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杏萍
摘要: 色彩是中小學美術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是提高學生美術色彩感知能力的重要課程,是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基于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美術教師應從認識基礎色開始,激發學生對于色彩的探索欲望,辨別冷暖色可以增強對色彩的感受能力,而學習對比色則可以掌握鑒別力,到了最高階段則能夠恰當調整色彩配置,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關鍵詞: 中小學美術教學色彩教學審美能力
我們生活在一個色彩繽紛的世界,紅、橙、黃、綠、青、藍、紫……美麗的大自然就像是一首色彩的交響樂,優美動人。在大自然中,光就像一個魔術師,使我們的世界變得如此絢麗多姿,生機勃勃,畫家離不開色彩,因為色彩是最美、最富有表現力的美術語言,他們在創作時,就像魔術師一樣,用畫筆調和出豐富變幻的色彩,創作出動人的美術作品。也許是因為“居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的緣故,孩子們生活在美麗的色彩世界里,但很少關注大自然中的色彩之美,美術教師要激發學生對色彩的感受,讓他們用眼睛,用心靈充分感受色彩的魅力,從而加深對色彩的認識,從小培養良好的色彩感覺。
一、認識基礎色,激發探索欲
小學階段是從事色彩教學的初始階段,這一時期的學習為一生的色彩教育奠定了基礎。小學生對色彩的識別依賴于對具體物體色彩的聯想,色彩識別率隨實踐的增加而增長,他們的色彩平衡能力與他們本能的“刺激—綜合”能力相關,他們對色彩的理解與他們生活經驗相關,而對色彩的應用則是在模仿中形成的。
我在進行小學三年級《原色與間色》一課的教學時,把握這樣的學習目的:使學生開始從盲目、隨意涂抹顏色到有一定理論依據地運用顏色,開始習慣以科學的方法認識和解釋色彩的世界這一規律,通過認識原色、間色,學生們從未知開始走向已知,開始走進色彩的世界,開始了解色彩系統。在具體的教學中,再運用染紙的方法使學生以感性的形式進一步了解色彩的原色、間色知識,因為染紙時色彩變化無窮,最能激發起學生對色彩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一種符合少兒個性特征,富于色彩知識的美術活動,通過對圖案設計、色彩配置和多種技法的學習及具體的制作過程,進一步體會色彩的美妙,增強學生對色彩的敏感性,提高審美情趣。
二、辨別冷暖色,增強感受力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世界、生存質量的追求越來越重視,相應的對生活中的色彩要求也就越來越講究,尤其是色彩的冷暖,它直接作用于我們的精神世界,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
在小學四年級《色彩的冷暖》一課的教學中,我主要讓學生學習色彩的冷暖知識,使學生了解偏紅偏黃的色彩屬于暖色、偏藍偏綠的色彩屬于冷色,并引導學生有目的地應用色彩的冷暖知識抒發情感,美化生活,通過色相環和大量圖片資料認識冷色和暖色,能夠感覺到冷色給人寒冷、清爽、有空氣感、空間感,暖色給人熱烈、熱情、喜慶、刺激的感覺,進而意識到色彩的冷暖在藝術中和生活中起的重要作用。運用本課所學的色彩知識,輔導學生每人練習創作一幅冷色調或暖色調的兒童畫,鼓勵學生自己尋找冷色或暖色進行繪畫創作。對于把握色彩有一定困難的學生,盡量幫助學生根據表現的主題,限定其使用某些色彩,如在冷色調畫面中盡量只使用天藍色、深藍色、白色、湖藍色等,以使其把學習重點放在色彩冷暖和表現繪畫主題的體會上和認識上。
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會越來越傾向于用寫實性色彩進行表現,他們都在有意無意地追求“真實”,這一現象的產生固然和學生認識發展規律有著密切的聯系,也提示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向學生介紹更多的色彩表現方式以增強他們的表現能力。通過四年級《用色彩畫心情》一課的學習,引導學生從個人主觀感受出發,強調學生表達自己對色彩的獨特認識,探索色彩的奧秘,并嘗試運用非寫實性色彩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冷色具有陰影、透明的、鎮靜的、遠的、輕的、潮濕的、理智的、靜止的、冷靜的感覺,暖色具有陽光的、不透明的、刺激的、稠密的、土質的、近的、重的、干燥的、熱情的、運動的、熱烈的感覺。
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格列高利認為:“顏色直覺對于我們人類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是視覺審美的核心,深刻地影響我們的情緒狀態。”在美術作品中,色彩往往是一種先聲奪人的傳達要素,把最直接的信息傳達給觀者,色彩成了畫家們表現不同的情緒和氣氛,表達思想和感受的有力手段。每一種色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每一個人對色彩都有不同的感受。
三、學習對比色,掌握鑒別力
色彩視覺規律范圍很廣,六年級《色彩的強烈對比、柔和對比》一課主要向學生介紹色相對比的強弱關系與對比效果。首先要學生掌握什么是色彩對比,當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由于相互影響的作用顯示出差別的現象,我們就稱之為色彩對比,在色相環中呈現出150°—180°的色稱為強烈對比,如紅—綠、黃—紫、橙—藍;在色相環中60°以內的色之間的對比,稱為柔和對比,課本中紅色與黃色、藍色與綠色、紅色與紫色等都是柔和對比。生活中處處可見色彩對比的現象,黃色的花與褐色的枝,與土地的土黃幾個色之間的對比就屬于柔和對比。當然,自然界中的色不一定都是純色,所以它們之間同時存在著明度對比和純度對比(在色相環中也能看到明度對比的現象,如黃色、紫色,明度對比很強;而紅色。綠色,明度對比就很弱)。
再如課本中人物上衣的紅色與膚色、腰帶的橙色,挎包的褐色之間呈現的就是弱對比的色彩現象,為配合學生掌握色彩對比知識,了解色彩的視覺規律,我布置了兩項作業:一是用色彩的強烈對比創作一幅畫,二是用色彩的柔和對比創作一幅畫。告訴學生要想使畫面色彩對比強烈,在選色時一定要選色相環中距離大的色,即150°—180°角的色,要想使畫面色彩對比柔和,在選色時,一定要選色相環中距離小的色,即60°之間的色,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便能初步掌握色彩的強烈對比與柔和對比了,為掌握色彩知識和美化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調整色配置,提高審美力
色彩是由不同的光波作用于人的視覺而產生,并通過視覺影響我們的情緒、心境、思想、行為、甚至健康。在造型活動中,正確和恰當地使用色彩,既能反映出事物的色彩特征又能表達人的情感和思想,七年級《色彩的感受》一課,我引導學生認識和把握色彩配置規律,可以有目的地美化生活,提高我們的生活質量,感受色彩是一種美妙的情感體驗過程,引導學生認識色彩具有知覺性、情感性和象征性,這些性質來源于色彩引發的聯想,色彩的聯想使我們在面對不同的色彩時,會產生特殊的感受,如冷與暖、輕與重、強與弱、歡樂與憂郁、熱烈與冷靜、華麗與質樸等,這些感受來源于色彩本身的色相明度、純度和色性,并與我們的生活經驗相聯系。例如在室內裝飾時,不同的色彩組合會造成截然不同的視覺感受,它直接影響著人的情緒、心理甚至生理,現在已有用適當色彩粉刷病房,用于配合治療的例子。我讓學生為自己家中“學習”、“游戲”、“睡眠”等不同功能區分別設計色彩效果圖,學生通過觀察自己家幾個區域的結構和主要物品及使用功能,先畫出簡單的鉛筆稿,再結合本課所學的色彩具有的情感性、知覺性、象征性,以及色彩本身的色相、明度和純度等知識,畫出色彩效果圖,同學們熱情很高,大膽嘗試,體驗著色彩帶來的快樂,沉靜在精心設計和研究探討的過程中,作品完成后大家快樂地分享著一幅幅帶有強烈的個人獨特情感的色彩效果圖,同學們覺得很有成就感。我也很興奮,隨后以這次作業為基礎,在校園內舉辦了《七年級室內裝飾效果圖作品展》,課間櫥窗邊擠滿了學生,大家欣賞著櫥窗內或淡雅、或活潑、或明快、或寧靜的作品,時時發出熱烈的贊嘆聲和激烈的討論聲,同學們感覺到通過自己智慧的雙手也可以將生活裝扮得更加美麗。
色彩是美術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也是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元素,更是美術教師啟迪學生心靈、美化學生心智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資源。美術教學通過色彩引導學生學習繪畫,熱愛生活、向往陽光,培養學生陽光心態,培養學生積極、向上、陽光的精神追求,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并體會到了這一點,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依然會堅持做下去,使更多的學生在認識色彩、運用色彩的美術活動中,學習做人、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
參考文獻:
[1]盧家楣.學習心理與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劉金花.兒童發展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3]王大根.學校美術教育目的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4.
[4]張春興.教育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高年慶.造型藝術心理學[M].北京:知識出版社,1988.
[6]邵瑞珍.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