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寧
摘要: 感知經驗與認知結構之間的關系是近年來認知科學及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點。對于這個問題,格式塔心理學家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對人的認知過程進行整體的綜合分析,并系統整理了相關知覺組織原則,為包括范疇化、合理性等級劃分等認知過程提供了合理的科學闡釋,推動了知覺領域研究的發展。
關鍵詞: 感知經驗認知知覺整體感知格式塔
一、格式塔心理學概述
格式塔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據其原意也稱為完形心理學,完形即整體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體”的譯音。格式塔心理學反對心理學中的元素主義(構造主義),認為心理元素的分析并不能使我們了解整體的心理現象,所以它主張以整體的觀點來描述意識與行為。
格式塔(Gestalt)一詞具有兩種涵義。一種涵義是指形狀或形式,亦即物體的性質,例如,用“有角的”或“對稱的”這樣一些術語來表示物體的一般性質,以示三角形(在幾何圖形中)或時間序列(在曲調中)的一些特性。在這個意義上說,格式塔即“形式”。另一種涵義是指一個具體的實體和它具有一種特殊形狀或形式的特征。
在感知經驗方面,格式塔心理學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應用,并在范疇化和合格性等級劃分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實驗表明,人們對于實物概念的感知往往包含了兩個階段:第一步,將物體作為整體的感知,即整體感知;第二步,對感知到的整體進行某種分解,把它分解成獨特的特性或屬性。
知覺領域是格式塔學派最重要而又最有貢獻的部分。格式塔心理學對傳統心理學家對于知覺的認識提出質疑和批評,認為傳統的心理學過多地強調過去經驗的作用,并陷入了原子主義和機械論的誤區,重元素分析而忽視整體。他們提出了關于知覺的觀點。格式塔學派關于知覺的深入而又卓有成效的研究成為知覺心理學理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深深地影響著現代認知心理學關于知覺理論的建構。
二、格式塔學派對于知覺的認識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知覺是個體對刺激信息的組織和解釋,也是獲得感覺信息意義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積極的、主動的、有選擇的。知覺活動不僅依賴于刺激物的物理性質,而且依賴于知覺者本身的特點,這與格式塔心理學的知覺觀是十分相近的。在涉及知覺過程的整體,局部加工問題上,格式塔心理學認為,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整體決定部分的知覺,整體是在部分之前被知覺的。
格式塔知覺理論的最大特點在于強調主體的知覺具有主動性和組織性,并總是用盡可能簡單的方式從整體上認識外界事物。在這方面,格式塔心理學家提出了許多知覺的組織原則,可以概括為8條原則,盡管許多不是格式塔首創,但格式塔心理學家們將這些原則有效地組織起來,并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從而使其成為了格式塔知覺理論中最有特色的一塊。
1.形與背景
在具有一定配置的場內,有些對象凸顯出來形成圖形,有些對象退居到襯托地位而成為背景。一般說來,圖形與背景的區分度越大,圖形就越可突出而成為我們的知覺對象。圖形與背景和輪廓在形成心理影響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一定場合中,你所注意的東西就是圖形(形象),不注意的就是背景(環境),并且知覺的對象(圖形)和背景之間的關系是互相變動的。
2.接近性
某些距離較短或互相接近的部分,容易組成整體。如距離較近而毗鄰的兩線,自然而然地組合起來成為一個整體。
3.完整和閉合傾向
知覺印象隨環境而呈現最為完善的形式。彼此相屬的部分,容易組合成整體,反之,彼此不相屬的部分,則容易被隔離開來。
4.相似性
如果各部分的距離相等,但它的顏色有異,那么顏色相同的部分就自然組合成為整體。這說明相似的部分容易組成整體。在圖形設計中,將相近或相近的元素反復整合構成另一視覺新形象,創造新影的聚集圖形用來表達觀念。
5.好圖形與轉換律
主體在知覺很多圖形時,會盡可能地把一個圖形看做是一個好圖形。好圖形的標準是勻稱、簡單而穩定的,即把不完全的圖形看作是一個完全的圖形,把無意義的圖形看做是一個有意義的圖形。按照同型論,由于格式塔與刺激形式同型,格式塔可以經歷廣泛的改變而不失其本身的特性。
6.共同方向運動
一個整體中的部分,如果作共同方向的移動,則這些作共同方向移動的部分容易組成新的整體。
7.簡單性
人們對一個復雜對象進行知覺時,只要沒有特定的要求,就會常常傾向于把對象看做是有組織的簡單的規則圖形。
8.連續性
如果一個圖形的某些部分可以被看做是連接在一起的,那么這些部分就相對容易被我們知覺為一個整體。連續性是指一種知覺傾向,盡管線條受其他線條阻斷,卻仍像未阻斷或仍然保持連續一樣被人們所體驗。
從格式塔知覺的組織原則中我們可以看出,人作為一種有機體,對外界信息的捕捉大都是通過視覺進行的,依賴于視覺對于實體(有實體的物體或有機體)的感知和描摹對事物進行相應的認知反饋。
三、感知與認知之間的關系
感知包括感覺與知覺兩個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過程。感覺是腦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感覺分外部感覺、內部感覺及痛覺。知覺是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在人腦中的反映。知覺是人對客觀環境和主體狀態的感知和解釋的過程。知覺是對事物的整體全貌的反映。感知與知覺比較,感知反映事物的個別屬性,知覺是對事物的整體的反映。感覺是單一感官分析器活動的結果,知覺既由一種感覺分析器產生的單純知覺映像,又有多種感官協同活動所產生的包含多種感覺成分的綜合知覺映像。知覺雖然不同于并高于感覺,但它同感覺又有不可分割的聯系,事物首先被感覺,然后才能進一步知覺它。對事物的感覺越全面、豐富、精確,知覺就越全面、正確。感覺與知覺也有某些共同性,它們同屬于感性認識過程。
認知是把通過感覺器官得信息加以整合、解釋、賦以意義的心理活動過程。認知首先是由感覺接受信息變為知覺,將知覺進行整合,感知是認知的基礎和前提,包括感覺、知覺、注意、記憶、理解、判斷、推理等。對少年兒童來說,認知就是適應性行為,包括形狀、大小、顏色、空間關系,時間關系、身體概念、感知覺、捏弄物體,使用簡單工具,能解決簡單問題等對事物的反應。
感知經驗與認知的概念結構之間的關系一直是認知心理學及語言學研究的重點。對這一問題,結構和生成語言學派認為,感知與認知相互獨立,認知和外化表征形式,即語言形式,相對于事物本身而言具有任意性。感知系統從環境中提取的信息通過一系列復雜的轉化過程形成一種全新的表征形式,執行記憶、語言、思維等認知功能,因此,感知結構與認知表征是兩個截然不同的系統(Fodor,1975)。這種認知結構的表征方式有兩個基本特征,即非模態性和任意性(Barsalou 1999a;Barsalou,et al.1999)。非模態性是指認知表征的內部結構與生成這些表征的感知信息是不相關的。例如,人們認知系統中對于視覺的表達與人們視覺系統的感官體驗沒有關系,因此人們對表示視覺的相關詞語,例如bright、dim、colorful等的理解程度并不取決于感知經驗。任意性是指符號與其所指之間的關系是歸約性的。例如,根據Saussrue的理論,我們所理解的“杯子”的概念與其表征符號CUP之間沒有系統性的相似之處,兩者之間通常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指代關系。
而認知語言學派則認為,感知與認知是密不可分的,認知結構具有體驗性,即概念的形成與組織是以人類自身的感知經驗為基礎的(Langacker,1987;Lakoff & Johnson,1987、1999;Fauconnier,1977)。Ungerer和Schmid(1996)在論述認知語言學的經驗觀時舉過一個例子:當被問及“什么是汽車”時,語言使用者不但會提到其外形像個盒子,靠引擎驅動,有車輪、車門、車窗、方向盤、加速器、剎車、座位等,還可能會提到其乘坐舒適、速度快、便捷,是獨立和社會地位的象征,甚至聯想到初戀、車禍等。他們認為,人們總是把自己對事物的包括印象和聯想在內的主觀經驗,加入到事物的描述當中,仿佛正在現場觀察和經歷相關的情景,而并不局限于客觀的描寫。也就是說,人們對現實世界的概念化會影響語言的表達,認知過程是感知過程的抽象化和概念化的結果。
四、格式塔知覺與認知
人們總是按照某種劃分標準對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分類,從而在大腦皮層上建立了暫時神經聯系網絡,它為我們知覺新事物提供了認識背景。在很大程度上,我們能感知到什么,取決于背景眼睛的功能。在觀察事物時,我們總是不自覺地把過去的經驗運用到眼前事物的觀察中,知覺對象被不自覺地歸類到原有的分類網絡,并服從于已有的結構和秩序。這就是格式塔知覺所闡述的“完型”。
格式塔知覺的信息來源基礎同樣與體驗觀密不可分。在基于Labov命名實驗的驗證人腦范疇化思維過程的實驗中,Schmid以房子范疇化作為語境,對范疇化過程如何進行和測試者如何體驗范疇化過程進行了研究,并得出了與格式塔感知不謀而合的整體感知先于部分感知的結論,從而將“直覺”這一模糊的思維概念用科學規律的認知原理進行了合理的解釋。被測試者之所以能夠憑借“直覺”對特定事物做出概念性判斷,是在此之前的經歷或體驗儲存記憶中的信息有選擇性反饋的結果。格式塔心理學強調刺激所在的情境對回憶的影響,并首次進行記憶中組織因素的研究,強調組織因素的作用并提出相應的組織策略。
從感知到認知的轉化過程是外界信息經由感官接受、人腦儲存并在一定條件觸發情況下將信息選擇性釋放的過程,而人腦在根據記憶中調取的信息對事物做出判斷時傾向于避繁從簡,首先通過感官臨摹事物的整體印象,將這一整體印象與記憶中存儲的相關概念信息進行比較,得出初步結論;如有需要再進一步進入基于個別屬性和部分特征的辨別過程中。這是由于當視域中出現的并不太完美的圖像,即圖像不夠規則和簡明時,人們就會產生一種力求將其組織建構的簡潔協調的需要,只要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這種知覺活動就會持續下去。簡潔完美的格式塔使人們向外界搜索信息變得更加有效和省力。
感知過程的格式塔現象說明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并不是主觀對客觀的真實復制,大腦中已有的信息量規定著我們現有感知能力的大小,它決定著我們能看到什么和不能看到什么。在認識論意義上規定了認識的絕對相對性、暫時性。所以說我們所感知到的世界是主客觀相互作用的,相互統一的結果。
五、結語
格式塔心理學強調經驗和行為的整體性,認為整體大于部分之和,主張從整體的動力結構觀研究心理現象。現代認知心理學受格式塔心理學整體觀的影響,強調對人的認知過程進行整體的綜合分析。格式塔心理學家系統和有效地整理了知覺的相關組織原則,推動了知覺領域研究的發展,為包括范疇化、合理性等級劃分等認知過程提供了合理的科學闡釋。
參考文獻:
[1]尚國文.語言理解的感知基礎.外語學刊,2011,(4).
[2]潘光花.完形視域和認知范式——重審格式塔心理學對認知心理學的影響.學理論,2010,(12).
[3]F.Ungerer,H.J.Schmid.認知語言學入門.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4]野口薰,曲翰章.格式塔心理學的知覺研究.國外社會科學,1986,(7).
[5]孫鵬.淺析格式塔心理學與視知覺.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