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馳

中國的傳統村落遭受破壞早已不是新聞,但其消失的速度顯然遠超人們的想象。日前,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在天津表示,中國每天消失80至100個村落,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馮驥才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作出上述表示的。他援引官方公布的數字說,過去十年,中國總共消失了90萬個自然村,“比較妥當的說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個村落”;這些消失的村落中有多少具有文化保護價值的傳統村落,則無人知曉。
根據《關于開展傳統村落調查的通知》界定,傳統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傳統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
在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城鎮化率已超過一半的今天,代表著往昔農耕文明的傳統村落似乎正在退出歷史舞臺。傳統村落以驚人的速度毀壞,有的居民遷居新房,舊房無人理會,很快自然毀壞;有的村民在村里修建了一些現代形式的新房,破壞了其傳統風貌;更有些古村落在旅游開發中被人為“掏空”了,成為沒有原住民的“空心村”。
“傳統村落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是中國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馮驥才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村落的原始性以及吸附其上的文化性正在迅速瓦解。因此,保護中國傳統村落已經迫在眉睫。
也許在無數逃離農村的人看來,只有城市才能賺到更多的錢,占有更多的生活資源。但那內心的寄托與情感的神龕,卻永遠都是留給了故鄉和村落。
一方面,城市生活的殘酷也令人無法徹底融入。重陽節前,中國最大的手機招人平臺大谷打工網在京公布了“重陽節外出務工人員留守父母調查報告”,稱多數打工者認為月薪8000元才敢把父母接到城市同住。28%稱至少10000元,39%的受訪者表示,至少需要8000元,才愿意把父母接到工作所在城市。19%稱至少要5000元,8%認為至少要3000元。外出務工人員普遍不考慮把老家的父母接到工作城市。82%的受訪者表示,父母從未來過自己工作的城市。據調查,造成這種情況最主要的原因分別為,打工者工作的城市生活成本太高(27%)和買、租不起房(31%)。
同時,網上另外一份調查也引發了網友關注,調查內容為“月薪多少會讓你在相應的城市生活不惶恐”。數據顯示,要在城市生活的“不惶恐”,你的個人月薪必須達到:上海9250元;深圳8780元;北京8550元;廣州7750元;溫州8020元;杭州7880元;蘇州7320元;廈門6600元;青島6260元;南京5980元;成都5660元;天津5350元;大連5000元。“大城市、居不易”,這不是文學作品,而是赤裸裸的現實。
另一方面,隨著傳統村落的消失,眾多從農村從故鄉走出去的人,他們的寄托無處安放。如潮水般無法阻擋的城市化進程,讓無數村莊成了只能回憶的碎片。人口的大量流動與遷徙,改變了傳統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也毀壞了鄉村社會的文化。那些散落在時代角落的村莊,可能成了大多數人的心靈歸依,卻難以承載現代化進程的現實。
還有多少農村被遺忘,等著消失?似乎誰也說不清楚。在這樣的現實沖突里,淪陷的故鄉和消失的村落,讓無數人作為精神護佑和精神皈依的所在,再難尋覓。這種讓人錯愕和無奈的現實,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只會愈來愈烈。因此,保護傳統村落不僅僅是一種物質形態的留存,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種中華文化遺產的載體。
新華社在一篇傳統村落保護問題的報道中指出,保護傳統村落的當務之急在于各地政府應有意識地保護好以古村落為代表的“鄉土文化”,既要讓村民享受到新農村建設的福祉,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又要保護好古村落建筑和文化景觀。
據馮驥才介紹,由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發起的傳統村落調查和保護行動已經啟動。目前已收到約12000條來自基層的反饋信息,下一步專家委員會將根據這些信息,評定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并制定傳統村落保護標準和發展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