摘要:由于漢語的時間系統復雜以及母語對目的語遷移的影響,以英語為母語的留學生在學習漢語時間表達方式時常常產生偏誤。本文以HSK動態語料庫中母語是英語的留學生作文為分析語料,針對“漏用”這一情況進行漢英對比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漢語時間表達 對比分析 漏用
“時間”和“時”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兩個概念。“時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是客觀存在的。“時”是人們為了學習語言,人為規定用來表示時間區別的動詞形式。語言使用者通過動詞詞形變化來獲取或傳達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信息。“時”是表達“時間”的語法形式,“時間”是語法形式所涉及的內容。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以英語為母語的留學生在學習漢語的時間表達時存在著一定的困難。漢語和英語的語言形式是截然不同的。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就動詞而言,漢語中詞形沒有形式的變化,英語則有動詞詞形變化。因此,以英語為母語的留學生肯定會受到母語負遷移的影響,在使用漢語表達時間的時候會產生偏誤。本文選取HSK動態語料庫中,以英語為母語的留學生時間表達的語料進行分析,以期將復雜的漢語知識化繁為簡,深入淺出地講解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漏用”指在句子中缺少了一個在語法上必需的成分。母語為英語的留學生在學習漢語“時”的表達方式時,這樣的錯誤很普遍。漏用有下面幾種情況:
一、動態助詞“著”的漏用
(1)而且隨()這個變化,男女間最理想的相識方式也有所改變。①
(2)可是在我國也許可以說廣播臺、錄音機平常放的歌曲就是流行音樂,因為它代表()當天老百姓在購買什么唱片。
(3)當然母親影響孩子是個十分普遍的現象,一般我們都從小跟母親有()最親密的關系。
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著”一直是教學的難點。漢語中的“著”可以表示動作或狀態持續,還可以表示動作正在進行。從漢語表“時”方式的角度來看,留學生之所以出現這些錯誤,是因為“著”不能簡單等同于英語里的“be+doing”形式,而且其使用范圍很廣,它既可以用在絕對時制里,又可以用在相對時制里;可后附“著”的動詞既可以是動態動詞,又可以是靜態動詞,所以“著”表示現在或相對現在的時候,它的使用規則對母語為英語的學習者來說就很復雜、很模糊。因而,他們在使用的時候會采取回避的原則。
陸儉明(1999)認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為使“著”的教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最好采用“‘著表示行為動作持續的說法”。肖奚強將“動態動詞和靜態動詞后面的‘著看作一個”,也將“著”歸為表示動作持續。我們贊同這樣的說法,可后附“著”的靜態動詞加上“著”以后表示靜態的持續,比如:“有著、愛著、體會著、注意著”等。動態動詞又可以再劃分為持續性動態動詞和瞬間性動態動詞。持續性動態動詞加上“著”以后表示動態的持續,比如:“插著、蓋著、掛著、種著”等。瞬間性動態動詞加上“著”以后表示動作結束后留下的狀態的持續,比如:“開著、扔著、停著”等。在教學中,對初級階段的學生,教師應該告知他們絕對不能后附“著”的特殊動詞有哪些,比如像表示生死之類的動詞。記住不能后附“著”的特殊動詞應該是最簡單可行的辦法。對高級階段的學生,教師應該讓他們了解可后附“著”的動詞的分類及用法。
二、動態助詞“過”的漏用
(4)我的父親是政府交通部門官員,在我很小的時候已經帶我去()巴士廠……
(5)嬰兒就像一張白紙那么單純和潔白,沒有受()任何的污染。
動態助詞“過”表示曾經有過這樣的事情或經歷時,可以用在絕對時制里,也可以用在相對時制里。例(4)和例(5)中動詞后附的“過”都被漏用了。
漢語中的助詞“過”不能與英語中的一般過去時態“V+ed”形式簡單等同。例(4)中“在我很小的時候已經帶我去巴士廠”中的“在我很小的時候”已經指明了該事件發生的時間是在說話時間之前,是小時候的經歷。但是該句子是由連動短語作謂語,這樣便造成了留學生漏用“過”。我們不妨從留學生的母語中來找尋原因。例(4)連動謂語“帶我去”中,“已經”放在第一個表動作的動詞“帶”前面,表明該動作發生在過去,這和英語里連動結構的表達方式相似。并且“帶”和“去”兩個動作發生的先后關系并不十分清晰和突出,前一動詞“帶”屬于持續性動詞,它的動作時間包含后一動詞表示的動作時間,我們把這種連動關系歸為“同時”關系。漢語連動句在英語中有很多種對等的表達形式。英語在這一類連動意義的表達中,往往由前一動作的動詞發生詞形變化,承擔表“時”功能,后一動作可以用不定式短語,或者介詞短語表示。“帶我去過巴士廠”可以說成“broughtmetogotothebusfactory”,或者“broughtmetothebusfactory”。留學生母語的語法體系中不定式短語和介詞短語沒有詞形變化,所以遇到漢語中類似的表達,留學生會把母語和漢語對應,在表示第二個動作的動詞后漏用表示經歷的動態助詞“過”。
“過”表示曾經有過的經歷,用在動詞之后,句子里可以不用時間詞。其否定式“沒有+動+‘過”表示未曾有過這樣的經歷。例(5)中“就像一張白紙那么單純和潔白”是因為“沒有受過任何污染”。前一句是“結果”,后一句是“原因”。前一句中的事件是作為參照時間,后一句中的“過”呈現出相對時制的功能,表示相對過去時。
例(4)、例(5)兩個句子,從整個句子的時制來看,都是以說話時間為參照點,屬于絕對時制。兩個句子中,相對時制不受絕對時制的支配,我們可以看出漢語的相對時制比英語的相對時制靈活。因此留學生受母語的影響,不能把握在沒有過去時或將來時標記的句子中,使用具有相對時制功能的“過”,所以才會漏用。教學中,老師可以通過強調“過”表示經歷的含義,以及“過”的否定搭配形式,安排閱讀一些回憶性的文章,以增強學生的語感。
三、動態助詞“了”的漏用
(6)我現在也總算理解()他為什么對我那么嚴厲。
(7)報紙上,有登夫妻因為離婚,而殺()對方,這不是令人傷心嗎?這樣的家庭破裂了。
“了1”作為動詞后綴,用在動詞后賓語前,表示動作的完成。例(6)表示到“現在”這一時刻為止,“理解”這一動作已經完成,所以在“理解”后應該用“了1”。此類偏誤是由于英語為母語者對助詞“了1”的作用以及“了1”可以在一般現在時的句子中呈現相對時制功能不熟悉造成的。另一種是因為“動+‘了1+賓”結構不獨立成句,必須要和小句結合使用。當前一小句敘述原因,并且導致了后一小句中“動+‘了1+賓”結構表示的某種結果時,助詞“了1”不能省略。例(7)中位于后一小句的“殺”一詞表示“離婚”所造成該動作的完成,所以其后應使用助詞“了1”。
四、“從……起/開始”中“起/開始”漏用
(8)絕對認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從小孩一張眼睛(),父母便擔起了這份責任。
(9)從那時候(),我爸爸的思想有了一些變化。
(10)原因是從孩子出生的第一天(),父母就是他們最親近的人。
時間短語“從……起/開始”結構中,“從”是介詞,后面接續時間短語、動詞短語或小句組合,指明時間起點,并且表明狀態從那一刻開始延續的時候,必須要和“起”“開始”連用,否則語義不完整。英語中可以用介詞“from”,連詞“since”指明時間的起點。比如:fromnowon(從現在開始),fromthatdayon(從那天開始),或者“sincetheymet”(自從他們相識)。留學生出現以上錯誤,是因為受母語的影響,介詞“from”指明時間起點,本身就含有“從……開始”之意,后面接續介詞“on”則是強調動作或狀態的開始,“on”可以省略掉。“since”連接句子來表明時間起點,后面無須再接續任何表示開始的單詞。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漢語和英語在時間表達上的差異。如何糾正留學生在時間表述方面的漏用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重視學生正確的漢語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習一門語言并不是單純的詞匯和語法知識的學習,語言作為思維的載體極大地體現出了語言學習者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二)適當運用對比方法講述漢語時間表達方式的特點。兩種語言中所傳達出的時間觀念是不一樣的,形成這樣的時間觀,與兩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有關。在進行時間表達的教學時,可以從文化背景、語義對比辨析、語法等方面著手。通過對比,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有關時間表達的內容,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互相補充,互相印證,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地理解和學習。
注釋:
①“()”表示該用而沒有用,下同。
參考文獻:
[1]肖奚強.現代漢語語法與對外漢語教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2.
[2]陸儉明.著(zhe)字補義[J].中國語文,1999,(5).
[3]章振邦.新編英語語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5.
[4]房玉清.動態助詞“了”“著”“過”的語義特征及其用法比較
[J].漢語學習,1992,(1).
[5]劉勛寧.現代漢語的句子構造與詞尾了的語法位置[J].語言教學
與研究,1999,(3).
(余禮娜 成都工業學院外語系 61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