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暉
我所任教的班級是一個普通理科班,學生學習基礎較差,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到了談“數(shù)”色變的程度。現(xiàn)在是高三復習階段,針對這種現(xiàn)狀,傳統(tǒng)的那種逢題必講,搞題海戰(zhàn)術(shù)等效果不是很理想。如何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如何盡可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課堂上45分鐘的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確切地說就是如何提高學生的高考成績,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
經(jīng)過不斷地探索,我覺得適合才是最好的,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重基礎,抓落實,以精求勝
1比綰巫セ礎
抓基礎是每一個老師都認為非常重要的問題,但怎么抓基礎卻不是人人都清楚。根據(jù)我們班的實際情況,雖然是一輪復習,但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模式進行,學生仍然存在“會的可能做不對,不會的仍不會”的現(xiàn)象。我在課堂上注重學生接受知識的培養(yǎng),而不是單純一道題的羅列。比如每道題的解題過程都蘊涵著重要的解題方法和規(guī)律,教師沒有充分暴露思維過程,沒有發(fā)掘其內(nèi)在的規(guī)律,就讓學生去做題,試圖通過讓學生大量地做題去“悟”出某些道理,結(jié)果是多數(shù)學生“悟”不出方法、規(guī)律,理解膚淺,記憶不牢,思維水平較低,有時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蘆畫瓢,將簡單問題復雜化。不少學生說:現(xiàn)在的試題量過大,無法完成全部試卷的解答。而解題速度的快慢主要取決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練程度及能力的高低。可見,在切實重視基礎知識的落實中同時應重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養(yǎng)。很簡單,試想一下,一道題目如果解題思路對,而由于一些公式記不住,一些基本的一元二次方程不會解而導致出錯,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真要抓好基礎,我們必須俯下身子,降低起點,降低難度。就像數(shù)學,哪怕從訓練解一元二次方程開始,從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開始,從最基本的公式記憶開始。
2比綰溫涫
往往學生以為聽懂了就是會做了,其實并不然。聽懂僅僅是明白老師的思路,而學生需要做的是將老師的思路為自己所用。如在講完一個概念后,讓學生復述;講完一個例題后,將解答擦掉,請中等水平學生上臺板演,或者課后布置作業(yè)讓學生把課堂上的典型例題再做一遍。由于學生時間有限,所以課后作業(yè)的布置一定要精挑細選,每次布置作業(yè)前我都提前做一遍,從中進行挑選,把一些重復的、偏題、高難度題目去掉,要有所取舍。這樣才不會讓學生被沉重的課業(yè)負擔壓著而事倍功半。
對于一些典型的錯題,我讓做錯的學生進行展示,讓其他學生找出問題所在,老師協(xié)助找出知識形成過程的“關鍵點”,或知識間聯(lián)系的“聯(lián)結(jié)點”,或知識內(nèi)容的“易錯點”,從而既讓做錯的學生加深認識,又讓沒做錯的學生引以為戒,這也不失為鞏固落實的一種好辦法。而且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自己當了一回小老師。
二、小組合作——不是因為必須而出現(xiàn),而是因為必要而存在
小組合作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式,關鍵在于我們怎么用,否則將會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例如,我們教學“線、面垂直關系”這部分內(nèi)容,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證明線面關系,這樣就可以集思廣益,達到很好的效果。而當布置一道跟蹤練習時,適合讓學生獨立完成,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總之,小組合作不是說每節(jié)課都要有,而是有必要就用。評分也不是每道題都要評,評分只是一種模糊概念,不像考試對了得幾分錯了扣幾分那么精確,還包括比如學生的課后練習、課堂表現(xiàn)、差生進步,等等。我根據(jù)學科特點注重對小組的整體評價。單純地對學生進行評價,不利于學生的均衡性,難以克服個體代表部分的問題。而評價的權(quán)利掌握在老師手里,所以我嘗試著通過學生整堂課的表現(xiàn),結(jié)合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在課堂的最后30秒內(nèi),對小組進行整體評價。這既符合數(shù)學學科的特點,又能起到激勵學生的目的,通過一段時間的使用來看,比較受學生的歡迎,而且對于整堂課的教學實效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三、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學生基礎差,時間有限這是事實,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果斷地舍棄一些題目,例如關于函數(shù)與導數(shù)、直線與圓錐曲線問題,這兩個題目考查分類討論思想,對學生的運算能力及綜合分析解決問題能力要求很高,與其花費時間講述這類問題,不如將時間放在一些基礎題及中檔題上,如果基礎題全對,而中檔題對百分之六十,那么學生考七八十分沒有問題。現(xiàn)在學生的問題是貪多,重量不重質(zhì)。會做的題可能由于運算錯誤或者公式記錯或步驟不完整導致不得分,如果連這部分都不能保證的話,那么分數(shù)肯定不會太高。我一直引導學生確保選擇題的命中率及解答題第一問的得分率,效果也很不錯。
四、分析高考,量體裁衣,以不變應萬變
我始終認為高考題就是最好的復習材料,關鍵在于做透它。
我將2006—2011年全國高考山東卷進行分類匯總,標準是根據(jù)知識模塊及從易到難的順序,這樣的好處是可以拉近學生與高考的距離,讓學生對高考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摸清了命題者的意圖,就可以對癥下藥了。
例如,集合、不等式與常用邏輯用語(選擇題或填空題)。
復數(shù)、程序框圖、隨機抽樣、離散型隨機變量及分布、解三角形、三視圖(選擇題或填空題)。
平面向量、數(shù)列(選擇題、填空題、解答題)。
三角函數(shù)(選擇題、解答題)。
立體幾何(解答題)。
函數(shù)與導數(shù)(選擇題、填空題、解答題)。
平面解析幾何:直線、圓、圓錐曲線(選擇題、填空題、解答題)。
我按照知識點由易到難的順序,可變性從小到大的順序,得分由易到難的順序,這樣的順序會增加那些學差生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讓他們感覺數(shù)學其實也不是那么難,得分也很容易。
總之,適合才是最好的。以上僅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如有不足之處還請廣大同仁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