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彥
時事政治,一是指近期(一般是一年之內)發生的國內外重大事件;二是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現階段的基本路線和重大方針政策。時事政治教學是指通過國內外重大事件與黨和國家重大路線方針政策的教學,使學生透視社會熱點,把握時代特征,正確認識形勢的一種教學。
1.時事政治教學應堅持的原則
1.1時事政治教學要堅持以思想政治課為載體。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思想品德課和初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指出:時事政治是“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內容的重要補充”,“思想政治課要緊密結合時事內容進行教學”。例如在講授《走科教興國之路》時,我讓學生課下搜集近來我國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并特別指出:2011年10月,國防科技大學成功研制出每秒1206萬億次的“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世界上第二個能夠研制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的國家。這樣做不僅讓學生了解了我國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而且使學生為我國的科教興國戰略取得了輝煌成就而產生自豪感。將時事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緊密聯系起來,既讓學生學會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方法,又做到了以理服人,使時事政治教育滲透到了學生思想的深處,充分發揮了時事政治教育的思想導向功能。
1.2時事政治教學以反映我國各方面建設的正面積極事件為原則。
正面教育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自覺地運用積極的手段、因素或力量,對學生進行以肯定為主的心理誘導,促使學生身心獲得健康成長的教育。在時事政治教育教學中我重視學習內容的正面誘導性教育。例如自2009年6月以來,重慶掀起了打黑風暴,14個橫行多年的重大黑社會性質組織受到致命打擊,近200名團伙骨干成員全部被緝拿歸案;文強、彭長健等多名涉黑官員相繼被抓,等待他們的只能是法律的嚴懲。這樣消除了學生錯誤的思想和態度,使學生對國家的未來充滿信心,進而激發了學習、創造的欲望,使學生身心健康地成長。
2.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使時事政治教學常態化
2.1“新聞發布”——培養興趣、發展個性。
課前教師指定學生進行3—5分鐘報道國內外大事。具體的內容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決定,可以是政治、經濟、文化、體育、衛生、科技等。學生發布后,由其他同學補充或指正,然后教師作簡要評論。這種發布會一般每周舉行兩次,每次發布近兩天的重要新聞,能較好地體現時事教育的及時性和經常性。學生為了準備課堂上的新聞報道,在課余時間必須看報紙雜志、看電視、聽廣播、搞摘抄、整理要聞等,有利于養成關心國家大事的良好習慣,也有利于培養觀察、分析、歸納、表達能力等。
2.2“學法指導”——把握關聯、提高效率。
指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分析社會現象,這是進行時事政治教學最主要、最具操作性的載體。這就要求教師在復習時聯系時事政治,重視時政熱點與教材知識點的結合點,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地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運用知識進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適應中考形勢。
例如,“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設問和思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弘揚民族精神、艱苦奮斗精神、當代青年的責任和歷史使命。在講“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我國現階段的分配制度”等內容時,可聯系講解國有企業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等一系列重大時事熱點問題。在講“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時,可利用北京等地沙塵暴的新聞,加深學生對具體事物與抽象知識之間的整體聯系和把握。在講“三個代表”時,可利用《時事》提供的廉租房建設、義務教育階段實施的“兩免一補”政策和關于黨的“三個代表”論述的情境材料,使學生對黨的性質、任務、宗旨有深刻的認識,堅信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成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領導核心。
3.隨堂重要的時政評論
每堂課都請一位學生(可以依學號輪流)做本班的時事評論員,評論員可以針對本周內國際國內大事發表自己看法。針對時事每位學生都有不同的見解,而這一活動正好給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提供了機會,使學生可以敞開心靈之窗說出心里話。針對評論員的發言,其他同學可以發表自己不同的見解。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評論內容進行分析、評述,并作為學生思路的開拓者和引導者,給予適當的點撥,有利于幫助學生弄清事實真偽,有理有據地針砭時事,最終達成共識。
4.適當地舉行時事政策知識競賽活動
美國心理學家切潑曼和佛得爾曾對兩個小組學生進行10天的加法練習對比實驗,其中一組是競賽組,另一組為無競賽組,由于有競賽誘因的存在,競賽組的成績保持著不斷進步,另一組不斷退步。實驗表明:競賽是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的一種有效手段。近年來,由于電視普及率的不斷上升,一些電視臺的知識競賽節目使中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參與意識。據此,我在班級定期組織時事政策知識競賽,通過小組選拔賽在小組選出一個得分最高的選手參加搶答賽,根據實績對參與搶答賽的選手給予不同等級的獎勵。這項活動適合年少活潑的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時事政策的熱情,強化了時事知識的傳播效果。
5.思想品德教師要具備一些必備的知識
5.1具備必要的地理知識,尤其是經濟地理、政治地緣的知識。
時事,一般指發生在某一地域、空間、國家的重大事件,它同一定區域內的資源、民族、人口等諸多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在分析國內重大時事時,一般需要了解國內地理環境狀況及與此相關的各種因素,如:太湖出現的藍藻事件,反映了太湖周邊的工業、生活環境問題。而在分析國際重大時事時,則需要了解有關的國際地理環境知識,如:巴勒斯坦地區問題,就需要了解以色列、巴勒斯坦的地理位置,民族的資源分布,以及二戰后地區的歷史發展,等等。再如伊拉克問題,既涉及資源、恐怖主義,又涉及伊拉克的兩大教派之間的一些簡單的歷史知識。
5.2具備必要的國際關系的知識。
包括國際組織、國防事件等。國際組織主要有世界性和地區性的政治、經濟、文化、衛生、體育等組織。如上海合作組織。上海合作組織舉行的反恐軍事演習,就要介紹該組織。國際事件如伊拉克戰爭、朝鮮六方會談、9.11事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