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峰 于善志
摘要:本文介紹了中間層新聞及其文體特點,并通過功能對等翻譯理論視角對中間層新聞的英譯漢進行實證研究,發現中間層新聞翻譯過程中既有歸化,也有異化,同時譯文一方面須盡力保留原文特色,另一方面可以適當采用編譯的手法增加譯文的可讀性。
關鍵詞:功能對等 同化 異化 中間層
一、中間層新聞的定義和文體特點
新聞是消息傳遞的一個重要載體,在國際化形式的推動下,新聞翻譯開展得如火如荼,相關研究也呈現出現實的必要性。由于不同類型的新聞有自身的文體特點和不同的翻譯方法,因此需要對不同類型新聞的翻譯展開研究。新聞類型存在多種分類方法,根據時效性強弱、表現手法和語言運用的不同,新聞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硬新聞、軟新聞和中間層(徐泉、王婷,2001)。前人已從功能翻譯理論視角就軟新聞的編譯(錢葉萍、王銀泉,2006)、新聞詞匯的翻譯(莊起敏,2005)和新聞報道的文本功能特點及翻譯(陳宜,2007)進行了相關研究,但從相同視角開展中間層翻譯的研究仍有空間,故本研究的開展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功能翻譯理論指導下的新聞翻譯。
中間層,顧名思義,是基于硬新聞和軟新聞之間的一種新聞類型,主要包括較為復雜的通訊報道、特寫和各類新聞評論,它“軟硬兼有”,題材上關系特定人群的切身利益,不完全屬于社會新聞。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中間層具有較長的篇幅,文章并用敘事與議論的手法,文筆靈活,風格多樣,強調作者感情抒發,在引起讀者情感共鳴的同時傳達作者的思想。前人研究已經打破了新聞必“信”的傳統,發現軟新聞可以采用編譯的手法,以達到交際目的。那么,軟新聞的編譯法是否同樣適用于中間層呢?中間層翻譯時,是否也可根據讀者的興趣、經驗、素養、期待等來決定新聞內容不同側面的取舍?如果不是,那么中間層的翻譯又有什么特殊之處?
二、功能對等理論與中間層新聞的翻譯
新聞的翻譯一方面要體現忠實,另一方面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個性。若僅依“信”的標準,那么譯文會損失一定的可讀性,無法完全實現其傳遞信息的功能。因此,功能對等理論適用于新聞翻譯。功能對等理論是尤金·A·奈達提出的關于源語向目的語轉換時的標準。奈達認為“意義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他提出翻譯對等分為“最高層次對等”和“最低層次對等”。最高層次指“譯文達到的高度對等,使目的語的聽眾或讀者在理解和欣賞原文時所作出的反應,與原文聽眾或讀者的反應基本一致。”最低層次的對等指“譯文達到充分的對等,使譯語讀者能理解和達到源語讀者對原文的理解和欣賞”(郭建中,2000),最高層次對等的條件過于苛刻,實現的難度較大,而最低層次對等在實際的翻譯工作中可行性較高。功能對等原則強調了意義表達和讀者需求在翻譯過程中的優先地位,其最大優點是:翻譯不完全拘泥于原文形式的束縛,可以采用對等、添加、重組、保留等各種翻譯策略,使譯入語讀者獲得與源語讀者相對等值的反應,以達到與原文含義對等的效果。
中間層新聞的翻譯,由于其題材的特殊性,譯文要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的特色,就要在文化差異的基礎上保存民族特性,這是異化過程的體現;同時,其文體的特殊性以及譯語讀者和源語讀者在文化和語言使用習慣上的不同,中間層翻譯時可適當采用同化法,具體來說,可以運用編譯方法,局部改變句法結構,適當增添句子內容,重組譯文。
三、新聞實例分析
下面選取第二屆《參考消息》讀者譯文大賽的競賽譯文ALongTimeGoing,及其標準譯文《漫漫不歸路》的部分文字進行分析。該篇文章屬于中間層類新聞,原作題目為BinLaden'spoisonousideologybegantowitheron9/11(“9·11”是本·拉登邪惡的意識形態覆滅的起點)。首先,本文兩個版本的標題均采用了類似軟新聞的處理手法,“ALongTimeGoing”更是采用了隱喻的方式總結了拉登恐怖主義覆滅的歷程,而未采用“本·拉登被擊斃”之類的“硬”標題。其次,該文篇幅較長。但從題材上看,本文的題材顯然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不屬于一般的社會新聞。通過下面的分析,可以觀察譯文中異化和同化兩種方法的實際運用。
(一)異化留存原文特色
要翻譯好一篇中間層新聞,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通讀全文,可以發現本文描寫了拉登覆滅的整個過程,它實際上是美國反恐政策的縮影,意欲為美國反恐政策的“重大階段性勝利”唱贊歌。因此,本文有著美國政治的深深烙印,字里行間也流露著作者的民族情感,這些是原文的特色所在,如若失去,文章便失去了靈魂,“最低層次的功能對等”也無從談起,因此對這部分的翻譯并不簡單。譯文對該部分做了很好的處理,以下面兩處的翻譯為例:
“ThenationhebelievedwasleadingaWesternconspiracytodestroytrueIslam”一句采用了直譯,譯成了“他認為這個國家正在引領西方實施陰謀,以消滅真正的伊斯蘭教”,字字對等,其中“leading”一詞的處理甚為巧妙,“引領西方實施陰謀”,乍一看此譯文不符合漢語的說法,因為根據詞的感情色彩來看,漢語中“引領”是褒義詞,而“陰謀”則是貶義詞,那么此處的組合顯然不合邏輯。既然如此,譯者為何又要刻意保留這種形式呢?在中國,美國常常與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聯系在一起,如若按照漢語習慣并照顧讀者的情緒進行翻譯,應該用“伙同”“率領”等具有貶義色彩的詞語來翻譯“leading”。顯然,這句話是在表達拉登本人對美國的憎恨的緣由,既然如此,以他對美國的痛恨,這里本應該出現“commit(犯罪)”一類語氣更重的動詞,更加切合之后的“conspiracy(陰謀)”。以此推斷,運用“leading”一詞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有意為之,作者極力維護著美國的國際形象,他認為是美國將民主帶到了全世界,而非帶頭破環伊斯蘭世界,“引領”與“陰謀”構成了強烈的對比,是對美國所作所為的一種辯護,也是對拉登的嘲諷。因此,譯者采用“引領”一詞十分切合作者之意。
另外,文中出現的“invade”和“invasion”二詞也值得推敲。一處是“TheU.S.invadedandoccupiedfirstAfghanistanandthenIraq.(美國先后出兵占領阿富汗和伊拉克。)”和“HisdestinywouldchangewiththeSovietinvasionofAfghanistaninlate1979(他的命運因為蘇聯1979年底入侵阿富汗而發生了變化)。”“Invasion”是“invade”的名詞形式,但二者在譯文中的意思大相徑庭,為何?事實上,在美國對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的相關報道中,該詞被頻繁使用。如果將第一句的“invade”直接譯成“侵略”或“入侵”十分不妥。按照美國官方的說法,這兩場戰爭是為了將當地民眾從獨裁統治中解放出來,是要帶領他們爭取民主和自由的正義之戰,美國的媒體又怎會將其定性為“侵略”呢?事實上,“invade”是中性用法。按照《麥克米倫高階英語詞典》(2003)的解釋,“invade”是指“totakeorsendanarmyintoanothercountryinordertogetcontrolofit”。所以譯成“出兵”或者“攻入”比較符合美國的立場。而在第二句的“invasion”被譯成了“入侵”,這也是為了符合美國的立場,同樣是對阿富汗出兵,在作者看來,蘇聯出兵是侵略他國,美國則是解放當地民眾,這里譯者顯然也是從源語的文化出發才得出如此翻譯。
通過對上述兩處譯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熟知源語和譯語所表述的情感色彩,根據中間層反映的題材以及對原文內容的掌握,選取了合適的詞匯,實現了相同情感意義的對接,即便譯文違反了譯語的邏輯或有違譯語讀者的情緒,作者也盡力對源語所要傳遞的情感色彩進行保留,使得譯文很好地留存了原文的異域風情。這兩處翻譯反映了兩種文化的差異,顯然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更加偏向于保存異域文化,這是異化的體現。
(二)同化融入中國元素
兩種不同的語言不可能在意義和形式上完全對等,譯文在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特色的基礎上,適應了譯語的特點,從譯語讀者的需求出發,在一些地方舍棄了原文固有的形態,轉而采取譯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傳達原文的內容,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大意,使得原文在譯語環境中獲得了新生。對于該部分的研究,主要通過觀察詞形和句型的變化開展。
1.短語形態的變化
漢語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使用四字短語,這符合漢民族綜合性的思維習慣,也滿足了漢民族審美情趣以及心理的需求。相比之下,英美人則更傾向于發散性思維,在語言表達上不刻意追求或者不拘泥于音節和形式上的統一。因此,四字短語的運用,可以在保留原文意思的基礎上增強文章的可讀性。以下面三組翻譯為例:
(1)a.theheadofthesnake
b.蛇頭
c.萬惡之源
(2)a.aragtagbandofjihadists
b.一伙流氓匪徒般的恐怖分子
c.烏合之眾
(3)a.Weak
b.柔弱
c.不堪一擊
“theheadofthesnake”若不變其形,直譯為“蛇頭”,頗為不妥,因為漢語中已有“蛇頭”一詞,指組織偷渡的人,與原意不符。蛇在西方文化中可指陰險狡詐之人。既然美國有引領西方實施消滅伊斯蘭教的陰謀,在本·拉登看來自然是罪大惡極,因此譯為“萬惡之源”是比較貼切的。雖然“邪惡的源頭”與“蛇”是看似無關的兩個事物,但正是這種形式上的轉變,原語的文化內涵才得以在譯語中保留。
“aragtagbandofjihadists”應直譯為“一伙流氓匪徒般的恐怖分子”。顯然,直譯譯文從形式上看,顯得冗長,雖然能從字面上勉強體現原文之意,但其可讀性遠不及四字短語;另外,從意義上看,四字短語的說法更加豐滿,在直譯中,作者原有的蔑視感也在直譯的過程中有所損失。事實上,雖然9·11恐怖襲擊對美國上下造成了不小的沖擊,但美國并沒有因此高看拉登的基地組織,作者選用“band”和“ragtag”也是出于這個原因,在作者心中拉登的基地組織是不堪一擊的,終將為美國所消滅,這也是該文的主旨所在,那么此處在形式上的減少和意義上的增加并不違背作者的本意。
“weak”一詞選自“theU.S.wasasweakastheSovietUnionhadbeen(美國像昔日的蘇聯一樣不堪一擊)。”這句話出自拉登之口,所以將“weak”譯為“不堪一擊”切合了作者的政治傾向。一方面,蘇聯作為美國冷戰時期的主要對手,最后落到解體的下場,是美國“民主”勝利的里程碑,作者想以蘇聯為反面教材,證明美國式的民主終將勝利。另一方面也想以此彰顯拉登的無知。將“weak”譯成四字短語不僅傳達了作者的字面意思,而且更加傳神地傳遞了作者的心態,雖然形式不同,但卻有了更好的交際效果。
在實際翻譯過程中,可以發現四字短語實際上是譯者對原文形式或內容的刪減或增加。先看第一組翻譯,a與c相比較形式更復雜,意義上則不如c豐滿。再看第二組翻譯,無論是將a與c比較,還是將b與c比較,c都是最簡單的形式,所以譯文c是根據功能對等對原文形式進行了刪減;第三組中,c的形式比a和b都要長,是對原文結構的增加,意義上譯文也對原文有所補充,但并不違背全文的主旨,因此可以接受這種增加。經過分析,發現四字短語譯文要優于直譯譯文,可以得出:詞匯形式的改變不會損壞中間層新聞的完整性,反而能更好地保留原文的意義,并增加可讀性。
2.句子形態的變化
除了短語形態的變化,譯者對句子的形態也進行了調整,不僅包括了語序的調整和詞匯的增減,還包括了語音層面的變化。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文章對拉登詩作的翻譯。在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引用了拉登的一首詩:“Letmygravebeaneagle'sbelly,itsrestingplaceinthesky'satmosphereamongstperchedeagles.”這句詩在形式與韻律上都沒什么特色,意思也比較晦澀,如果直接翻譯,句子會顯得冗長,也不符合漢語讀者對詩的定義,即詩要有格律。但是看看譯文:“就讓我葬身鷹腹;蒼穹之上,棲息的群鷹之間,是我的安息之處。”此處顯然參照了漢語詩歌的特點,對原文的句式結構進行了調整,將狀語前置;并且,有三處使用了書面語常用助詞“之”,使得行文更加整潔,看起來形式齊整,錯落有致,譯詩形美甚于原作。“腹”和“處”都押“u”韻,音律上也勝于原作。譯文保留了原文所有的意象,將“inthesky'satmosphere”翻譯成了“蒼穹之上”,首先用“上”取代“in”,突破了原來容器式意象的限制,加之采用“蒼穹”一詞使整個場景變得更加恢宏,同樣對“itsrestingplace”采用了漢語中更加委婉的說法,譯成“安息之處”,使語義更加婉轉。文章意美也甚于原文。作者應用此詩,主要是想通過拉登對死亡場景的描寫,突出其變態的心理,經過譯者之手,場面變得更加恢弘壯大,更加強烈地反應了拉登的扭曲心理,也更好地實現了作者的意圖,而且此等功效在原語環境中是無法實現的。
通過上述例子可以得出,作者在譯文中所做的句法調整,句子成分和音律的添加并沒有造成原文大意在譯語中的失真,相反,根據譯語文化所創造出的譯文,消除了原文的陌生感,更加符合了譯語讀者的閱讀習慣,避免了文化沖突,能起到更好的信息傳遞效果。作者對原文采用編譯手段進行翻譯的過程也是對原文進行歸化的過程。
四、結語
中間層新聞的翻譯以傳播信息為主要目的,在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其翻譯主要包括同化和異化的融合。在同化過程中,增譯、減譯和調序等編譯手段的運用可以更好地保留原文主旨,增加譯文的可讀性。同時,異化手段的運用有助于留存原文的異域風情。
參考文獻:
[1]徐泉,王婷.試論軟新聞的翻譯方法及其理論依據[J].語言與翻
譯,2001,(3).
[2]錢葉萍,王銀泉.從功能翻譯理論看軟新聞的漢譯英[J].北京第
二外國語學院學報(外語版),2006,(6).
[3]莊起敏.試論新聞詞匯翻譯中的“功能對等”原則[J].上海翻
譯,2005,(3).
[4]陳宜.從功能派翻譯理論談新聞報道的文本功能特點及翻譯[J].
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9).
[5]郭建中.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6]麥克米倫.高階美語詞典(英語版)[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出版社,2003.
(張宇峰于善志 浙江寧波寧波大學外語學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