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
1 教育經濟學進行實證分析的必要性
1.1 科學客觀性的要求
科學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其客觀性,盡管后現代主義思潮的流行對西方現代哲學體系所崇尚的客觀性形成了顛覆性的挑戰,但是客觀性作為科學的一種本質屬性始終以主流姿態影響著科學的發展。科學的客觀性不僅有利于我們確證科學的可靠性和確保實踐的堅定性,而且有利于我們秉持執著的信念不至于陷入懷疑論和相對主義所宣揚的不確定性。教育經濟學作為教育學和經濟學兩門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要努力增強自身的實證傾向,向科學的客觀性靠攏,以提高教育經濟學的價值、政策影響力和現實解釋力。實證主義的目的就是希望建立知識的客觀性,實證分析的過程也就是尋求客觀性的過程,實證分析對客觀性的追求和所采用的客觀分析方法對教育經濟學滿足其客觀性的需要來說無疑是最好的選擇路徑。
1.2 學科發展的需要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基本的理論假設和前提,并在此基礎上通過邏輯推理、經驗歸納或二者的結合來建立自身的理論體系。如古典經濟學是圍繞其“估價理論”和“一般均衡”假設為基礎,綜合邏輯推理和經驗歸納建立其精密的理論體系的。教育經濟學目前的理論多是經濟理論在教育領域的遷移,且一些結論缺乏經驗和證據的支持,教育經濟學要想成為一門理論嚴密、論據充實、說服力強的社會科學就必須采用實證分析方法。實證分析要求一切以經驗為依據,規律的探尋要來源于經驗的歸納,還要經得起經驗的檢驗。實證分析所體現的科學精神以及多采用的自然科學式的觀察、實驗方法可以為教育經濟學理論提供相對合理的假設和數據支持,這將有利于教育經濟學顯示出更多的說服力和更小的主觀性,進而促進教育經濟學學科的發展。
1.3 政策制定的需要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論觀點,理論的價值體現在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上,教育經濟學要努力進行規范分析以增強其服務實踐的能力,否者就會成為空中樓閣而喪失其存在的意義。而實證分析是規范分析的前提,缺乏實證分析的理論將會導致規范分析的無力和失誤。此外,拋開一門學科的理論是否有必要為實踐服務的爭論,教育經濟學也需要進行實證分析來增強自己的信度和效度,因為,一旦欠精確的教育經濟學理論被政策制定者納入其政策分析視野之內,將會對公眾的利益造成損失。
2 教育經濟學進行實證分析的困境
第一,理論假設客觀性的證實困難。一方面,當前公認的教育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假設和前提是教育的經濟價值和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教育和經濟存在影響已經得到了一定的證實,但隨著經濟的發展,作為教育經濟價值的核心論證的人力資本理論受到了諸如篩選理論、勞動力市場劃分理論、社會化理論等的一系列挑戰。新時代,教育的經濟價值需要更有力的實證支持,尤其在各影響向度的程度方面,如教育在多大程度上促進了個人就業、教育在當前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教育是否有利于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幫助實現了公平的社會收入分配等。另一方面,教育經濟學的內容過分依賴經濟學的一系列假設(如估價理論、外部性、一般均衡等),這就涉及到經濟學假設客觀性的證實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密切關注經濟學在客觀性方面的發展,比如經濟學方法論和計量經濟學的最新動態。如此,將加大教育經濟學實證分析的困難。
第二,進行實驗研究的困難。首先,教育(下轉第59頁)(上接第4頁)經濟學的許多變量難以做量化考察。如在教育的投入方面有:教師的經驗和努力程度;學生的興趣、情感和態度;學生之間、教師之間以及學生和教師之間的交互影響等。在教育的產出方面有:如何衡量學生的學習成果;如何區分不同學生的質量;如何量化學生所形成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等。在教育供求方面,制度對就業的影響如何量化;期望和性格在多大程度上影響最終的就業選擇;勞動力市場上不同質量畢業生的加權問題等。其次,教育經濟學的變量難以操縱。社會科學大都涉及人的研究,人的主觀能動性導致將無法準確地進行實驗操作,教育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教育和經濟的關系以及教育的經濟問題,學生發展的不成熟性和教育過程的復雜性都將使操縱變量的難度增強。最后,相關變量難以控制。例如,如何排除天賦、家庭背景、文化、制度和時間選擇(即期和長期)對教育產出的影響等。
第三,進行經驗檢驗的困難,主要是收集和處理數據問題。首先,教育經濟學所使用數據比較過時,數據來源的代表性、準確性差。在我國更是缺乏全國性權威機構的統計數據,研究者大都根據自己研究目的自行組織人員和策劃方案來收集數據。其次,數據處理方法的選擇對結果影響大。采用不同的數據處理方法,會得出迥然不同的結果。教育經濟學在方法選擇方面難度較大。再次,缺乏科學的態度,存在用數據證明先驗觀點的傾向。最后,統計數字很少能與教育經濟理論中產生的概念完全吻合。
第四,經濟學模型的適宜性困難。構建經濟數學模型是經濟學進行實證分析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教育經濟學是教育學和經濟學非線性交叉而產生的獨立學科,其研究方法不能完全照搬教育學或經濟學的研究方法。目前不少學者站在經濟學的立場上認為,教育經濟學屬于部門經濟學,教育經濟學主要是用經濟學的規律和理論,以及經濟學的計算模式和方法,觀察研究教育部門的經濟問題、經濟現象、經濟規律,使經濟理論和經濟規律在教育部門得到具體運用和實現,不必過多地考慮和運用教育的理論和規律。①然而,將經濟學模型簡單地運用到教育經濟學中會遇到一系列適宜性困難,盲目的套用經濟學模型會遭到研究者和現實問題的責難和詬病。就那簡單的供求局部均衡分析來說,將學生定為教育產品忽視了學生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學費是受教育者向學校繳納的貨幣性費用,不能涵蓋學生接受教育的全部成本,不能將學費簡單地視為價格;最值得警惕的,經濟學模型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設基礎這上的,這些假設在教育學領域中的適應性需要研究者保持科學的謹慎態度。
第五,理論預見和政策分析的困難。一方面,對教育產出的考察由于其滯后性和持效性需要在較長的時間范圍進行,但長期的考察會又受到受教育者自身發展變化和周圍各種潛在因素的影響,這使得教育經濟學無法提出精確的理論預見。另一方面,無法直接測量教育經濟政策和行為的一系列后果,只能從一段時間的行為變化中進行推測,這又導致了政策分析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