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來說,對急性發作的冠心病,特別是急性心肌梗死,應盡快做介入治療;其他的冠心病急性發作,若有良好的經濟和醫療條件,也可以盡早做介入治療。如果是“穩定性心絞痛”,或者沒有明顯的癥狀,只是檢查發現有冠狀動脈狹窄,則首選單用藥物治療。
2007年10月,世界上最有影響的醫學雜志——《新英格蘭醫學雜志》刊登了這樣一個病例:
一個65歲男性老年人,肥胖,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病,服用利尿劑和二甲雙胍治療,血壓控制得較好,但糖尿病控制欠佳。兩周前開始,病人走不到半里路,便會感到胸悶和氣短,但休息幾分鐘后可緩解。運動試驗8分鐘后,因出現胸部壓迫感和呼吸困難而停止,心電圖提示有前壁聯ST段下降1毫米。醫生讓病人做了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發現左冠狀動脈中的兩支血管,分別有多處50%到80%較長的狹窄,有一個分支還完全堵塞了。左室造影見左心室前壁運動減弱,左心室射血功能略有減低。
上面的描述有很多專業術語,不學醫的人看起來會挺費勁,但沒什么關系。總之,這是個典型的“冠心病,穩定性心絞痛”病人,而且冠狀動脈狹窄的程度算比較重的。舉這個病例的醫生,對這個病人的治療列出了三種選擇,讓全世界的醫生參加投票:
方法一:單用藥物治療;
方法二:藥物治療加介入治療(通常是指放支架);
方法三:藥物治療加搭橋手術。
全世界有7632名醫生參加了投票,其中80%來自歐洲、美國和加拿大。在所有投票的醫生中,43%選擇第一種,也就是只用藥物治療;40%選擇藥物加搭橋手術;另外17%的人選擇藥物加介入治療。
選第一種方法的主要理由是,這種穩定性心絞痛的病人,只要嚴格地堅持用藥,預后大多數都比較好。很多研究都證實,無論采用介入或搭橋手術治療,并不能降低這些病人死亡的風險,或是以后患心肌梗死的風險;即使是在減輕癥狀或提高生活質量方面,介入治療或搭橋手術的益處也很有限。
選第二種方法的主要理由是,對上面列舉的或情況相似的病人,雖然介入治療不能降低這類病人的死亡風險,但可以在短期內幫助減輕癥狀,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但這樣的病人,其病情還不到需要搭橋的程度。
選第三種方法的主要理由是,這個病人有多支病變,而且有心功能減退。對這樣的病人,有很多研究表明,采用搭橋手術加藥物治療,與單用藥物或藥物加介入治療相比,可更有效地減輕癥狀,并有可能會降低死亡風險。
我當時投了方法三的票。當然,這是抱著“考試答題”的心態投的票,完全從治療效果和風險方面考慮。如果我們國家一個這樣的病人來征詢我的意見,多數情況下,我會建議他單用藥物治療并定期隨訪。之所以這樣建議,除了上面說的選第一種方法的主要理由外,還有兩個重要原因是:第一,歐美國家的病人基本上都不用自己負擔治療費用。而我們的病人很多需要自掏腰包。一次介入治療或搭橋手術,可能會花費全家一年的收入;第二,在我們國家,搭橋手術還不普及,有條件開展這項手術的醫院不多,有經驗的醫生也很少。如果由條件不夠、經驗不多的醫生做這個手術,風險很大。當然如果病人不用考慮經濟的問題,比如很有錢或是公費醫療,而且能有條件在一個很專業的心臟外科、由一個有經驗的醫生做手術,我會建議他做搭橋手術。如果他不同意做手術,我也不會反對他放支架。
我們國家共有88人參加了投票,投票給方法一的共40人,方法二和方法三的各24人。但我相信,這是在不夾雜其他因素下的結果。而實際的情形恐怕是,假如這個病人,甚至比他還要輕很多的病人,到一家可以做介入手術的醫院就醫,95%的可能是他會被放入支架,除非他實在付不起醫療費。如果他找的是一個心臟外科醫生,這個醫生的科室又可以做冠脈搭橋手術,90%的可能是,這個醫生會建議他做手術治療。
那么冠心病病人,到底應如何選擇治療呢?我的建議是:
? 如果是急性心肌梗死,特別是心電圖顯示有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盡快采用介入治療,這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 其他的冠心病急性發作,如果藥物治療后癥狀緩解不明顯,可以考慮介入治療或搭橋手術。如果有良好的經濟和醫療條件,也可以盡早做介入治療;
? 大多數慢性穩定性的冠心病,應首選藥物治療,只有在癥狀明顯,藥物控制不理想時,可以考慮介入治療或搭橋手術。
末了,再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一位76歲的大爺,平時身體很硬朗,經常跑步、打乒乓球,從沒有不舒服的感覺。他兒子是個領導,為了孝順父親,讓人安排大爺到醫院做了個全面體檢,包括冠狀動脈CT檢查。結果發現,大爺的右冠狀動脈有一段95%的狹窄。體檢的醫生看到這個意外的發現,既激動,又緊張,立即讓大爺辦了住院。心臟科醫生為大爺做了造影,放了兩個支架。手術很順利,一個星期大爺出院,秘書結清了6萬多元的醫療費。領導請心臟科和體檢科的醫生們吃了頓大餐,親自敬酒。大爺也參加了,不住地感謝醫生們的救命之恩。
如果大爺是我的父親,我不會讓他做這個CT檢查。知道了這個檢查結果,我更不會去讓他放支架。這不僅僅因為我是個窮醫生。即使我中了頭彩,成了富翁,我也不會讓老人參加這樣一趟雖無險卻有驚、既無益又無趣的醫院之旅。實際上,如果讓一批普通的,沒有什么心臟病癥狀的老年人,去做冠狀動脈CT檢查或者做冠狀動脈造影,半數以上的人,會發現冠狀動脈的一處或多處有狹窄,甚至嚴重的狹窄。現在還沒有任何依據,能表明對這些人進行介入治療,對病人有什么好處,而治療的風險,卻是肯定存在的。
鏈接:冠狀動脈CT檢查
冠狀動脈CT檢查是經靜脈注射血管造影劑后,采用多排CT獲得冠狀動脈的圖像。這種檢查,和普通的冠狀動脈造影不同,不需要將管子伸到體內。冠脈CT檢查也可以發現冠狀動脈是否有狹窄、鈣化等。
現在,很多醫院,甚至體檢機構,將冠狀動脈CT檢查,作為一項體檢項目,對無癥狀的人進行檢查。這種不考慮適應癥的檢查會帶來很多問題,比如造影劑過敏的風險、X線損傷、檢查結果不好解釋,等等。因此,大多數醫學團體和專業醫生,并不贊成一般人做這樣的檢查。
吳海云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老年心血管研究所主任醫師、教授。本刊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