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清立
中圖分類號:S858.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273X(2012)11-0036-01
鴨病毒性肝炎又稱鴨肝炎,是由鴨肝炎病毒引起的雛鴨的一種高度致死性傳染病。鴨肝炎病毒分為Ⅰ、Ⅱ、Ⅲ三種血清型,各型之間無交叉免疫性。Ⅰ型鴨肝炎病毒屬于小RNA病毒,Ⅱ型屬于星狀病毒,Ⅲ型為與Ⅰ型無關的另一種小RNA病毒。目前發生的鴨肝炎一般由Ⅰ型病毒引起,該病毒生命力較強,在自然環境下可在污染的孵化器和育雛室內存活10周以上,在陰涼處的濕糞中存活1月以上,在4℃冰箱內可存活2年,-20℃下則長達9年。因此,該病毒對鴨群危害較大,發病率較高。現將一例鴨病毒性肝炎的診治過程報告如下。
1發病情況
某養殖戶共飼養19日齡肉鴨2 500羽,2011年8月26日下午開始發病,至27日清晨共死亡肉鴨200只。主要癥狀表現如下:鴨群采食量下降,精神沉郁,臥地不起,個別病鴨伴隨有角弓反張的神經癥狀,有些病鴨突然倒地死亡。
2剖檢變化
對死亡的部分肉鴨進行了剖檢,病理變化表現如下:肝臟腫大,呈淡紅色,有點狀或瘀斑狀出血,質脆;脾臟腫大(大部分),外觀呈斑駁狀;腎臟出血、腫脹;膽囊擴張,膽汁充盈;個別伴有氣囊炎及心包炎癥狀。
3實驗室診斷
(1)采取病鴨新鮮肝臟病料直接涂片,用火焰固定,滴加抗鴨肝炎病毒的熒光抗體進行染色,在熒光顯微鏡下進行鏡檢,全部呈現熒光現象。
(2)無菌采取病死鴨肝臟,分別接種于鮮血(綿羊)瓊脂平板和營養瓊脂平板上,37℃培養48h,結果沒有細菌長出。
根據發病情況、剖檢變化及實驗室診斷,可以確診為鴨病毒性肝炎。
4防治措施
(1)對鴨舍周圍進行緊急消毒,隔離病鴨,并對病死鴨采取焚燒處理。
(2)緊急注射鴨病毒性肝炎高免蛋黃,1.5mL/羽。如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隔2d再注射1次。
(3)用廣譜抗生素對鴨群進行集中飲水治療,預防繼發感染。
(4)用魚肝油、肝腎速康連續拌料飼喂,直到康復。
5d后筆者電話回訪,該鴨群已基本穩定,沒有死亡鴨只出現,采食量已基本恢復。
5鑒別診斷
(1)鴨瘟。雖然各種日齡的鴨均可感染鴨瘟,但3周齡以內的雛鴨感染后較少發生死亡。而鴨病毒性肝炎對1~2周齡易感雛鴨有極高的發病率和致死率,超過3周齡后不發病,這在流行病學上是重要的鑒別點。患鴨瘟病鴨以食管、泄殖腔和眼瞼黏膜呈出血性潰瘍和假膜為主要特征性病變,與鴨病毒性肝炎完全不同。必要時,用鴨胚和雞胚做病毒分離檢驗。
(2)鴨霍亂。各種年齡的鴨均能發生,常呈敗血經過,缺乏神經癥狀。青年鴨、成年鴨比雛鴨更易感,尤其是3周齡以內的雛鴨很少發生,這在流行病學上是重要的鑒別內容。病鴨肝臟腫大,有灰白色針尖大的壞死灶和心冠溝脂肪組織有出血斑,心包積液,十二指腸黏膜有嚴重出血等特征性病變,與鴨病毒性肝炎完全不同。肝臟觸片、心包液涂片,姬姆薩染色或瑞氏染色見有許多兩極染色的卵圓形小桿菌。
(3)鴨傳染性漿膜炎。該病多發生于2~3周齡的雛鴨,病鴨眼、鼻分泌物增多,有綠色下痢,運動失調,頭頸發抖和昏睡,主要病變是纖維素性心包炎、纖維素性氣囊炎和纖維素性肝周炎,脾腫脹。該病不感染雞和鵝。
(4)雛鴨副傷寒。該病常見于2周齡以內的雛鴨,主要特征是嚴重下痢,眼有漿液性結膜炎,分泌物較多;肝有細小的灰黃色壞死灶,腸黏膜水腫、充血,有點狀出血。
(5)曲霉菌病。多發生于1~15日齡的雛鴨,主要癥狀為呼吸困難,張口呼吸。剖檢時可見肺和氣囊上有白色或淡黃色干酪樣病灶。檢查飼料可發現飼料霉敗變質或墊料嚴重霉變。
6體會
(1)一定要做好雛鴨的免疫接種工作,一般是在1~3日齡對雛鴨進行鴨肝炎弱毒疫苗免疫接種,可達到預防該病發生的目的。
(2)做好日常的消毒工作,特別是對周圍環境的消毒,選擇合適的消毒藥并定期更換,嚴格按消毒計劃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