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文娟
摘要: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職責是為學生創造有利于語言習得的合適語言環境,讓學生盡可能接觸和運用英語。教師根據牛津小學英語教材內容,可為學生創設多種語言情境。教師可把課堂看做交際場所,借助實物、場景、簡筆畫、圖片、幻燈片、投影、錄音、體態語言、表情動作、多媒體等手段創設語言情境。
關鍵詞: 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教學情境創設情境
《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創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因此,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設生動和真實的語言情境,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中逐漸形成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愛好,調動在動態真實的情境中使用英語進行交流活動的積極性,讓生活走進課堂。
一、憑借體態語言、表情動作創設生動、舒展的語言情境。
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把學生看做是完整的社會人,尊重他們的個人情感,并始終不忘他們是孩子,有著童趣童心;而我既是他們的老師,又是他們生活中的大姐姐,和他們同學同樂。
學習4B Unit 7 At a snack bar時,我把自己打扮成waitress的模樣,學生看到我這一副打扮很新奇,特別是對那頂帽子,所以讓他們上臺操練句型時都很興奮,因為有那頂帽子戴,學生覺得自己真的好像是waiter或waitress。
又如,教學5B Unit 6 At a PE lesson,我讓學生帶著凳子到操場上,沒有課桌。讓學生在“為所欲為”的各種操練中學習了本課堂的新知識:Stand in two lines.Put your hands on your head.Bend your knees....再配上課文后面那富有節奏性的Chant,讓學生感受這種輕快的節奏,伴隨音樂練習,生活化的知識在情趣化的多元智能開啟中得到了掌握,情境化的多元體驗使知識得到了鞏固。
擺在我們面前的教科書只是教科書而已,不能“說話”也不能“動”,我們必須想方設法讓教科書“活”起來,對它重組,讓它“動”起來,發出聲音。因為“活”的教科書更能震撼學生的心靈,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設真實而有效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的注意力特別集中和持久,能有效地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運用實物、圖片、簡筆畫、教具等創設形象、自然的教學環境。
小學英語中的大部分單詞是表示具體事物的,表示想象內容的很少。心理學實驗證明:識別同一內容,用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識別速度(詳見下表)。所以,教師在教學學習用品、交通工具、動植物等類別的單詞時,應盡量用實物或實物模型進行直觀教學,而laugh,cry,happy,excited,sun,moon,run,jump等單詞,可借助彩色圖片、簡筆畫、表情或動作進行教學。
比如牛津小學英語5A Unit 9 Shapes,本單元的核心內容是“辨認形狀”,這個話題中的會話和單詞都很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所以我要求學生把認識的一些形狀的物體或事先畫好的圖形(或組合圖形)帶進課堂,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它們,然后回到實際生活運用語言知識,感悟語言功能。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有趣、自然的動感情境。
隨著現代技術的廣泛應用,多媒體也走進了英語課堂。它能使學生的視覺感受和聽覺感受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一幅視聽立體的英語畫面,創設出各種不同的情境。比如:在學習比較抽象的The seasons中的weather這一內容時,讓學生邊通過CAI觀看真實的weather report,邊學說:“Good morning.This is the weather report.Its warm in Changzhou...”多媒體課件具有形象性、再現性,縮短了時空的距離,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體驗。
巧妙利用電教手段,能營造出讓小學生感受外國文化的環境氛圍,小學生觀看后,能了解西方的文化風情,了解中西語言的文化差異,了解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蘊,增強文化意識和愛國熱情,拓寬國際視野,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如教Where are you from?這一課,我利用多媒體顯示教學內容,我出示了中國、美國、英國、日本、法國的國旗,還出示了各國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如中國的長城、天安門、故宮,美國的白宮,法國的埃菲爾鐵塔,英國的大本鐘……學生大開眼界,激起了強烈的求知欲,很快掌握了新知識。
樂用電教媒體,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采用電教媒體創設的情境使抽象變為具體,為學生提供了生動、逼真的交際情景,使學生宛如置身于某種真實的語言環境之中,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用英語表達感情的欲望,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學習效率明顯提高。
生活化的課堂教學情境及課外補充,不但讓學生們感到親切、自然,充滿人情味,而且能使他們適應生活、獲得經驗、得到發展,更重要的是學生們容易接受,降低了學生學英語的難度。反之,容易遺忘,甚至會影響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參考文獻:
[1]Krashen.S.D.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2]Acquisition.New York:Pergamon Press Ltd,1982.
[3]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4]薛國民.克拉申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在牛津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