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
摘要: 自1999年高等教育實行“擴招”以來,大學畢業生與日俱增,畢業生就業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本文以宿遷學院為例分析新建地方(三本)院校畢業生就業的現狀及就業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促進三本院校畢業生就業的對策。
關鍵詞: 新建地方(三本)院校就業問題對策
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日益成為高等教育和社會關注的熱點,畢業生就業問題已成為關乎民生的重要的焦點問題。尤其新建地方(三本)院校,由于受到建校歷史短、地理位置相對偏、經濟欠發達的限制,畢業生的就業觀念、參與競爭的就業意識和就業的選擇面上都與普通高校畢業生間存在著明顯差距。
一、三本院校畢業生就業現狀
為了深入調查三本院校的畢業生就業情況,我以宿遷學院為例在搜集相關資料、借鑒他人經驗和研究的基礎上設計了調查問卷,根據整理后的資料,整體上把握了三本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現狀。三本院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有如下特點。
1.大部分畢業生選擇經濟發達地區就業。
大部分學生畢業后會選擇蘇南等經濟發達地區就業,不愿意到經濟落后地區甚至下基層。由問卷調查結果可以看出,81.6%的畢業生希望去經濟發達地區工作,只有9.8%的畢業生愿意去經濟欠發達地區,而愿意到縣城、農村的比例僅為6.4%、2.2%。盡管現在的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但畢業生仍然寧愿到人才濟濟的大城市就業也不愿意到經濟不發達地區就業,因而造成了經濟欠發達地區企業招不到人才、留不住人才的現象。
2.三本院校畢業生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存在待遇不公的問題。
三本院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不公正待遇主要表現為就業歧視、性別歧視。就業歧視指的是在找工作的過程中受到的歧視,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甚至具備較好的條件,但是由于來自社會認可度較低的三本院校,遭到用人單位的拒絕或區別對待,這無形給畢業生的心理造成陰影。性別歧視也是高校畢業生尤其是女生經常遇到的歧視,在調查過程中,有73.8%的女生遭遇性別歧視,有57.2%的男生認為存在性別歧視。
3.文科畢業生較理工科畢業生“就業難”。
在“你所學的專業好找工作嗎”這個問題的問卷調查回答中,我將文科與理工科作比較,在105名文科學生中,認為所學專業很好找工作的只有1人,僅占0.95%;認為比較好找的有31人,占29.5%;認為不太好找的有30人,占28.6%。在161名理工科學生中,認為所學專業很好找工作的有9人,占5.6%;認為比較好找的有54人,占33.5%;認為不太好找的有16人,占9.9%。由此看出,文科畢業生較理工科畢業生難找工作,就業壓力大。
在面對“就業難”這個現實問題時,大部分學生認為原因主要是缺乏實際工作經驗與能力。高校,尤其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三本院校,應該反思這個問題,要為大學生們提供盡量多的實踐機會與鍛煉平臺,這樣,才不至于讓畢業生畢業時覺得在校幾年缺乏實際經驗,缺乏鍛煉機會。
4.對自主創業認識尚淺。
在是否想過自主創業的問題上,超過半數的學生回答“有機會可以試一試”,但在“以后的就業方向”這個問題的回答上,僅有7.1%的學生選擇自主創業,可以看出學生目前對于創業的問題只是有想法,受到某些客觀或主觀因素的影響,還不能付諸行動。
5.通過考研、考公、考選調生、考村官來緩解就業壓力。
由于就業形勢日趨嚴峻,部分學生想通過考研緩解就業難的問題,尤其文科類的學生。理工科學生的就業機會要比文科類多,在宿遷學院,一些文科類系科的考研也成了系科特色,2007—2011年的考研上線、錄取率均呈上升趨勢。以下是歷年來該校的本科畢業生考公、村官、選調生、三項計劃、考研數據統計匯總表(見下表)。
宿遷學院歷屆本科畢業生考公、村官、選調生、三項計劃、考研數據統計
從數據可以看出,該校歷屆本科畢業生考公、考村官、考選調生、考研人數呈遞增趨勢。
二、三本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1.社會認可度低。
三本院校由于辦學時間較短,社會影響力不夠,企業對學校的辦學模式不太了解,其培養目標體系如何、教育質量如何、畢業生的質量如何等都需要經過市場的檢驗。要被社會認可和接納需要漫長的過程,很多用人單位對三本院校的畢業生仍舊持觀望的態度,同等條件下,公辦高校畢業生則會優先錄用。據不完全統計,有近一半的畢業生在找工作的過程中會遇到這種情況,反映了社會對于三本院校畢業生存在一定的偏見,這無疑增加了三本院校畢業生的就業難度。
2.畢業生的綜合素質不高。
由于三本院校的入校錄取分數比公辦本科錄取分數線稍低,因此三本院校學生的文化素質不高。三本院校的收費標準決定了三本院校學生的家庭經濟背景相對一本、二本及母體高校學生要好得多,大部分學生來自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城市,興趣廣泛、思想活躍,但自控能力不強,學習主動性不夠,使得畢業生總體上綜合素質不高,進而導致求職過程中會出現就業目標不明確,主動性差,就業觀念有待更新,就業能力有待提高等問題。
3.就業指導工作相對滯后。
當前就業指導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有:一是就業指導的內涵理解不夠全面。在學生培養過程中,簡單把就業指導理解為找工作、落實具體單位、簽就業協議、辦理派遣手續等,忽視了在就業指導過程中對學生的教育功能,沒能發揮就業指導工作在人才培養方面起到的積極作用。二是就業指導工作內容和形式單一。沒有建立正規的就業指導機構,投入不足,沒有專業的就業指導人才,沒有開設系統的就業指導課程。由于沒有專業性指導人才,就業指導內容比較狹窄,只能局限于就業政策、職業特點和求職技巧的簡單介紹,忽視了學生個性的塑造、創造力的培養,缺乏針對學生不同個性特點的指導,缺乏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生涯規劃等內容的學習指導。就業指導的形式仍然局限于專家講座(學生大部分都是被動地聽講座)、校園招聘會、報告會,等等,個性化的就業指導方式幾乎沒有。
三、解決三本院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建議
1.提高學校的社會知名度、認可度。
由于三本院校建校歷史不長,因此社會各界對三本院校的認識和了解需要有一個逐步加深的過程,要想盡快提升學校的社會知名度和社會認可度,學校就要不斷加強與社會的接觸和交流。一方面,學校要著力加強學校的品牌建設,加強學校在各級各類媒體上的宣傳和報道,另一方面,還要加強學校與政府、企事業單位的交流與合作,努力爭取官方、社會的資源。
2.轉變學生就業觀念,學好專業知識,提高綜合素質。
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在短期內是改變不了的,大學畢業生要正確分析就業形勢,客觀評價自己,適當調整就業心理預期,轉變傳統觀念,積極尋求適合個人發展的空間,改變非大城市、非高薪不去的舊觀念,擇業時要看得長遠一些,注重企業的發展前景,打破一次擇業終身就業的錯誤觀念。
三本院校的畢業生在校期間要努力學好基礎文化知識,注重培養自身的綜合能力,提高綜合素質。淵博的知識、敏捷的思維、靈敏的應變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健康的心態等都是用人單位比較看重的。要提前做好踏入社會的準備,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增強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提升自己的就業競爭力,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找到滿意的工作。
3.高校要加強就業指導工作。
高校要加大就業指導隊伍的專業化建設,加強對就業指導教師隊伍的培訓,使他們對當前的就業形勢、畢業生的就業觀念、職業生涯的規劃、職業的發展、就業心理、創業指導、自薦和面試技巧等方面了如指掌,通過培訓提高就業指導老師隊伍的素質,提高就業指導的專業化程度,促進大學生就業。
就業指導的內容和形式要多元化,不能局限于校園招聘會、宣講會、報告會、專題講座等。可以對畢業生進行分類指導,這樣的指導針對性強、有深度,能找到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存在問題的根本所在,幫助學生順利找到適合的工作。也可以奉行“請進來,走出去”的方針,加強與社會各界的溝通與交流,在就業指導的方式和內容上多傾聽職業界的建議,讓更多的政府部門、企業界、科技界、經濟界的有識之士走進高校,為畢業生舉辦講座,進行面對面的指導,以他們自身的成長經歷、工作經驗指導高校畢業生就業,使就業指導的效果更理想。
高校要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現已成為各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共識,而三本院校由于辦學時間短、就業指導工作的滯后等原因忽視對大學生職業生涯的規劃,這已成為就業指導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4.開展創業培訓,鼓勵自主創業。
高校要樹立全面的創業教育觀。創業教育是培養人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并最終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的教育。一項調查顯示,美國表現最優秀的上市公司與高新技術企業老板有86%接受過創業教育。長期以來高校忽視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偏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灌輸,造成了學生眼高手低,缺乏創新能力,缺乏冒險精神和奮斗激情。因此,高校必須轉變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
高校需要將創業的課程教學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豐富創業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為學生搭建一個創業實踐的平臺,讓他們在實踐中體驗創業過程,培養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
三本院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是一項長期、艱巨、復雜的工作,需要社會、學校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多方面的努力,為學生提供多方位的服務,找到行之有效的辦法,才能使畢業生能夠順利就業,早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理想,為建設和諧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胡英,王加青,霍德才.新建地方獨立院校(三本)畢業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J].劍南文學,2010,(7).
[2]郭亞紅.新時期獨立學院就業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咸寧學院學報,2010,30,(9).
[3]邵華.獨立學院大學生創業能力的現狀與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0,(30).
[4]班錦.淺論如何有效加強獨立學院就業指導工作的針對性[J].知識經濟,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