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珂
容納100多家創意企業,聚集了近1萬名創意人才,年產值總和達100億元的萊錦創意產業園,坐落在曾經是東四環外知名的北京第二棉紡織廠(現京棉集團)內。從昔日京城棉紡業的沃土,變成如今創意產業的聚集地,一個老企業如何完成了“華麗轉身”?帶著這份好奇,我們采訪了京棉集團董事長、北京國棉文化創意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藺貴良先生。
一邁進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我們就被眼前獨具特色的建筑群所震撼。青青的綠色草坪映襯著紡織廠特有的“鋸齒形”建筑,其中容納了昌榮傳媒、藍海電視、浙江影視、樂蜂網、安世亞太等在內的上百家新媒體公司、設計工作室、高新技術公司等等。遠遠望去,四、五層的小樓頂上設有露天花園,富有創意的和濃厚現代氣息的辦公環境,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不時還伴隨著陣陣草香撲面而來。正對著工作間,與草坪有3米過道相隔的墻面上,左側紅底白字標語為“京棉完美轉型”,右側標語為“萊錦應運而生”,中間正面標語為“愛國、創新、包容、厚德”,國企風范猶存。
在園區里我們見到了藺董事長,他那堅毅、倔強神態中帶著的詼諧幽默使我們很快拉近了距離,話題也就此展開。
我們問道:京棉集團是如何實踐轉型升級的?
藺董事長表情嚴肅地說:我是2001年到京棉集團工作的,正值企業面臨轉型的關鍵時期,“三個北京”的發展戰略提出后,我們制定實施了生產主體區位轉移的搬遷調整方案。當時人員分流之多、歷史負擔之重、安全穩定之難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上萬名棉紡人顧全大局,服從調整,犧牲個人利益,分流中毅然走上了再就業的道路。喧囂了半個多世紀的棉紡城停下來之后,如何建設一個新京棉?對于我們來說即是奮斗目標,更是一種歷史責任。當時如果僅從眼下生存考慮,把城區最后的生產遺址一賣了之,既省心又容易,但我們從長計議,既要給老一代棉紡人留下創業的念想,又要利用這塊土地找到支撐集團發展的長線穩定收入,為集團保留后續發展的有效資源,繼續探尋適合首都經濟發展的產業。
究竟做什么?我們認為必須按照首都功能定位,選擇一個符合首都經濟特點、具有一定生命力、又易于我們進入的新興產業,既能夠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資源,又有利于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為集團注入發展活力。通過多方面調研,我們發現文化創意產業已經在首都開始興起,各級政府相繼出臺了鼓勵、扶持政策。而城區傳統棉紡織生產遺址,作為北京工業建設發展的見證,幾代棉紡人貢獻的見證,具有豐厚的品牌文化含量。利用它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是一個重大機遇。幾年來,我們積極尋找合作伙伴,加緊項目運作,在市區兩級政府的支持下,在北京紡織控股公司的直接領導下,京棉集團與北京國通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牽手合作,發揮各自優勢,使萊錦文化創意產業園建設取得實質性成果。
轉型后的京棉集團已由單一的紡織制造業發展成為包括都市紡織業、文化創意產業以及房地產及物業管理的多元化集團公司。
談到這里,藺董事長長出了一口氣,看得出在這短暫的敘述中蘊含了多少淚水和汗水。藺董事長接著又說:任何痛苦都會隨時間而淡去,人沒有過不去的坎,人需要有包容心……,一句話把我們從略帶沉重的氛圍中解脫出來。
那么萊錦文化創意產業園是如何打造的呢?
藺董事長繼續談到,2009年,京棉集團和北京市國通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攜手組建了北京國棉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開始著手將原京棉二廠廠房整體改造,更新成高端、國際化、有特色的“萊錦文化創意產業園”。
為了讓園區充滿創意和藝術的氣息,聘請了國際知名的日本設計大師隈研吾,在充分保留原有建筑特色的前提下,采用結構分割、天然采光、立體綠化等措施將舊廠房改造成為庭院式的工作園區。紡織企業廠房特有的鋸齒形屋頂不僅保留,鋸齒形還被用在了園區的各個角落。
在改造上,萊錦創意產業園除按照最新建筑規范進行老廠房結構加固外,還將原廠區內磚混結構危房改造成航母工作室,并重新改造了全部市政設施,在品質提升的同時,延長建筑的使用壽命,進一步增加其使用價值。
目前,萊錦創意產業園共分三個園區,A區是文化創意產業交流中心和產品展示交易區,建立政策信息服務平臺、展示交易宣傳平臺和培訓招聘服務平臺。B區是建國初期我國自主設計的標志性優秀建筑,在保留原有建筑風格的基礎上,內部進行裝修改造,形成會議、餐飲配套服務的創意服務中心。C區由46棟300-5000平方米獨棟花園式低密度工作室組成,是文化創意企業開展創意工作、進行“頭腦風暴”、制作創意產品的場所。
園區聘請專業團隊進行管理運作,實現了政府滿意、合作方滿意、客戶滿意的良性循環。
當我們問道:京棉集團走到今天,您最深刻的體會是什么?
藺董事長略顯激動地說:一是堅持、堅守和堅忍。堅持改革調整的發展道路;堅守創建新京棉的歷史責任;堅忍前行道路上的痛苦磨難。這么多年京棉靠這“六字”精神,經受住了在困境中上下求索的漫長跋涉,始終堅定爭取發展才是硬道理的信念。二是思維方式的轉變,從實體的紡織產業到虛擬文化經濟,需要打破過去的慣性思維。其實思維是最難轉變的,有時往往想到與理解了,實際操作還會按過去慣有的方式去做。要讓從傳統產業走出來的京棉集團員工整體思維立刻轉換,靠說教是不行的,更多的是去做,做過了,哪怕只經歷了一件事兒,思維就很容易轉變過來了。
衡量一個文化創意產業是否具有可持續性的標準不是看你擁有的固定資產。我看到產業園區內很多做得很成功的文化創意型企業,他們掌握的有形資源很少,而他們的成功之處在于掌控了無形資產同時具有較高的整合資源的能力。
我們做了一個產業園,不代表做了文化創意產業。進入這個產業,還需要投入到這個產業的某個領域,有些事情邁出那一腳就不一樣,現在是搭建平臺的階段,如何利用好這個平臺將是我們繼續努力的目標。
您如何看待貿易在京棉集團發展中的作用?
藺董事長說:北京建設世界城市的發展目標,使北京不僅是政治文化的中心,還將是貿易中心,這為我們做強做大貿易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北京需要什么?北京允許發展什么?北京能發展什么?這是京棉做產業轉型升級的很重要的一個標尺和標志。因此京棉集團在“十二五”發展規劃中將文化創意產業和貿易作為轉型升級所依托的重要平臺。貿易作為京棉一大主體,從經營初級紡織產品向接近市場的終端產品發展,從過去以出口為主到逐步擴大進口,從以外貿為主到擴大內貿,從以紡織服裝為主向多元化貿易發展。
貿易在中心城市有很大發展空間。經過三、四年時間,京棉實現的貿易額從不到1個億,發展到了5個多億。這樣的結果給我很大啟發,京棉要構筑適合首都經濟發展特點的格局,就要正確研判,把握機遇,充分利用好北京向世界城市發展的廣闊空間做強做大貿易,以此帶動紡織業的提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