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昱忠 元昌安 李文敬 廖偉志
摘要本文分析了當前地方普通院校本科計算機類專業教育學校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如何科學地進行教育改革、培養高質量的計算機軟件人才的措施和改革建議,以期對地方普通院校軟件人才培養有所裨益。
關鍵詞人才培養軟件人才地方院校教學體系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
隨著IT技術的不斷推陳出新和軟件產業的蓬勃發展,社會對高素質軟件人才的需求劇增。盡管國內高校軟件人才的培養數量日益攀升,但大學培養的軟件人才普遍存在著動手能力差、專業面窄、基礎不牢固、學習能力不高、又欠缺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以及企業需求不匹配等問題,受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均衡等因素影響,地方普通院校的表現更嚴峻。因此,研究如何提高地方普通院校軟件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本文力圖從多個角度分析、發現問題和探討應對策略,以提高地方普通院校本科軟件人才培養的質量,避免知識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地區差異擴大化。
1 地方普通院校本科軟件人才培養的主要問題與原因分析
長期以來,用人單位常對剛進入工作崗位的畢業生表示不滿意,認為學生在學校里并沒有為將來所從事的工作做好必要的準備,到單位后要再經過較長時間的培訓才能勝任工作,這不僅加重公司的成本負擔,也加劇了人才的短缺。隨著近年我國IT行業的迅猛發展,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識別能力越來越強,對人才的聘用要求也越來越高,更暴露出高校培養的軟件人才競爭力不足的問題,軟件人才缺口大和結構性失衡問題日益突出,呈現高校IT專業學生就業困難與IT企業招聘不到可用人才的兩難窘境。當今,中國計算機教育呈現井噴式的發展,據教育聯展網等的數據統計顯示,不包括其他計算機類專業,2005年起全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每年招生人數均超過10 萬,在校生人數一直保持在 40 余萬;2010 年僅開設工學本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院校共851所,開設軟件工程專業的院校有302所,這些院校中絕大部分是地方院校。保守估計,近年這兩專業每年總招生人數超過18萬,除去部分其它培養方向的畢業生,每年畢業后進入軟件行業的人數將超過8萬。有關數據表明,近年在產業市場方面,我國軟件人才的需求量猛增,遠超過每年高校的人才供給,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每年軟件人才缺口至少20萬人,并且這個缺口將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增長。以上數據說明了IT畢業生就業與企業招聘人才的“兩難”問題的實質不是培養的人才過剩,而是供需結構失衡,是高校IT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造成的矛盾。
導致地方普通院校本科軟件人才教育與市場脫節嚴重的原因涉及到教育體制、學校和社會等多方面,下面主要探討學校相關方面的主要因素:
1.1 生源質量較低,師資隊伍建設落后
地方普通院校計算機類專業的生源質量普遍不高,很多學生存在基礎知識較薄弱、領悟能力稍欠、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差等問題,計算機類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普遍落后,主要表現在專業教師數量少、學歷和知識層次較低、專業教師缺乏工程經驗等方面。這勢必影響教學水平和效果,同時也造成了教與學的惡性循環。
1.2 專業辦學定位與培養目標偏失
近年,我國社會和科技發展快速,推動了高等教育的發展,計算機類專業也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發展。盡管當前計算機類專業已經從規模上快速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變,但其教育的內涵上并未能跟上快速轉變。因此,作為計算機類專業大眾教育的主要承擔者的地方高校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受傳統精英教育和當前重點大學的影響,目前很多地方普通院校仍以仿照重點院校的專業培養定位和培養目標為主,培養出來的學生仍然與社會需求脫節嚴重。
1.3 教學體系建設落后
當前,很多地方普通院校計算機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與教學計劃還受影響于美國“91 教學計劃”和本專業原理論體系,不能解放思想,根據國家和社會當前和未來需要開展教學,教學體系建設存在諸多明顯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專業的發展,造成其培養的人才質量與市場需求相差甚遠。這些不足主要表現在:課程設置不嚴謹、教學方法與內容落后、教學管理保守呆板,理論聯系實踐不足、面向實際的工程教學與訓練缺乏,學生難以理解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意義,更無法具體應用于實踐,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強,編程能力普遍不高。另一方面,有的學校卻片面地傾向于職校和培訓機構式的“重術輕學”,對基礎理論課程過度地削減或壓縮課時,大量開設技術類和實踐類課程,造成本科院校的角色被“變成”技能培訓基地,使得學生理論基礎不足,綜合專業能力提高困難,后續發展乏力。
2 提高地方普通院校軟件人才培養質量的對策思考
2.1 科學合理制訂專業辦學定位與培養目標
教育部高等教育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學指導委員會在《高等學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暨專業規范》中將計算機專業人才分成科學型、工程型和應用型三類。生源質量、師資隊伍水平、辦學條件和教育經費等多方面原因決定了地方普通院校難以按重點高校的教學要求來培養人才。近年來,教育界和科學界做了大量的探究和實踐,普遍認同的高校辦學定位觀點是地方高校應定位于著重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由于不同地區在生產力發展水平、生產力結構、地理環境、發展戰略及優勢、發展方式和途徑上存在著較大差異,所以各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規格和質量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地方普通院校需要根據地方社會發展需求情況學校自身的辦學條件科學靈活地制訂和調整培養軟件人才的相關專業的辦學定位和培養目標等,并切實執行。
2.2 解放思想,把握社會實際需求,科學地進行教學改革
2.2.1 轉變教學觀念,以市場為導向、培養實用型人才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深入,未來社會的發展需要的主要IT人才是工程型和應用型的人才,根據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實情,占全國高校總數90%以上的地方高校應該以培養這類人才為已任,應切合實際地轉變教學觀念,拋棄以前的教育模式,密切結合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培養不但具備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且具有較強的實踐應用能力的應用型軟件人才為目的,積極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2.2.2 改革教學體系與課程體系
根據各高校在我國高等教育中適宜充當的角色出發,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計算機類專業的教學體系設計需要從專業培養目標出發,以市場為導向,培養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的基本知識、理論和方法,實踐應用能力強的應用型軟件人才。同時注重對學生的職業道德、團隊協作能力、自學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和創新精神等軟實力的培養,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職業素質、較強的專業能力、實際工作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這樣培養出來的軟件人才畢業時才能適合企業的需求,可較快地進入工作崗位,創造社會價值。
學校要及時把握社會和行業發展動向,根據社會需求的應用方向設置不同的教學培養方向,如未來的軟件行業的熱門發展方向有web與分布式應用、移動應用、地理信息系統、網絡與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統等;在課程設置上,應密切結合教學培養方向有所偏重有所舍棄地選擇課程,構建相應的課程教學群;學校宜將教學課程體系劃分為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在不刪減和壓縮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的基礎上盡量加大專業選修課的比例,以便更好地設置教學培養方向和構建課程教學群;對于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須有相應的課程設計環節,課程設計要精心設計與認真實施執行,內容應與時俱進,緊扣行業當前和不久將來的需要,讓學生在課程的理論知識學習后立刻進入實踐環節,通過實踐應用提升學生對知識理論的理解和吸收水平。
2.2.3 加強工程教育,開展校企合作,建設以項目為主導的實踐實訓平臺
現在很多地方高校的IT教育仍重理論與技術的培養,實踐訓練不足,尤其是缺少工程化、產業化的實踐訓練。計算機的很多專業理論需要學生經過大量的實踐經歷后才能充分理解和應用;此外,在IT領域的工程應用中,通常需要綜合運用多門專業課程的理論及其應用知識,而且工程實施過程中涉及到很多行業標準、規范,受現實情況影響,以致僅通過傳統的IT專業理論和實驗教學培養出來的學生畢業時很難較快勝任工作。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可以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在企業建立實踐實習基地,加強工程實訓教育,聘請企業專家入校指導和參與教學,把學生送入企業中實習,觀摩、學習、參與企業的項目實施過程,這可以讓學生更早地與企業接觸,深入了解社會對計算機軟件人才的需求情況,掌握業界內最新的發展趨勢,讓學生有參與項目開發實踐的機會,思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加強對課程的理論與實踐的學習,提高學習興趣,鍛煉溝通與協作團隊精神等。
3 結束語
高校計算機專業教育的大眾化發展為大批學生創造了接受IT 教育的機會,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IT人才,但同時也帶來IT人才的供需結構嚴重失衡等一些不利影響。地方普通院校計算機類專業的辦學基礎較弱,還受到多方面條件的限制,為使培養的軟件人才能更接近社會的規格需求,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必須加強學校、學生、用人單位與社會的互動聯系,充分考慮區域經濟、社會和行業發展的實際狀況,揚長避短,找準定位,深化教學改革,構建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提高軟件人才培養質量。
L芑金項目: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十一五”項目(?010JGA042);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十一五”項目(#2009B054);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十一五”項目(#2008W024)
參考文獻
[1]李世杰.教育跟不上市場 中國軟件人才緊缺[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0-11-19.
[2]藺永政,周勁,董吉文.地方院校計算機信息技術專業方向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計算機教育,2011.1:9-15.
[3]汪雪元,張軍,李祥.地方院校培養本科應用型軟件人才的再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0.18: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