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居里安 蒙田譯
編者按:“兩儀文舍”作為一項中法當代文學交流項目,定期邀請一位華文作家和一位法文作家,圍繞某一主題同時創作相關作品。莫言作為參與第七次“兩儀文舍”活動的中國作家,以“孩子”為主題,創作了題為《大嘴》的短篇小說,之后與法國作家捷妮雅·布里薩克參加了在巴黎舉辦的討論會,莫言在發言中提到了《透明的紅蘿卜》與他對兒童世界的理解。
地點:法國國家圖書館,巴黎時間:2004年3月22日 與會作家:莫 言 捷妮雅·布里薩克
譯者:尚德蘭,李金佳口譯:黃迅余
莫言說,接到“孩子”這一主題時,下筆前曾猶豫了一番:是以兒童視角寫大人的世界呢,還是直接表現兒童的世界?他覺得這兩個世界是不可分離的。兒童總是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孩子的感受也是作家的感受,帶有作家兒時記憶的烙印。昨天他在書展上已談到這一問題。在中國很多當代文學作品中,孩子往往是以一個不正常的人物出現。比如在韓少功的《爸爸爸》中,孩子丙崽是個癡呆兒,但有特異功能,可以預見未來。在他的幾部作品中,如《鐵孩》、《透明的紅蘿卜》和《酒國》等,其中出現的孩子形象都是些不正常的人。《透明的紅蘿卜》中的小孩可以聽見頭發落地的聲音,可以透過水面看到水下魚的活動。提到捷妮雅·布里薩克談到關于孩子的感覺問題,他覺得孩子和成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他們兒時記憶中的映像與真實的映像是有區別的,含有夸大、夸張的成分,而正是這種夸大和夸張賦予了其中的意義。在很多中國文學作品中,常采用非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比如透過孩子的眼光去描述現實,產生巨型、夸張的效果。還有一個語言的問題:在很多作品中,小孩說大人話,大人說小孩話,從而產生一種反差,具有某種獨特的韻味和幽默。
莫言感謝尚德蘭翻譯了他的數本小說,對她說道:“……我本人小時候非常害怕父親。如果我當年膽敢謾罵他,就不會活到今天,你們也不會讀到我的作品。寫作是非常復雜的現象:在真實生活中,我很害怕我父親,而在我的作品中,卻出現一些膽大包天的人物,敢于罵自己的父親。在我的作品中,小孩具有特異功能,而在現實生活中,我的聽覺、視覺、嗅覺卻跟平常人一樣。很多這些特異功能都是來自我的想像空間。”
(原刊于《上海文學》2005年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