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小花
摘要: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關鍵詞: 生物課催化劑學習興趣
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美國心理學家皮亞杰也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生物學是一門自然科學,生物與環境構成了一個瑰麗奇妙的世界。生動有趣充滿活力的生物課是吸引學生自愿、自覺學習生物課的有效途徑,怎樣使生物課堂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吸引學生,使學生在快樂中接受知識和提高能力是每一位生物教師都應該思考的問題。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是強化課堂效果的催化劑。下面談談我在這方面的做法。
一、利用文學,將詩詞、謎語、俗語融入課堂。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其中詩詞、謎語、俗語是其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在生物課堂教學中適當挖掘其中的生物學知識,解析背后蘊含的生物學原理,不僅能活躍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夠樂于學習,更有益于提高教學的藝術性,增強師生的文學修養。例如:學習溫度對生物的影響時,我們可以借用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的詩句“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又如:學習植物的種子和果實時可借用謎語“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了個白胖子”;在學習遺傳與變異時可借用俗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和“龍生九子,連母十樣”。在教學中成功地導入人人皆知的詩詞、謎語、俗語,不僅使學生易于理解、接受新知識,還會大大增加趣味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就可以使他們學得主動、生動。當然,激發興趣關鍵還在于教師勇于實踐,敢于創新,在遵循教學規律、把握學生學習心理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教學機智和教學藝術。這樣才能使生物教學達到知識性和趣味性的和諧統一,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開動腦筋,精心設計新課導入。
教師對新課內容的巧妙導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現代心理學認為“第一印象”是重要和深刻的,它影響著以后認知過程的展開和實效。導入便是新一課的“第一印象”。通過導入,學生可以從整體上把握新課的知識體系,了解所需掌握的中心問題,從而消除對新知識的陌生感與距離感。學習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時,我就從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廣告入手,如:聰明的媽媽會用“鋅”,高樓大廈平地起,層層都是“鈣”起來入手;學習神經調節時,我先讓同學們做一個測量反應時間的游戲,再讓同學們做膝跳反射試驗直接將學生領進和諧愉快的課堂,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探究學習內容,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個愉快的過程。導入作為知識體系不可缺少的部分也以其不容忽視的作用要求教師和學生在教學與學習過程中引起充分的重視。教師講好導入猶如港口的引航員一般,能順利地引導學生在把握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入新知識的學習,從而較好地完成新舊知識的過渡與交接。只要我們愿意在引言的講解上下工夫,講點技巧,那么我們在講課時就會少了許多“開頭難”之嘆。
三、借助課件,讓生物課堂動起來。
隨著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生物課堂教學之中。它能充分發揮聲、電、光、影、形、色等多元素的功能,把抽象、復雜的生物學知識轉變成生動活潑的文字、圖像、視頻,使動畫與視聽相結合,讓學生的聽覺、視覺同時得到刺激。課件中的內容會給學生提供獨特的視角、清新的畫面和準確的動態過程,這不但給學生帶來了新的視聽效果,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尿液的形成內容時,通過播放flash制作的“尿液的形成”的動畫,“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這個教學難點一下子就解決了。比起教師直接地對著教材口述講解,學生被動地聽不但要生動,有趣得多,而且便于記憶和理解。在學習動物運動方式的多樣性時,通過觀看視屏,學生看到了各種各樣的動物及他們的運動方式:沙漠上奔跑的鴕鳥;天空中展翅高飛的老鷹;冰天雪地行走的北極熊;土壤中蠕動的蚯蚓……在全神貫注地觀看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被不由自主地帶動起來。借此趁機引導大家進行點評和生物學原理分析,并及時對學生的閃光點進行表揚,不足之處或不甚理解的知識點馬上進行講解,較好地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師生情感十分融洽。
總之,生物老師應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潛心研究教學方法,合理安排教學過程,選擇最有效、最具有吸引力的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靈活多樣,才能使學生樂學、愛學、好學,從而引發學生對生物學的應用價值的認同,煥發學習熱情,調動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教學生機勃勃,學生興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