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蘭芬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活動型的綜合課程,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與行為實踐實現的。它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天文地理、歷史文化,民間風俗,現代科技,社會生活……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品德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通過與自己生活密切聯系的社會環境、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的交互作用,讓學生獲得對現代社會的積極態度和參與能力,讓學生在感悟和體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從而逐步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所必須具備的道德觀、價值觀及相應的良好行為習慣。課程內容來源于社會生活,是“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的教育。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強調“做、學、教合一”。他說:“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 品德教師要切實引導學生從生活本身出發,讓生活和課堂相結合,把握教育時機,促進兒童由“知”向“行”的轉化,從而做到知行統一。
1 注重引導學生體驗生活,做“真人”
陶行知先生認為“我們所過的生活及生活所必須的一切東西,便是我們生活教育的內容”。教材不是教學的唯一資源,學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經驗、感知體驗都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教學過程中要克服脫離兒童生活實際、說教式的教育方式,盡力做到把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生活。實踐證明:教學內容越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道德觀念越易被學生認同、接受。體驗學習活動是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活動的模擬活動,它可以分為直接體驗和模擬體驗。通過體驗活動,讓學生獲得對于實際的真實感受,這種內心體驗是形成認識,轉化行為能力的原動力。
如教學《想想他們的難處》時筆者設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通過體驗殘疾人在生活上、工作中的實際困難,培養學生同情和幫助他們的良好品質;激發學生對殘疾人尊重友愛的情感。我們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嬌生慣養,有的孩子已習慣于“只知索取,不知奉獻”。面對與自己“不一樣”的殘疾人,他們會覺得好笑,甚至會嘲笑、譏諷他們,從而給殘疾人的心靈造成傷害。班里的小峰同學是先天的腦癱兒,走路一搖一晃,嘴巴還有些歪斜。盡管平日里晨會課班會課上經常教育學生不欺負弱小,要團結互助,但有些調皮的男生總時不時的要戲弄一下小峰,大多數的學生則是對這個可憐的孩子不聞不問。為了改變現狀,筆者以這堂課為契機,設計了蒙上眼睛找文具,拄拐杖單腳走,用手勢向別人表達一件事,綁住手翻書頁這四個模擬殘疾人活動的教學環節,讓學生體驗一下殘疾人的生活。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每個小組模擬一項活動,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參與體驗的機會。然后,讓學生在小組、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擬活動中的切身感受,從而讓學生的內心油然而生對殘疾人的同情之心,并能從真實感受中產生幫助殘疾人的意愿。接著引導學生把目光放到班里的小峰同學身上,對于近在咫尺的同學,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同學為自己以前不當的行為臉紅了,有的低下了頭,更多的是表達了對小峰的歉意,自發地走過去握起了手……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真情流露,在教材與兒童的真實生活之間建立起了一種“互相進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課堂上的體驗生活使學生能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引發了學生積極向上,力爭做一個真誠之人。
2 注重引導學生探究生活,明“事理”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認為“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我們可以說:生活即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兒童是在與他們所遭遇的各種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長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在他們生活中出現的事物越來越多。教學時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懂得這些事物的來歷、特點,讓他們獲得一定的生活常識,適應現代生活。另一面,還要讓孩子知道這些事物都是由人創造、運作的,在它們的背后還蘊藏著人的智慧和勞作,人的需要和情感。因此教學時我們要千方百計的讓學生感受其中的“人心”和“事理”。如在教學《衣食的來源》時,不是簡單的讓學生認識我們的吃穿大多來源于農產品,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感知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從而懂得珍惜。生活在城市的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對農業生產渾然不知,更難體會到生產過程的艱辛。為此在讓學生自主選擇“午餐單”和“牽線搭橋”認識食品和服裝成分后,用多幅圖片配以錄音制作了一個動畫故事,展示了饅頭誕生的漫長過程,農民伯伯的田間勞作、管理,豐收后的脫粒、翻曬,磨成面后的制作,一系列的過程給了學生視覺的沖擊和心靈的震撼。“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看完片子,引導學生反思平時的言行,產生了情感的共鳴:“一粥一飯,一絲一縷”皆來之不易,理應倍加珍惜。
學生的道德認識不能只局限于課本,有時必須通過活動拓展認識,深化明理。開展課堂辯論,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課上,教師通過創設道德認知沖突或抓住學生認知沖突,讓學生采用辯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辯論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行為能力。《有多少人為了我》一課中有一道辨析題 :“有人認為農民工進城雖然給城市生活帶來了方便,但也給城市帶來了麻煩。說說你的觀點。”教學時筆者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了一系列農民工在建筑工地、輕軌施工現場、家具工廠勞作以及他們在租住地生活的圖片,接著有意安排了辯論賽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充分發表的看法。在一番辯論之后,教師進行總結和正確引導,肯定學生積極參與的精神,表揚他們勤于思考,善于辯論。最后,大家一致認為應該為“農民工”更名,叫他們“城市的美化者”、“建設者”、“我們的朋友”。這樣的辯論過程,讓學生感受了與人物的關系,傾吐了真情,明辨了是非,學會了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從而加深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明曉了事理,使品德教育落在實處。
3 注重引導學生解決生活問題,辦“實事”
陶行知先生說:“教育的目的,在于解決問題,所以不能解決問題的,不是真教育。”品德課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指導學生的行為,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能讓學生通過觀察、調查、討論、制作等途徑嘗試解決一些生活中實際問題,獲得參與社會生活的方式,這是一堂品德課的最大成功。
教材向學生展示了在他們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實,如家鄉的變化,交通的發展,各種工業品的出現等。教材在引導學生了解這些事實的同時,著力于解釋它們對我們的生活可能產生的意義和價值。我們教學時要通過對具體事實的價值分析逐步把握這樣一個道理:并不是已經存在的事實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如《塑料與我們的生活》中的“白色垃圾”。 在課前調查中,學生發現塑料的發明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給人類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危害。一方面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塑料,另一方面塑料制品的應用使得環境污染特別嚴重:快餐店堆滿的一次性塑料飯盒,河水中不時看到的塑料袋、泡沫浮子、超市,菜場的各色購物袋……如何看待塑料產品的使用,如何改變這些環境污染的現狀,靠我們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樣才能讓學生所掌握的觀點不是紙上談兵呢?課上讓孩子們討論對策,提出倡議:有效使用塑料制品,減少污染。聯合學校少先隊大隊部,在紅領巾電視臺進行宣傳。課后還讓孩子們去附近的超市,菜場,快餐店做宣傳,并在家中動員家人減少使用塑料袋,有效利用塑料制品,做好廢品回收工作。正是在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導下,把兒童與其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有意識地把兒童帶回到真實生活中,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們的生活,實現課程“既學會做事,又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目標。
生活處處是教育,作為一名品德老師要善于營造開放式的教學環境,把握教育時機,做到善教,真教,才能讓學生樂學,真學,最終讓《品德與社會》這一課程成為溝通生活與學習的橋梁,真正促進學生知行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