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剛


近日,世界銀行、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和兒童發展伙伴組織的聯合考察組,前往廣西都安縣、青海樂都縣實地考察我國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實施情況。考察組先后參觀了農村地區的5所學校,訪談了教師、學生,并與省(區)、縣教育部門和專家舉行了座談。
在評估意見中,考察組指出,中國政府在很短的時間內將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覆蓋到2600萬名農村貧困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效率非常驚人。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始于2011年秋季學期,國務院決定在全國22個省(區、市)的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699個縣試點,惠及2600萬學生。中央財政按每生每天3元的標準為試點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
考察組認為,這項計劃對兒童的發展有著莫大的積極影響,很多經驗也值得其他國家學習與借鑒。與世界90多個實施學校供餐的國家相比,中國政府的項目具有獨特優勢。一是地方政府組織有序,教育、衛生和財政各部門分工明確。中央的政策與規章制度公示于每一所政策覆蓋的學校,確保計劃執行的規范性與統一性。二是政府出資雇傭專職廚師與食堂工作人員,是有效的教育投資。學校教師沒有因學校供餐而耗費太多的時間與精力,教學質量不受負面影響。三是寄宿制學生膳食補助水平已高于同等收入的發展中國家。綜合“營養改善計劃”與“貧困寄宿生生活補貼”兩項政策,寄宿制小學生每日補助約合1美元,非寄宿制小學生補助標準約合0.5美元。中國農村非寄宿制小學生標準與同等收入水平的發展中國家相近,而寄宿制小學生的膳食補助標準已高于這些國家。四是寄宿制學校有利于學生獲得公平的教育機會,也有利于營養改善。通過寄宿,可以更好地鎖定受益人群,進行更好的設施配套,給予更好的補助政策,這也許是目前條件下最好的幫助處境最不利的學生的途徑。五是寄宿制小學的營養改善效益更高。寄宿制小學擁有更好的營養改善配套設施,如廚房、廚具等,擁有更高的膳食補助。由于小學生一周內均在學校用餐,基本可保證每日一餐中有肉,這種做法更具有營養價值與效益。國際經驗證明,學校供餐中保證學生攝取適量肉類,對教育效果有積極影響。六是營養改善計劃受到學生普遍歡迎。考察組深深感受到,學生們對學校供餐項目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紛紛表示營養餐計劃滿足了他們的需求,營養狀況比過去改善很多。
同時,考察組還對進一步實施好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提出建議:一是課間加餐模式的營養效益需加強分析。與寄宿制小學生的營養效益相比,非寄宿制小學課間加餐食物的效益相對較弱。課間加餐模式所選擇食物多數為非新鮮食物,如盒裝牛奶、袋裝面包與點心、包裝腸等。這類食物的營養成分應邀請營養專家進行測算與分析,同時需要考慮包裝成本、運輸成本、食品添加劑、食品質量等問題。應考慮與當地實際情況結合,用當地新鮮的食品代替包裝食品,如用現磨豆漿代替成本很高的盒裝牛奶等。二是學校供餐可采用強化食品。國際上,一些中等收入國家通常將微量營養元素強化面粉和強化大米及其他食物用于學生營養改善項目,可較快改善學生營養缺乏狀況,成本低,效果明顯。三是加強本地采購,支持貧困地區農民增加收入。巴西規定30%的學校供餐支出要用于當地采購。農民生產規模小,供應可能不及時,可采取輔助農民生產和多點訂購的做法。四是加強對學校供餐的研究,包括分析食品質量與營養價值;保證食品安全;供餐方法的成本和效益;學生食品的全供應鏈及與小農戶生產之間關系等。五是加強政策實施的績效評估,包括學生的營養狀況,在校學習成績,對地方經濟的影響等。六是通過立法確保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可持續性。中國的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包括在教育規劃和教育政策中,其效果要好于將其置于減貧政策中。一些國家將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包括在減貧政策中,當貧困狀態改善后,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也隨之消失。完善的營養改善政策已經引起各國高度關注,如美國、日本、智利、印度、巴西,都已通過立法確保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地位與效果。
自2011年營養改善計劃實施后,已經對貧困地區農村兒童營養實現了有效干預。但目前“營養餐”從田間到飯桌,涉及環節眾多,單靠學校難以控制;同時,這些試點地區基礎條件差,交通不便,學校、學生普遍缺乏營養知識,操作難度大。今年以來,已發生了十多起食物中毒或疑似中毒事件。因此,如何確保食品安全和資金安全,是當前營養改善計劃工作的重點。
據媒體報道,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將作為第三方,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農村學校營養改善工作評估與評比項目,以更好地研究、監測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的實施情況。基金會將首先對30到50個試點縣進行執行情況的調研評估,關注供餐、采購、食品加工等環節。同時,除推動以留守兒童為主的農村兒童營養和教育政策完善外,基金會還將探索流動兒童融入城市問題,促使中國兒童發展成為“國家戰略”。
而針對營養計劃的資金安全問題,今年8月財政部、教育部已經聯合《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資金管理辦法》),主要從資金安排、撥付、使用和監管等四個方面,對該項資金管理和使用進行規范。
《資金管理辦法》規定,專項資金“不得以現金形式直接發放給學生個人和家長,不得用于補貼教職工伙食和學校公用經費支出,不得用于勞務費、宣傳費、運輸費等工作經費,堅決杜絕各種形式的克扣、截留、擠占和挪用”,此外“屬于政府采購范圍的商品或服務,必須嚴格按照政府采購有關規定執行”。
為了保證資金及時下達、撥付到位,《資金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了各級經費管理部門撥付資金的程序,并提出了時限要求,指出營養改善計劃中央專項資金于每年9月30日前和6月30日前分兩次撥付。
考察組高度贊揚了我國政府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所取得的成績。總體來看,在世界范圍內,中國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是一項了不起的計劃,覆蓋人數多,執行質量高,實為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