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恩眾
【摘要】教材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和思想的材料。由于教材輻射面廣大,具有傳承知識的作用,因此搞好教材建設意義非凡。教材建設是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教學方法與經驗的結晶,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因此,探討教材建設具有積極而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中職數學;教材;教材建設;職業技能;教學質量
教材是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技能和思想的材料,從廣義的角度來說,教材包括教科書、練習冊、輔導材料、教學錄音帶、光盤、計算機網絡的學習材料,等等。由于教材輻射面廣大,使用者眾多,且具有傳承知識的作用,因此搞好教材建設意義非凡。教材建設是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教學方法與經驗的結晶,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國家《教育規劃綱要》中指出,職業教育要“把提高質量作為重點”,因此,探討教材建設具有積極而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國家頒發了新的中職數學教學大綱之后,應運而生的幾套國家規劃數學教材,總的來說,在教材的立體化建設方面,包括電子教案、教學課件等多種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配置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教材也突出了基礎性、職業性和通俗易懂的原則。但是在實踐中,我們感到還有一些矛盾和不足,本著不斷完善、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服務的期盼,寫出來予以交流,僅供參考。
以正式出版的一套國家規劃教材中職《數學》為例,談幾點不足和應對辦法。
一、規定的教學時數與實際的教學時數有較大缺口,使職業模塊的教學時數不足或者無暇顧及
該套教材包括基礎模塊上、下冊;職業模塊,分工科類和經濟類,各一冊;拓展模塊一冊(暫不討論)。基礎模塊規定的學時是132學時,職業模塊約是44學時,共需176學時完成。但是在實際上,很難達到這樣的學時數。以三年制的中專為例,現在普遍實行的是2+1模式,即前兩年在學校學完所有的理論課,包括基礎課和專業課,以及一部分職業技能,最后一年下廠實習,作為基礎課的數學課,如果能保證學習兩個學期,每周四學時,總學時保持在140學時左右,就已經很不錯了,因此在總學時上與教材規定的學時數存在著較大的缺口。加上中職學生數學基礎薄弱一些,使得數學課無法推進到職業模塊之中,或者淺嘗輒止;有些學校,則干脆不訂職業模塊教材,只訂基礎模塊教材,致使職業模塊形同虛設。而職業模塊中包含著許多為專業課服務的內容,忽視或淡化了這個模塊,就會影響到學生專業課的學習以及職業技能的培養,進而影響到中職培養目標的實現,故應當引起重視。
考慮應對辦法如下:
1。基礎模塊應該壓縮某些章節的課時,以爭取時間學習職業模塊。例如,解析幾何中直線與圓的部分,教材安排了18節課,該部分講法可以更通俗一些,技術上再先進一些,則課時上可以縮減很多。又如,三角函數部分(18學時)和概率與統計初步部分(16學時),都可以縮減一定的學時。
2。充分發揮副欄(有人叫邊白)的作用,讓教材具有“好教,好學,好記,好用”的特點,縮短學生學習基礎模塊的時間。對于副欄的功能,我們缺乏仔細的研究,副欄究竟有什么作用?我個人認為,應該是以最大效益地幫助學生學習為目的,起拉手和助推器的作用。與其副欄上空空如也,讓學生“摸著石頭過河”,不如鋪好了石塊讓學生順利過河。中職學生文化基礎弱,學業任務卻很重,為了保證學生能夠順利地通過基礎模塊的學習,就要充分發揮副欄的拉手和助推器的作用,解題思路和方法、解題步驟、記憶口訣、注意點、提示、思維拓展,等等,概括一句,就是把該部分的精華都寫上去,為學生順利學習修好橋鋪好路。這樣做的目的是:縮短學生感性認識的過程,盡快上升到理性認識,再去指導實踐,從而縮短學習周期,爭取到時間進入到職業模塊的學習。如果能做到這一步,將會使我們的教材如虎添翼,實現教學目標。
按此設想,用100學時完成基礎模塊的學習,40學時完成職業模塊的學習,共計140學時,教學任務可以完成。
二、職業模塊,應按專業大類編寫分冊,節省資源,且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
該套教材的職業模塊,以工科類為例,涵蓋了四大專業,共五個章節。而教學中,每個專業約有五分之二的內容不學,如機加工專業,學習其中三章,另外兩章不學。這樣的編排,將幾個專業的內容安排在一本書上,讓學生選學其中的一部分,容易造成資源上的浪費,且加大了學生的經濟負擔。
考慮應對辦法:按專業大類,編寫職業模塊的分冊。如機加工專業,專門編寫機加工類的職業模塊分冊,其中不包括其他專業的內容,將會使問題迎刃而解。這樣做,不僅可以把問題講授得更加集中和清楚,而且會減輕學生的經濟負擔,又節省資源,使用方便,一舉多得。
三、職業模塊的內容,要更加貼近實際,縮小學校與企業實際間的距離
毛主席說“學習的目的全在于運用”,學習數學也一樣。在職業模塊中,如能做到,則要盡可能地貼近實際,讓學生了解到企業真實的生產場景,學到實際操作的真本領。
以該教材的職業模塊1-4-4節《板材下料計算》為例,談一下能力的培養。
該節課講授的內容是:利用三角函數的相關公式解決機加工板材下料的一個問題,角度很好,理論聯系實際,是不可多得的一個好題材,有一定的使用價值。但是感覺美中不足的有兩點:
1。在做書中的下料角40度54分時,學生問,分怎么做?(注:量角器只能精確到度)
教材中至少應該在副欄中提及,企業在實際中,有專門的度量分的儀器,如游標萬能角度尺,教師可以拿來給學生看看,教會他們如何使用,這樣才算真正完成了本節課中做下料角的操作任務。
2。在講完這節課的最后,應該留一道思考探究題,即“不用本節課的三角函數下料角的公式,如何采用直接畫線的方法,作出下料角?”讓學生課后討論、研究,拿出下料方案(必要時到企業請教工人或者技術人員),做對的學生在下節課前到臺前演示。
實際上,鈑金工一般是根據幾何知識,采用直接畫線的方法作出下料角的,而不是利用本節課中的三角函數公式求出下料角,再去下料的。
如果能在教材中留下這樣的思考探究題,并且在下節課前,教師能夠帶領學生采用企業實際的畫線方法完成該節課的下料任務,則該節課就比較完美了,那就切實聯系到了實際,提高了學生真刀真槍的動手能力,出色地完成了數學課的任務。
這樣的安排,是否否定了本節課中數學的作用?不是的。而相反,它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意識和能力,為數學建模做了準備。
總之,教材建設關系到教育的百年大計,教材應該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和發展,學習百家長,來補自家短,“博采百家,自成一體”。而為學生創造出高質量的教材,提供最滿意的服務,進而提高中職的教學質量,是教材編寫者和使用者共同的光榮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