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炳麗
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逐步深入和醫學教育的改革,各院校都加強了對醫學心理學的重視。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衛生部已將醫學心理學納入醫科生必修課程。但是由于師資條件的限制,只有部分院校開設了這門課程。我校最早是在1994年才把醫學心理學作為選修課來開設的。從當初的選修課到今天的五年制本科生的必修課,從當初的20個學時到今天的36個學時,從當初的一個兼職老師到今天的9個專業課老師,從沒有醫學心理學專業到今天5屆醫學心理學專業學生,我校醫學心理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跳躍式發展的時期。經過這些年的努力,醫學心理學教學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但同時也在教學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在這里來進行探討。
1 教學內容的選擇及課程設置
眾所周知,醫學心理學是一門新興交叉學科,兼具醫學和心理學的特點,從醫學的角度來看,醫學心理學是研究醫學中的心理或行為問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它是把心理學的知識和技術用于醫學,所以醫學心理學既是基礎學科,也是臨床應用學科。從這門課的學科性質就可以看出,該課程的內容涉及面非常廣泛。
我校目前使用的教材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醫學心理學》(第五版),全書共13章,內容涵蓋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心理咨詢與治療、心理評估、醫療領域當中的心理問題及變態心理學等內容。我校醫學心理學這門課程屬于必修課中的考查課,共有36個學時。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要向僅僅接受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毫無任何心理學理論知識的醫學生講授如此之多的內容,對授課教師來講內容的選擇尤為重要。其實就筆者多年的課堂經驗發現,我校醫學生對于心理學的知識是充滿著濃厚的興趣的,無論是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學知識,還是異于常人的變態心理學,或者是有著神奇作用的心理干預都會讓他們大開眼界。遺憾的是時間有限,如果著重于某一內容,醫學心理學課程就好像變成普通心理學、變態心理學亦或是心理咨詢與干預,反倒少了醫療領域中的心理或行為問題的講述,似乎有些“頭重腳輕”的味道。但是要做到面面俱到,每一個內容都講些,似有“蜻蜓點水”之嫌,學生有些時候知道但又不得其要領。有些老師干脆把前面的心理學的內容一帶而過,側重病人心理、醫患關系、心身疾病等內容,學生似乎又對這些內容不感興趣,看不出心理學與醫學之間的密切關系,似乎有些“不識廬山真面目”。所以醫學心理學課程內容怎么選,講什么,值得筆者仔細斟酌與思考。
筆者認為,最理想的情況是醫學生在大學期間,除了必要的醫學基礎課程之外,要增加大量心理學課程的比重,課程學時要達到近百個學時,學習內容要包括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社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心理咨詢與治療,最后才是醫學心理學。有了其它心理學內容做基礎,醫學心理學的講授才會游韌有余。筆者甚至覺得能在學生臨床實習的時候,講授醫學心理學更為合適。如果說現有的條件有限,只有36個學時,那么在選取內容上,最好是四分之一的基礎心理學,四分之一的異常心理與心理干預,剩下的一半課程要放在醫學實踐當中心理問題上來。如果醫學心理學教學的學時數能夠增加到54個學時當然是更好了。
2 師資隊伍的建設及教師知識結構需求
我校醫學心理學教研室的老師是來自國內及國外各大院校的碩士研究生,極大地改善了醫學心理學的教學與科研水平。但是目前仍缺乏博士研究生,因此現有教師的繼續深造或者是引進新的博士研究生,是充實教學、發展科研、壯大師資隊伍的必然趨勢。
醫學心理學學科性質決定了承擔該課程的教師同樣兼俱醫學與心理學的雙重知識結構。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并不十分理想。有的教師本科就是心理學出身,沒有學過醫學知識,有的教師本科是醫學出身,“半路出家”,但是沒有系統地接受過心理學教育。所以醫學出身背景的教師要繼續心理學知識的學習,而心理學出身背景的教師要補充醫學知識,這樣在醫學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才能夠得心應手。
此外,在授課的過程中,筆者發現這一學科真的是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系的應用學科。這就要求授課教師不僅要具有扎實的醫學和心理學理論功底,但同時又具有豐富的醫學和心理學臨床實踐經驗,在授課的同時結合臨床病人生動鮮活的案例分析來進行講解,才可以突顯心理學知識技術在臨床中的應用。遺憾的是我校醫學心理教研室除一位教授在從事臨床心理咨詢外,其余的教師都缺乏心理咨詢與治療實踐的經驗,盡管這些老師也在為我校醫學生進行心理咨詢,但相對而心理咨詢的人數不是很多,所見的案例是有限,臨床心理干預的經驗仍待提高。因此,對現有教師進行臨床心理咨詢與治療技巧的培訓及提供相應從事心理干預的實驗基地顯得尤為重要。
3 授課形式及教學過程
現有的授課方式就是利用多媒體進行理論授課,缺少了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顯然有點呆板與乏味了。筆者曾經在課堂上問臨床專業的學生:“如果你是一個外科醫生,馬上就要對病進行手術,可正在這時,這個病人突然情緒失控哭了起來,你怎么辦?”有很多同學舉手發言,在他們的內容當中,很明顯地出現了對立的兩方,一方主張直接給麻醉藥進行手術,而另一方主張先穩定情緒后手術。筆者以此為契機,讓他們分組成為辯論的雙方,來為自己的論點辯護,由此而展開了病人心理那一章的內容。通過這樣的一堂課,學生在學習醫學心理學的課程時,熱情明顯高于以往的學生。因此,在傳統授課形式之外,這門課的講授應該設置相關章節的辯論、討論、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放錄像現場分析人物心理)、啟發示的教學及實驗室實測(心理評估),以這樣的方式來增加課程的吸引力。
很顯然,上面的例子當中,學生是相當活躍的,喜歡表達自己的觀點。但筆者授課的過程當中,也見過不少不太配合的學生。這其實就要求教師在備課的同時,也得備學生,隨時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調整授課內容及方式,盡可能地完成教學大綱所要求的教學任務。
4 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可以根據授課形式相應地進行變化。以往我校醫學心理學的考核方式學生寫一篇小論文或者是開卷答題的形式。如果授課方式增加了,相應地考核方式也可以改變,比如說進行辯論時,要求角色扮演時,根據表現給學生成績作為平時成績;也可以放一段錄像,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進行現場分析酌情給分,作為最終成績,有點類似臨床時習的出科考試??傊己说哪康氖亲寣W生把學到的內容可實際應用的生活及他們的醫療實踐當中。
總之,醫學心理學教學工作者要不斷地總結教學經驗,以此來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優質的醫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