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一正一反的兩個數據,讓中國外貿的樂觀者找到了樂觀的理由,悲觀者找到了悲觀的證據。
據海關總署10月13日發布的外貿進出口數據顯示,9月份我國進出口總額2751億美元,同比增長24.7%。其中出口1449.9億美元,同比增長25.1%;進口1281.1億美元,同比增長24.1%;當月貿易順差168.8億美元,較上月環比減少15.7%。
不過,第112屆廣交會卻傳出外商的減少與訂單的下降的不好消息。據統計,本屆廣交會參加人數比上屆減少10.26%;成交總額較上屆下降了9.3%。
一次月度統計的增長,一次廣交會的走低,當然并不反映中國外貿的主流。實際上,中國的外貿與其它所有行業一樣,都面臨著行業的重大轉型考驗。而這個重大的轉型前提是重大的國家政策調整。
從這個角度說,十八大的順利召開,就是中國外貿不折不扣的重大利好。當然,與其它所有行業一樣,這個利好是個中長期重大利好,而不是短期重大利好。就短期而言,外貿行業也與其它行業一樣,沒有什么利好,更談不上重大利好。
需要強調的是,這里說的短期,是2014年之前。也許到了2015年,中國會有些實質性的利好。
何以言之?
說到十八大是中國的重大利好,主要是兩條,一是黨章可能會修改,一是人事格局在十八大時會確定下來。從國家穩定角度看,這兩條確實算得上是利好。
但要注意,以過往的黨代會黨章的修訂看,更多的是理論方向上的修訂、增補,類似于擴大改革開放或如何改革開放之類的問題,是不太可能寫入黨章的,更談不上從這方面修改。這既不符合修訂黨章的慣例,也不是大換屆黨代會的特點。
十八大的最主要任務是換班,為未來十年發展選擇一個領導集體。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比較大的政策調整,大多是在三中全會。這符合組織的發展一般規律,也體現了中國特色。如果按照一年開一次黨代會的慣例,三中全會大約在2015年召開。據此判斷,大的政策調整,尤其經濟政策,可能要在2015年前后才會出現。而更大的調整,則是下一次黨代會。
中國的經貿是中國整體經濟的一部分,當然離不開大的經濟政策框架。因此,在國際環境不發生重大意外的前提下,中國經貿政策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