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我國自1999年步入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階段以來,養老問題越來越凸顯。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大陸總人口數已達13.39億,60歲及以上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13.26%,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隨著計劃生育這代獨生子女的雙親衰老,越來越多的“4+2+1”模式家庭,將面臨經濟上、時間上等諸多的養老問題。
編者:每年的重陽節前后,老人們都會受到格外關注,關愛老人孝敬老人的呼聲此起彼伏,但這并不能化解老人缺養的現實問題,少子化、空巢化、經濟壓力等給養老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建立健全社會養老保險體系,真正實現全體人民“老有所養”目標,要走的路還很長,任務還很艱巨。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閆青春:
養老院舍保有量與需求不匹配
現在在家養老有兩個難題,一個是少子化,另一個就是空巢化。2007年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對22個城鄉老年生活狀態的調查顯示,全國老年人家庭空巢率達到了49.7%,農村達到38.3%,并且還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
現在高齡老人和失能老人的比例都在升高。高齡意味著老人的健康狀況低下,心理技能、生理技能下降,非自理比重大幅度上升,高齡養老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失能意味著老年人各種疾病罹患率大幅度上升,意味著生活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的數量大幅度上升,意味著老年人日常生活離不開人員照顧,也意味著專業化長期照料和護理服務機構建設必須加快。
可從目前來看,長期照料與護理的養老院舍保有量與巨大的需求不相匹配。到2009年底養老服務機構4萬家,床位226.2萬張,接近老年人總量的1.6%,較之國際社會通行的5%到7%的比例差距還很大。很多人說必須趕緊建養老院,建設到現在,養老院有266萬張床位,占到老年人總數的1.6%,即使你住進去也是滿滿當當的,另外還有98.4%的老人要在家里住,在家里養老。
江蘇省民政廳廳長吳洪彪:
“托老所”受歡迎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農村青壯年人口大量流入城鎮,“老人村”現象十分突出。老年人已成為農村常駐人群的主體,占農村常住人口的70%以上。看房子看田頭、看孫子構成農村老人的主要生活。
經過不斷探索實踐,我省確定了三種農村老年關愛之家建設形式:一是村建“養老區”。村集體統一建設老年住房,配套各項老年服務設施,讓老年人免費或低費入住。二是村辦“養老院”。利用農村的閑置公共房產、土地等資源,打造成小型養老院,解決本村高齡、空巢、失能半失能老人和不愿入住鄉鎮敬老院“五保”老人的就近養老問題。三是家辦“托老所”。農民利用自家的房子或租賃當地的空余房產,辦起家庭托老所,照顧附近地區的老年人。這類看似簡單、簡陋的家庭托老所,卻備受老人的歡迎。
湖南省桃江縣松木塘鎮桃錳社區辦公室朱金良:
希望盡快完善農村養老體系
我年逾八旬的父母現在就居住在農村老家,均患有不同程度的老年病。想起自己不能在父母身邊盡孝,內心隱隱作痛。
養兒防老一直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但由于家庭規模縮小及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人數增多,農村老人家庭養老難度加大,而現階段鄉鎮敬老院和老年公寓門檻較高、“一床難求”,真正能夠進入的很少。因此,在農村開展居家養老任務十分緊迫。
我期盼政府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和手段,建立和完善以家庭自然養老為主、社區(村莊)居家養老為輔、社會機構養老為補充的新型農村養老體系。只有完善農村養老體系,我們這些遠方的子女才能少些擔心、少些遺憾。
河南省登封市石道鄉黨委書記楊飛劍:
鼓勵“女兒養老”
在我國現有經濟水平和文化模式下,家庭養老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然是農村的主要養老方式。按目前農村的實際情況,男女結婚后居住在男方家仍是主流,因此“兒子養老”依然是主要方式。
我認為如果能夠鼓勵“女兒養老”和“兒女共同養老”,為老人多提供一些選擇,將有助于改善農村老人的生存狀況。其實,許多農村老人在生活照顧和精神安慰方面,更多地依賴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