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焰軍
一種理論的話語體系要得到更好地傳播,就需要能夠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認同。如果關起門來自搞一套,自拉自唱,自我欣賞,外邊的人都聽不懂,那本身就失去了構建一種話語體系的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這一理論的形成及其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得到檢驗和發展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結合的過程,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以中國語言風格、以時代話語形式逐步展現出來的過程。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我們從中感受到的不僅是理論內涵上的新意,也是話語體系上的新意。兩手抓、一國兩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是硬道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科學發展觀等等,在傳統經典馬克思主義的文本中找不到,這是中國特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話語特色。
構建話語體系的四個基本原則
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發展的內在邏輯來看,構建這樣的話語體系必須遵循一些基本原則:
首先是實踐性原則。理論來自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這一理論發展的內在邏輯使其在客觀上摒棄一切脫離實踐的、主觀臆想的和憑空杜撰出來的東西。就語言的表述看,它也必須是來自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際運動和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現實活動要求,并能真正準確地反映這些要求。只有這樣,它才能有生命力,才能在實踐中為人們所普遍接受和付諸實施。我們說構建語言體系,就是自覺地遵循理論在實踐中發展的內在邏輯,通過我們的主觀努力推進其發展,絕不是按照主觀意愿,為了創新而創新地去追求語言的華麗與新奇。
其次是開放性原則。構建話語體系,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宣揚傳播理論本身,而傳播就是交流。一種理論的話語體系要能夠得到更好地傳播,就需要能夠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認同。如果關起門來自搞一套,自拉自唱,自我欣賞,外邊的人都聽不懂,那本身就失去了構建一種話語體系的意義。所以,需要遵循開放的原則,充分吸收人類社會在發展中創造的一切優秀成果。吸收的目的是為我所用,是把話語作為先進思想體系的物質載體來用。就像馬克思當年創立他的唯物辯證法思想體系,引用許多黑格爾的話語,但從思想內容方面卻把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顛倒過來一樣。
再次是統一性原則。構建話語體系,必須堅持體系內部話語的統一性和一致性。只有內部一致的話語體系,才能表達統一的內在思想。如果在話語的運用上破壞了統一性原則,什么時髦用什么,表面上看可能很新鮮,也頗能迷惑一些人,但實質上往往會造成理論內部概念上的混亂和矛盾,很難發揮理論對人的正確引導作用。由于文化和國情等方面的差異,很多時候同一字面上的概念或命題,在不同的語境下,有著很大的差異,這是我們在話語吸收和借用時應特別注意的問題。
第四是普及性原則。一種話語體系必須為社會廣泛接受才能夠產生自己的影響并具有存在的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中國人民為之奮斗的偉大事業,所以其話語體系也必須能夠在整個社會各個領域和階層得到廣泛的傳播。這就要求我們在話語體系的構建中充分考慮到社會各個領域和階層廣大群眾的特點和接受能力。這方面,毛澤東思想在指導中國革命與建設中所取得的豐富經驗是很值得總結與弘揚的。當然,如同理論本身一樣,話語體系也是分層次的,各個層次共同構成一個整體,形成一套話語體系。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重要內容。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是中國共產黨寶貴的歷史經驗,也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而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本身就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問題,一個是內容上的要求,即內容上成為一個完整的、統一的思想體系;另一個是表達形式上的要求,即符合思想內容要求的范疇、命題、結構體系。二者密切相關、缺一不可。后者主要就是話語體系的問題。有了好的思想內容,如果在話語的表達形式上不能用中國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不能用合乎時代發展要求的方式來表達這樣的思想,那么再好的思想也很難得到準確徹底的表述。從這點上說,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也是話語體系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那種在話語方面的照搬照套、囫圇吞棗,是不可能真正推進馬克思主義發展的。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是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占領思想輿論陣地的要求。我們之所以一再強調話語體系在指導實踐中的作用,就是因為我們所講的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絕不僅僅是在理論層面的一種話語要求,而是說這樣一種話語體系要在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層面,在廣大民眾的日常工作生活中廣泛滲透并發揮作用。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只是把我們堅持的話語體系停留在官方宣傳媒體上,形成報紙、廣播、電視宣傳時一種話語體系,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說的是另一套話語體系,甚至同樣是報紙、廣播、電視,發表正式的主流聲音用一種話語體系,各種和老百姓生活直接相關的娛樂節目、生活信息說的是另一套話語體系,搞成兩張皮。這就會影響到媒體的宣傳效果,不易做到使主流意識形態真正深入人心。固然,社會生活話語和政治意識形態話語,任何時候都是有區別的,不可能完全合一,但一種意識形態要真正在整個社會得到認同,則必須更為貼近廣大民眾的生活話語。這恐怕也是我們構建話語體系的一個方向。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中華民族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傳承的民族,我們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如何使我們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與世界上一切先進文化進行更為廣泛的交流,話語體系是非常關鍵的。毫無疑問,當代中國文化的主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這一點來講,我們與世界上一些國家和民族的主流文化,會由于社會制度的不同而存在差異。但另一方面,作為人類社會發展中創造的優秀文化成果,凡是有利于促進社會進步和給民眾帶來福祉的文化,都應該有相通之處,由此形成文化交流中的求同存異,相互促進。所以,通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構建,使我們在文化交流中不斷增強我們的民族文化自信,使中華民族文化在整個人類社會發展中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作用,就成為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
(作者為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責編/杜鳳嬌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