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視節目已進入了“買時代”。在“買”拉動收視率的同時,還催生一個全新行業——版權中介。
變遷一:從買“內容”到買“創意”。“買節目”是從1990年《正大綜藝》節目開始時。《正大綜藝》提供商是泰國正大集團旗下傳媒公司,該公司制作或擁有版權的內容,主持人只在節目中串聯,節目內容基本維持原貌,只是作了后期中文配音剪輯。那個時代的“買”是節目的完整引進,而眼下火爆的《中國好聲音》等節目的“買”,是買節目創意。
變遷二:催生新行業“版權中介”。隨著《激情唱響》《以一敵百》等一批引進版權節目紛紛涌現,催生了電視節目市場一個全新行業——版權中介。作為版權代理公司IPCN的CEO,楊媛草和她的團隊取得《The Voice》原版權方荷蘭Talpa公司的代理權后,將其賣給浙江衛視。IPCN還翻譯了《The Voice》提供的“節目模式寶典”,事無巨細地記錄了節目宗旨、操作流程以及舞美燈光等所有細節,并全程參與制作,最終才有《中國好聲音》一炮而紅。
變遷三:不同行業的專家成新明星。早期綜藝節目如《綜藝大觀》《快樂大本營》等,實質上都是明星唱主角;后來的《超級女聲》《我型我秀》等節目讓普通人實現夢想,不過仍然沒脫離明星評委模式。隨著形形色色海外版權節目的引進,綜藝節目日益多樣化,明星不再是唯一主導,除了常規觀眾互動外,專家漸成綜藝節目新利器,成為新明星。
(趙斌文,摘自2012年8月18日《成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