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莉 何曉田
1 計算機教學現狀
1.1 學生現有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
由于我國各個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計算機教學并未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普遍意義上的貫徹實施,部分學生在中學階段才開始接受計算機教育,有些學生甚至在高中學習結束后才開始接觸計算機學習。這種情況導致學生現有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使得任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握學生實際情況,并根據學生情況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起點工作的難度加大。
1.2 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模式陳舊
由于受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的影響,部分任課教師在計算機教學的過程中,忽略了計算機教學的獨特性,以致于過分偏重于理論教學,而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關注不夠。而且,在計算機教學的過程中,部分任課教師仍然沿用傳統的以教師演練為主的教學方式。然而,計算機學科的很多教學內容都與操作實踐緊密相連,以演練為主的教學方法,無法生動形象的解釋其所涉及的諸多抽象的概念和程序,在學生理解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極易打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導致學生對計算機學習產生厭煩心理。
2 計算機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
2.1 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良好的教學環境,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而且還有助于學生德育教育的貫徹實施。因此,任課教師在計算機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營造一個和諧的教學氛圍。要想營造一個和諧的教學氛圍,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將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往、溝通建立在互相理解的基礎之上,形成良好的溝通模式。其次,任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關注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引導學生在互相幫助、互相鼓勵、互相啟發的過程中,協同一致的解決學習中的問題,營造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
2.2 因材施教
教育心理學研究發現,學生個體之間的興趣、愛好、自身素質等諸多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具體到計算機教學中,學生的動手能力、現有的計算機水平等也參差不齊。因此,在計算機教學的過程中,任課教師必須在充分了解、掌握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之上,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自身需求、現有水平、學習習慣等,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盡可能的避免一把抓。
2.3 精講多練
計算機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教學科目,因此,在計算機課堂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不應采用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而應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基本原則之下,精講多練,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利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科學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讓學生在通過實踐鞏固所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充分體會到計算機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提高計算機課堂教學效率。
2.4 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手段
計算機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成效。因此,要想提高計算機課堂教學效率,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實施情況,靈活選擇教學方法,并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反饋,不斷對現有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對現有的教學方法進行優化,讓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在計算機教學活動中得到有效的發揮。
3 計算機課堂教學中幾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3.1 任務驅動教學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指的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將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教學模式,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互動式的教學模式。任務驅動教學法,鼓勵學生發現問題,并運用所學的知識和已掌握的技能,自主能動分析(下轉第27頁)(上接第18頁)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探索、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計算機教學的過程中,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運用,使得計算機教學的過程更加條理清晰、層次分明,計算機教學的目標更容易實現。除此之外,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計算機教學中的運用,使得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計算機知識和技能,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由此激發了學生的自主意識、主動參與意識以及動手能力,有效培養了學生的計算機實操技能。
在計算機教學中運用任務驅動法一般分為三個步驟:首先,任課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創設情境,布置學習任務。在這個步驟中,任課教師所布置的學習任務,一定要根據學生現有的計算機水平、學習現狀等因素科學設計。其次,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任務分析、探索,完成任務。在這個過程中,任課教師要注意引導,在學生遇到難題時給予適當的幫助,注意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后,交流評價。在學生完成任務以后,任課教師應安排時間讓學生對學習的結果進行交流和評價,并在此基礎上任課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中遺漏點進行補充完善,以加深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
3.2 “學案導學”教學法
“學案導學”教學法,指的是在教學的過程中,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的方式,由任課教師指導學生自主能動學習,師生配合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使得傳統的計算機教學由“教”變為“導”,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而且對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十分有利,能有效激發學生的計算機學習興趣。“學案導學”教學法的實施一般課前檢測、學習目標設置、引導自學、精講點撥、當堂訓練以及總結梳理五個環節。在利用學案導學法教學時,一定要注意教和學的和諧發展,盡可能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3.3 分組教學法
分組教學法指的是,在現有的教學條件下,充分利用已有教學資源,將學生按照在一定的規律、特點分為若干學習小組,在小組的基礎上,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的教學方法。分組教學法在計算機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能有效的滿足學生實際動手操作的需求,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計算機知識和計算機操作能力同步提高。
在分組教學法有三個比較關鍵的問題,即:小組的劃分、小組人數的安排以及組長的選擇。首先,小組的劃分。任課教師應盡量使得每個小組計算機成績優、良、差的人數分布情況大體一致、計算機操作水平高、中、低的人數分布情況大體一致、男女比例相近、不同個性的學生在各小組的比例適當以及其它多個方面實現合理搭配。因此,在計算機教學中,對任課教師來說,具體的分組過程就是一個綜合了解、分析、研究學生現有的計算機水平、計算機能力、計算機學習情況以及學生個體情況的過程。其次,小組人數的安排。在安排小組人數時,人數不宜過多也不宜過少。人數過少,無法匯集足夠的知識和經驗,人數過多則會導致部分學生喪失發揮自主能動的機會,根據計算機學科的特點,通常來說小組人數宜控制在3~7人。最后,組長的選擇。在計算機教學中,分組時除了要考慮組長計算機知識的掌握情況、計算機操作能力、計算機成績等因素,還要考慮其團結協作能力、認真負責的品質等因素,根據綜合情況做出合理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