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玲
身為一名檔案人的我,異常喜愛建立“家庭檔案”,喜歡在“家庭檔案”中尋覓那逝去的往昔和青春歲月。
在我的書桌里,珍藏著一個木箱,約一尺見方,里面全是信件。
珍藏不為別的,只為珍惜和保存這一份份美麗的純真和濃濃的情意,讓歲月留下一份記憶。每當我感到孤獨之時,便會輕啟箱子,取出那一頁頁柳絮般的書簡,在燈下靜靜地展讀。面對或娟秀或奔放或有幾分笨拙的字跡,咀嚼重溫那一句句或輕松俏皮,或莊重含蓄的話語,親情、友情的芳醇便會在腦海中彌漫開來。心池不由得漾起一陣陣快樂的漣漪,對真切人生的熱愛和眷念亦會油然而生。
在這眾多的信件中,我最為珍愛的,便是父親的來信。身處異鄉的我每次收到父親的信,總是欣喜若狂。這不僅因為一份親情的牽掛,更因為父親的信總能給我以裨益和啟發。
涉世之初,心中總難免有太多困惑。我常把心中的困惑傾訴于信箋之上,寄給父親。每次,我總能從父親的信中明了我所不能知的事。
一次,我給父親寄去了一首關于我成長的小詩:“風中的樹/搖擺/落花/飄零/是否每一陣風起/都必須如此/陪上幾朵嬌柔的花朵/難道成長/是一種帶淚的凝重?
不久我便收到了父親的回信。信中,父親為我抄錄了詩人魯藜所作的《泥土》:“老是把自己當作珍珠/就時時怕被埋沒的痛苦/把自己當作泥土吧/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
父親在信中說道:“脆弱的樹經過風的侵襲,落下幾瓣嬌柔的花朵,固然值得憐惜,然而這畢竟是一種成長的過程,又何必慨嘆。待到來年樹木抽出新綠,綻放更鮮艷更美麗的花朵,不又是一個春天嗎?只有經得起風雨洗禮的花朵才是真正的鮮花。人都有失意的時然,然而,我更相信‘挫折是年輕人最好的禮物。如果現在的挫折能帶給你未來的幸福,請忍受它;如果現在的快樂會帶給你日后的不幸,請拋棄它。記住:‘生命中的每個挫折、每個傷痛、每個打擊,都有它的意義。珍惜自己所擁有的。錯過太陽后不哭泣,才不會錯過星星和月亮。望你早日走出這片青春的沼澤地,笑對人生,默默耕耘。”
父親的諄諄教誨,讓我感悟良深。魯藜的詩雖只有短短四句,卻道出了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是啊!生命的意義當在于奉獻,而非索取。有時,淡泊也是一種可貴的人生境界。父親的一片良苦用心,躍然紙上。
我喜歡將人生的感悟與父親分享,因為我涉世尚淺,許多想法未免失之偏頗,而父親則能以其閱歷及識見予以指點。記得有一次,我在聽完一位成功人士的演講后寫了這樣一封信。“爸爸,今天我有幸聽了一位成功人士的演講,感觸良多。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講了這樣一句話‘人們常說環境可以改變人,但是反過來說,人也可以改變環境。當時聽到這句話,感覺確有一種震撼力。可是冷靜下來一想,又覺得他的話未免言過其實。作為一個成功者,他當然可以冠冕堂皇地說一句‘人可以改變環境然而,對于常人來說,要僅靠個人力量改變環境,何其難也!個人的失敗對于他的父母來說是百分之百的失敗,然而對于整個社會來說則宛若滄海一粟,根本不值得一提。個人的力量在整個社會面前何其渺小。”
父親的回信只有短短數句:“人生之要義在乎過程,而非結果。你的看法過于消極。只要曾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不虛度光陰,不荒廢年華,則不管他最終是否能靠個人力量改變命運、改變環境,從某種角度來說,他都是一個成功者。俗話說的好,莫以成敗論英雄。望你戒驕戒躁,以一顆平常心面對人生。”
信末,父親還附了戴望舒的《偶成》給我以鼓勵: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河水也會嘩嘩地解凍,
那時我會再看見燦爛的微笑,
再聽見明朗的呼喚——這些迢遙的夢。
這些好東西都決不會消失,
因為一切好東西都永遠存在,
它們只是像冰一樣凝結,
而有一天會像花一樣重開。”
為給父親以安慰,我也回寄了一首小詩:“目送流水潺潺/落花飄零/感懷春光遠去/生命易逝/送走一個明媚的春天/期待繁華的盛夏。”
如果說家書讓我遠離家鄉遠離親人的日子里倍感親情的撫慰,讓異鄉的我腳步更為堅實的話,那么,友人的來信則可謂如春風拂面,清新怡人。雖然在通訊網絡異常發達的今天,我和我的朋友們卻寧可不去享受身外這一偉大時代而垂手可得的種種便利,依然保持著通信這一古老的聯絡方式,在潔白的紙頁上傳遞由衷的祝福和問候,傾訴著各自的苦悶、騷動、欣喜和驚奇。有時我竟覺著我們就像懷舊的老人一樣,不肯放棄這凝聚著我們各自情感的最后的陣地,固守著我們心頭的這片友情的綠蔭,堅貞而又執著。
這些年來,許多人和事都在變,而這方寸尺牘,卻成了我生命中永遠的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