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錫進 肖啟
當今世界正遭受著深重的生態危機,人類以超過地球再生能力百分之二十在使用著地球,人類的母親——地球深陷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生態失衡、人口爆炸等“疾病”的困擾。而這一切又都根源于人類的“文明進步”。縱觀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進步,都是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基礎上獲得的,特別是自工業文明以來,人類所取得的富足的物質文明更是建立在對大自然的大肆盤剝之上,而伴隨著工業文明產生的消費主義思潮更是加深了人類與大自然的矛盾,助長了人類對大自然的征服改造力度,讓本已不堪重負的地球雪上加霜。消費主義的泛濫,不僅激化了人與自然的矛盾,更是人類陷入精神危機的根源之一,消費主義衍生享樂主義,使人們沉迷于物質享樂而不能自拔。因此,要想擺脫人與自然的對立的發展模式,走出現時代人類的精神危機,必須變革思維方式,轉變價值觀念。
1 消費主義的產生根源及影響
1.1 消費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消費主義是在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條件下產生的。在資本主義初期,早期的資產階級在新教倫理的支撐下,還能奉行勤儉節約,努力實現資本的原始積累。但是隨著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發展,生產效率得到大幅提高,消耗了大量自然資源的機器化大生產,產出大量的物質產品,亟需人們的消費,于是原來那種奉行節約的消費觀已經不能適應甚至束縛資本主義的發展,一種鼓勵消費的思想就應運而生。這種消費主義的產生確實帶動了生產的發展,一定程度上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但是這種消費主義所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是巨大的。消費主義的盛行對大自然產生了非常嚴重的負面影響,消費文化的滿足需要大量的物質生產作為基礎,這樣人類就必須加強對自然的壓榨,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資源,給已經不堪重負的地球增加了負擔。耗費了大量的資源生產出來的消費品,其利用效率又是相當低,據統計,大量的消費品只有不到3%利用效率,然后大多數又以廢棄物的形式丟棄回大自然中,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另外,消費主義所孕育的消費道德也對人的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加重了人類的精神危機,“許多人把無度的消費、物質享樂和消遣當做人生的最大的意義和幸福,把消費水平當做衡量人的尊卑、貴賤、榮辱的尺度?!雹?/p>
1.2 催生精神危機的消費觀
由消費主義派生出的享樂主義或者稱物質主義,不僅激化了人與自然的矛盾,更是引發了現代人的精神危機。對于現代文明下的精神危機的產生,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指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精神已經被大機器生產、科技手段、經濟利益、消費欲望、享樂主義所吞噬了。②人們因為精神萎靡轉而去追求物質滿足,而資本主義社會為滿足其經濟發展而想方設法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培育一種消費文化,從而又加重了這種精神危機。③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等通過對現代技術的批判來揭示現時代人類的精神危機產生的根源。由于人類失去了道德的“拐棍”,現代技術發展成為一種異己力量,使人類陷入了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的泥淖,人們在追求物質享受的道路上,忽視了對精神的追求,從而深陷精神危機之中。馬克思也指出,“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含有自己的反面……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卑劣行為的奴隸,甚至科學的圣潔光輝仿佛也只能在愚昧物質的的黑暗的背景上閃耀。我們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④伴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技術出現異化,它背離人的善良目的逐漸成為一種與人類相對立的異己力量,成為排擠人、奴役人的力量,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受到技術的操縱和奴役,體會不到傳統勞動中帶來的樂趣,人的身體雖然變得自由了,而精神卻進一步被束縛了,這種困境加重了現代人的精神危機,從而助長了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的盛行,于是人們只有通過不斷地追求物質享受來尋求快樂,但這種物質滿足所帶來的快樂又是非常短暫的,因此人們在得到短暫的物質享受之后便會變得更加空虛,為了彌補空虛,人們只能又去追求新的物質享受,從而陷入了一個不斷追求又不斷空虛的怪圈之中。工業文明時代,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破壞自然的工具,而物質力量的強大也反而漸漸成為控制人類精神世界的主導力量,這種力量導致了人類走向精神墮落。
2 重構合乎生態倫理的消費觀
2.1 擯棄消費主義的反思
人類自原始漁獵文明到奴隸、封建社會的農耕文明,再到現在的工業文明,人類在逐步遠離野蠻和蒙昧,人類的需求也在不斷進步。以前的人類只是為了維持和再生產自己的生命就夠了,但現在的人類卻需要更多,他們不只是簡單地滿足于人類的個體的生命延續和種群的延續,人類不斷追求更好的生活質量和幸福的生活,這是值得我們必須肯定的。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人們不僅需要滿足基本生理需求,還需要愛與歸屬以及自我實現的滿足,這是人類得以進步的動力。但是在當代,人們逐漸陷入了消費主義的誤區,一味地追求物質享受,失去了道德和精神的追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助長了這種思想的蔓延,通過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來達到保持經濟活力的目的。俗話說,欲望就像海水,越喝越渴,而人越渴就越需要喝。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追求物質享受的欲望空前膨脹,但是人們卻并沒有因為物質欲望的滿足而變得更幸福,反而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人類成為欲望的奴隸,被物質所奴役。因此,消費主義思潮的消極影響已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關注。
2.2 綠色消費
消費主義加劇了人與自然的矛盾,深化生態危機,并危及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人類要實現自救,走出生態危機,就必須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除了運用科學技術的手段,還必須用一種新的、人與自然能和諧共處的倫理道德指引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從消費維度出發,轉變消費觀念,建立新的消費文化成為人類的必然選擇。生態倫理學所提倡的綠色消費正是在基于協調人與自然關系之上提出來的。生態倫理學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要求人類尊重自然的內在價值,主張改變那種認為人是唯一的價值主體的傳統思維,強調自然的生態價值遠遠高于其經濟資源價值?!吧鷳B倫理學目的,既不是單純地為人們重新設定規范,也不是在更大的范圍放縱個人,而是力求將人的生存與道德要求相結合,在共同的責任面前通過對話、協商形成對整個人類都有約束力的道德規范。在生態倫理學的領域中,任何放縱自我、損人利己的行為都是不道德的,任何放棄對整個人類共同體的責任的行為都是不道德的。”綠色消費旨在要求人們合理消費,遵循生態倫理學的道德規范,以實現人類共同體的整體利益為目的,回歸一種具有東方智慧的“天人合一”、節制欲望的生活態度。綠色消費要求人們合理消費,它主張選擇有利于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消費方式。我們要建構一種新的消費倫理,通過新的倫理道德的指引,改變人們落后的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改變物質化的人的存在,實現以生態和諧的為精神追求消費觀念的轉變,從而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真正提高生活質量。這種改變需要改變那種追求漂亮房子和豪華車子的貪得無厭,需要改變以物質財富多寡衡量生活質量高低的評價標準,改變奢侈的畸形消費方式。未來的生活方式應該是怎樣的,羅馬俱樂部的總裁佩西博士認為,未來生活方式應當是一種“低熵”的生活方式,即把能量流動降低到最低限度,人們的道德觀和人生觀也將發生變化,會將能耗降低到最低限度,不再為占有物質財富而爭斗。
3 價值建構的困境及未來展望
我們在對未來進行展望的同時,也應該看到這種轉變過程中的艱難,否則我們會很容易陷入理想主義的幻想之中。在當今社會,提倡綠色消費也被一部分人所接受,但其所影響的范圍非常有限,消費主義文化依然泛濫在我們這個世界當中。究其原因,一是發達國家不可能放棄其高能耗的富足生活,他們甚至不愿意承擔對環境損害所應負的主要責任;發展中國家面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而當今的國際競爭就像一只無形的手推動著發展中國家不惜以犧牲本國的環境為代價去獲得經濟發展,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博弈中,依然選擇了經濟發展優先,依然“先污染、后治理”的黑色發展道路上前行。二是依靠刺激消費來帶動經濟發展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鼓勵消費、拉動需求從而帶動的經濟發展的傳統思維沒有改變,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很多人依然選擇傳統的生活方式,追求物質享受,奢侈浪費,過度消費的現象大量存在。三是為人們所接受的新的消費文化依然沒有深入人心,合理的綠色消費倫理觀念對人們生活方式的干預依然很弱,現時代的人所失去的道德“拐棍”沒有被重新撿回來,人們的精神空白沒有得到填補。人類社會“自工業革命勝利一二百年以后,北方世界才在其全社會中第一次解決了溫飽。這是巨大的福音,但也從此抽掉了以往多數人生活意義的基礎。于是西方世界前所未有地發生了精神空虛、失去意義等病癥,這是對全人類意義系統的挑戰。在精神上社會未能提供出充實億萬眾生的新的意義之時,物欲便接著生產的發達填補了精神的空白,于是享樂主義、消費主義占了壓倒優勢。”⑤在當代,這個充實眾生的新的意義依然沒有成長起來,而人類依然生活在依靠物欲來替補精神空白的困境當中。
盡管如此,我們依然相信人類社會會越來越好,隨著人們對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批判,新的消費觀和價值觀會建立并發展壯大,新的合理的消費文化會建立起來,并逐步為人們所普遍接受。那時,我們就可以真正生活在既擁有物質富足精神充實、又擁有青山綠水藍天白云的美好社會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