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除了膳食中可以獲取,人體還可以通過接受日光照射(主要為其中的紫外線)由皮膚合成,這是其與眾不同的地方。膳食和皮膚來源的維生素D通過血液被運送到肝臟,轉化成為25-羥基維生素D后再次被運送到全身多個組織和器官。25-羥基維生素D在營養學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重視:盡管不是一種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質,但它是人體血液中維生素D的最主要存在形式,與體內的維生素D儲備有著良好的相關性;而且它比維生素D更為穩定,也是合成活性形式的唯一“原料”。因此,它公認為反映人體維生素D營養狀況的關鍵指標。
25-羥基維生素D需要進一步活化才能在人體中發揮作用。腎臟是25-羥基維生素D活化的重要器官,活化的維生素D可以通過內分泌途徑到達腸道等部位,對鈣和磷的代謝發揮作用。前列腺、乳腺、直腸、肺部以及上皮角質細胞也可以對25-羥基維生素D進行活化,但活化后的分子只在局部發揮作用,維持該臟器或組織細胞的正常生長和分化;免疫細胞中的25-羥基維生素D在活化后則可發揮免疫調節作用,有助于減少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生,并有利于免疫細胞對致病原的控制。
25-羥基維生素D的理想濃度
基于各方研究結果,目前專家們提出:血液25-羥基維生素D水平在25納摩/升以下屬于維生素D嚴重缺乏,濃度在75納摩/升以上時是較理想的水平,在兩者之間則被認為是維生素D不足。讓我們從蘇珊·懷汀博士的報告中,了解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所開展的各項相關研究是如何具體闡述的。
● 促進鈣吸收 美國克雷頓大學的羅伯特·希尼研究發現:25-羥基維生素D低于80納摩/升時,鈣的吸收效率隨其濃度升高而提高,在這個范圍內增加維生素D的攝入有意義,不過,當達到80納摩/升后即進入平臺期,此時,即使提高25-羥基維生素D的濃度,鈣的吸收效率也不再提高。
● 減少骨折和摔倒 《美國醫學會雜志》刊文顯示:受試者25-羥基維生素D水平升高到74.3納摩/升以上,髖部骨折風險降低26%,非脊柱骨折的風險降低23%。對于25-羥基維生素D的水平低于66.1納摩/升以下的受試者,骨折風險無明顯降低。《英國醫學雜志》刊文顯示:受試者25羥基維生素D的水平接近或超過75納摩/升,跌倒的風險降低19%;對于25-羥基維生素D的水平低于60納摩/升的受試者,跌倒風險無降低。
● 老年人有更好的活動能力《臨床內分泌與代謝雜志》刊文顯示:隨著老年人體內25-羥基維生素D水平從25納摩/升以下提高到75納摩/升以上,受試者的身體活動能力也從5分提高到接近9分(滿分為12分)。
● 降低癌癥風險 《美國預防醫學雜志》刊文顯示:隨著人體25-羥基維生素D濃度從不足30納摩/升上升高到82.5納摩/升以上,直腸癌和結腸癌的患病風險降低51%。懷汀博士也發現:當25-羥基維生素D濃度升高到75納摩/升以上時,直腸癌和結腸癌風險降低50%?55%;乳腺癌風險降低50%?60%;卵巢癌風險降低20%;子宮內膜癌風險降低50%;腎細胞癌風險降低50%?67%;而所有癌癥的總體風險降低40%?75%。
人們需要增加維生素D攝入量
維生素D嚴重缺乏是全球各地區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懷汀博士參與的一項研究顯示:北京和香港兩地,育齡女性的25-羥基維生素D平均水平僅為29納摩/升和34納摩/升,兩地分別有94%和92%的人低于50納摩/升。維生素D大面積缺乏的主要原因在于:膳食通常不能提供足夠的維生素D,日照時間和質量也難以保障。著裝、污染、多云天氣、擦防曬霜、經常處在汽車或市內環境中等因素影響了日光中的紫外線到達人體皮膚。在冬季,如果想通過皮膚合成1000國際單位維生素D,白色人種所需的時間約1.5小時以上,而黃種人和黑人可能全天接受日照也無法合成1000國際單位維生素D。
除了外界因素,人自身的一些因素也會影響維生素D發揮作用。比如,由于衰老,皮膚合成能力減退,體內器官對25-羥基維生素D的活化能力也減弱;身材較魁梧的人維生素D需要量更高;肥胖者體內的脂肪會“克扣”一部分維生素D。
膳食中的維生素D并不太豐富。蘑菇、魚肝和魚油中的維生素D含量相對較高,其次是雞蛋、牛肉和一些海魚。但實際上,膳食所能提供的維生素D還是很有限的,于是各國都開發了許多強化食品和含有維生素D的補充劑,通過這些途徑滿足人體對維生素D的需求也被眾多專家認為是有效途徑。值得一提的是,各國設定的維生素D膳食推薦量多在200?400國際單位,這通常僅能使人體內25-羥基維生素D達到25納摩/升。目前,美國和加拿大正在對維生素D膳食推薦量進行修訂,結果預計在2010年10月發布。其中,25-羥基維生素D目標水平有望提升到75納摩/升以上,比現有推薦水平高。
(來源:大眾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