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霞
摘要: 我國大學要實現超越,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應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培育世界一流大學所必備的多元文化和獨立的人文精神,讓大學真正成為研究問題、追求真理、關懷社會的學術場所。
關鍵詞: 大學“大樓”“大師”文化建設
一、由大學校門所想到的
有人稱:“看到聊城大學的校門,才知道什么叫大。”
聊城大學的校門,一度被譽為“齊魯第一門”,這個在網絡上被稱為“高校最大、造價最高、耗資8000萬元人民幣”建造的富麗堂皇的校門,其造價、規模、檔次,都不得不使觀者驚嘆。這是一座造型龐大綿長、氣勢恢宏的建筑,大門有28組共56根柱子形成27個門洞,正中的門洞最大,大門洞兩邊各有13個小門洞,對稱分布。校門東西的直線距離長140米,大門洞高度在10米上下,約三層樓的高度,寬度則為8米左右。然而,這座豪華校門內,真的就擁有大師、能造就人才嗎?
目前,我國許多高校不比教學質量,卻攀比大樓、大門的恢宏。許多高校聲稱要打造所謂的“世界一流”大學,不顧國情和社會需要盲目擴建,盲目貸款建大樓、修大門,結果負債累累,紛紛成為銀行的“債務人”,已經影響到了正常辦學,與辦學初衷背道而馳,相去甚遠。據統計,鄭州大學五年來基建投資11個億,其中貸款9個多億。四川省銀監會提供的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09年8月末,該省4家國有商業銀行對省內高等院校發放的各項貸款總額達52億元,其中基建貸款36.7億元。另外,湖南省25所高校目前有中長期貸款近百億元,校均負債高達近4億元。據有關資料顯示,南昌大學校門2000—3000萬元,合肥工業大學校門500萬元,浙江城市學院北大門800萬元,西安文理學院校門為888萬元。一連串的數字儼然組成了一個“中國高校大門排行榜”。
其實,許多世界一流的學府并沒有所謂的“校門”,至多只能稱為“exit”(入口)。恰恰是那些缺乏內涵、底氣不足的部分高校卻擁有顯赫的校門。
世界頂級學府哈佛大學,每年差不多能得到10億美元的社會捐贈,隨便拿出一點點就可以造一個漂亮的大門,但哈佛大學沒有這樣做。當了20年校長的科南特說:“大學的榮譽,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質量。”哈佛的校門便是佐證。狹窄幽靜的鵝卵石路,灰黑陳舊的紅磚垛,古樸簡陋的漆黑鐵柵欄,周圍一排排年代久遠、平淡無奇的低矮房屋……這便是哈佛的校門。簡潔的拱形線條、不過4米的高度與中國傳統門面觀形成巨大反差。整個校園無處不散發出一種沉靜、安謐的高貴,彌漫著一種文化的氣息。而這種格調恰好與大學濃厚的學術氛圍和嚴謹的治學態度相吻合。“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堅合眾國”。哈佛于1636年建校,這扇簡樸的校門中走出了無數杰出的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其中有美國獨立戰爭以來幾乎所有的革命先驅;有7位美國總統,40位諾貝爾獎得主和30位普利策獎獲得者。哈佛的輝煌不在于建筑的光彩華麗,而體現在一代代師生對精神財富的癡迷與渴求;哈佛的魅力不在于設施的先進與規模的宏大,而在于那純凈溫馨的校風與自由活躍的學術探索。
哈佛古樸的校門使我聯想起奧地利的和諧生態。如果說哈佛是將校門建筑完美地融入學術文化氣息中,那么奧地利的郊野則是將人工房舍與自然景致天衣無縫地結合在一起,兩者是殊途同歸。同樣的簡樸、淡雅,前者讓學術自由之風勁吹,后者則造就了歐洲中部的天堂。
二、我國大學文化建設的現狀
有人說:中國高等院校蓋大樓的速度,是高校發展史上的“世界第一”;大學高樓林立,但是只見大樓不見大師;“天價新校門”是教育精神的舍本逐末。的確,大樓林立的同時,是大學文化、大學精神的缺失。囿于實力不足,底蘊不深,許多高校便只能在人文精神嚴重缺失、學術氛圍日益沉淪的悲哀中大干“表面工程”、造假作秀,完全忽略了在擇師和育人上堅持高標準、高質量。這樣的校門內,如何能群英薈萃、人才輩出?大學文化、大學精神的缺失不僅嚴重地動搖了高等教育本應獨立的根基,而且削弱了高等學府教書育人的功能。學校的很多硬件基礎設施比歐美好,卻沒有引進著名的教授,做一些尖端的研究。學校管理者如果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把資金過度地用于高樓大廈的建設,這無疑與教育的最終目的背道而馳,甚至形成一種阻礙。
當前,我國高校最缺的是大師和具有國際影響的學術團隊。在建設一流大學的進程中,中國大學亟待走出“重大樓輕大師”誤區。早在1931年,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就提出了一個對中國大學影響深遠的理念:“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說的就是,優秀的大學在于它有杰出的教師,而不是有多么豪華的建筑。一所學校好不好,不在于它的外觀是否豪華,是否氣派,而在于有沒有一流的老師。大學看中的應該是大師與大學文化、大學精神。一個學校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應該讓學生得到持久的精神熏陶,成為不俗的人。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是茅草屋一樣的平房教室,可就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中,培養出了2位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兩彈一星元勛。法國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由四幢首尾相接的三層小樓和不足500平方米的花園組成,格局可謂小矣,但培養了文學巨匠薩特,微生物學之父巴斯德等大師。一流大學必須要有一流的師資隊伍。
三、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大學之“學”在于對高深學問的探索和學術自由。哈佛大學成功之道就在于把握了學術真諦,不斷加強學術的地位,掌握并自覺運用學術發展規律經營教育,使人才培養水平不斷提高,造就了一大批世界杰出人才。大學的學術氛圍、文化氣息與價值定位往往能敏銳地折射出社會人文的種種要素。當然,充分的物質條件、優秀的師資隊伍和良好的文化環境是大學提供優質教育的重要保障。哈佛大學在其走上中興之路后,持續大興土木,開展基本建設,完成一大批教學大樓、學生宿舍、實驗大樓、運動場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建筑,使辦學硬件條件能夠滿足學科專業不斷增加、教學和研究功能不斷拓寬、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不同的是,在進行物資條件建設的同時,哈佛大學抓緊做好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并切實從制度上保證師資隊伍建設的質量,使師資隊伍整體水平迅速得到提高,從而保證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哈佛大學不同于一般大學之處就在于,它不是停留于“大樓”和“大師”之間,而是有更深刻的理念。以先進的理念和文化統率大學教育,是哈佛大學的過人之處,也是其后來居上、超越諸多歷史更悠久大學的奧秘之所在。
大學者,有大學文化之謂也。大學文化是大學的靈魂,大學的文化、精神賦予大學使命感、歷史感、神圣感。大學原本就是文化積淀的產物,沒有文化底蘊,大學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學。一流的大學不僅要有一流的教授和學者,有才華出眾的學生和最好的儀器設備,而且必須有自己的個性,大學的個性特色就是大學的文化、大學的精神。盡管大學的定義向來不一,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學的辦學宗旨是培育底蘊濃厚、素質優良、潛能巨大的創新型人才。一所追求卓越的大學,如果缺乏卓越的大學文化,永遠不可能成為卓越的大學。
如果質量提高是大學的目標所在,制度創新是大學目標實現的法規保障,那么文化建設則是大學質量提高和制度創新不可或缺的基礎。對我國現階段而言,加強大學文化建設尤為必要。
我國大學要實現超越,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應當早日走出“大樓”和“大師”之爭的誤區,在抓緊抓好硬件設施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培育世界一流大學所必備的大學校園的多元文化和獨立的人文精神,讓大學真正成為研究問題、追求真理、關懷社會的學術場所。
參考文獻:
[1]葉鐵橋.聊城大學校門事件調查.中國青年報,2006.11.3.
[2]朱清時.建設一流大學值得重視的幾個問題[期刊論文].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3,(3).
[3]宣勇,單玉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建設中高等教育理念的融入.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