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洋
古今中國,無論是古代兒童背誦《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學讀物,還是現代教師讓兒童背誦、抄寫漢字,中國的幼兒漢字教育總是單純追求識記漢字的速度與數量,而忽視了漢字文化載體的功能,使漢字僅僅成為一種記錄語言的工具。這樣的漢字教育不僅忽視了對漢字形音義的解釋,更摒棄了漢字中所蘊含的深厚的漢文化,嚴重扼殺了兒童的思維發展和應有的人文素養,阻礙了兒童的健康成長。
1 漢字的本體特征使幼兒識字成為可能
大量研究表明,作為表意文字的楔形文字、圣書字以及甲骨文均由圖畫演變而來。但圖畫與表意文字又有本質上的區別:其一,圖畫形象逼真,具有藝術性和主觀性,不同人在表達同一意思時可以按照自己的主觀感受創作出各具特色的圖畫;而表意文字最初雖形似圖畫,且初創文字隨意性較大、異體字較多,但伴隨其發展完善,字體逐漸固定,筆畫逐漸規范并被普遍認同,具有固定性、規范性和普遍性。其二,圖畫是用整幅圖表現某一事物或事件,是一種純粹的藝術表現形式,我們無法在圖畫中找出與其一一對應的語素、字、詞;而表意文字在原始階段看似與圖畫無異,實則已具有與其相對應的發音,即體現出表意文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因此,文字被稱為“可以讀出來的圖畫”,即指那些表面看像圖畫但本質上已是作為記錄語言的符號的文字。①作為表意文字的漢字在經歷千百年演變后雖越發抽象化、符號化,但追根溯源依然可見上述特征。
隨著社會的發展,原始的甲骨文字已無法表達更多新生、復雜的事物,因此產生了“六書”的造字方法,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我國當代學者唐蘭則認為造字法是“三書說”——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聲文字,指出象形、象意、形聲“足以范圍一切中國文字,不歸于形,必歸于意,不歸于意,必歸于聲?!雹谟稍S慎的“六書說”和唐蘭的觀點可以看出,象形不僅是最基本的造字方法,而且由象形這一造字方法創造出的象形字也為其他造字法的使用提供了素材。無論字體如何更迭,表意的象形字大量見諸各個字體,而從字源上了解象形字的產生及構形,對于初識漢字的兒童掌握更多現代漢字的讀音、字義及成字規律無疑具有重大意義。
總而言之,漢字的本體特征具有以下幾點:其一,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尤以象形文字將形音義的結合詮釋得最為淋漓盡致。象形字由圖畫文字演變而來,不僅具有了作為語言符號的一切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生動形象、直觀有趣。其二,象形是漢字造字最基本的方法,象形字又為更多漢字的產生提供了基本素材,認識象形字有助于掌握更多的現代漢字,這大大提高了識字效率。其三,漢字尤其是象形字,蘊含了華夏民族豐富的文化內涵,了解象形文字及其發展變化有助于學齡前兒童接受良好的民族文化熏陶,實現多元化教育。
2 幼兒識字符合其身心發展的規律
2.1 兒童生理機能的成熟
人類的言語交流、動作協調、思維意識等生存手段均是由人體龐大復雜的神經系統操縱的,而這其中人腦又是各項活動信號發起的終端。人腦中存在數以千億的神經元,每個神經元又通過一千到幾十萬個突觸(即兩個神經元之間的連接)相互作用傳遞信號,可以說,突觸是大腦發揮其功能的關鍵部位。腦科學研究發現,人在生命前二十年里神經突觸的密度變化呈倒U形,即新生嬰兒的大腦皮層中只有很少突觸,隨著嬰兒的發育,腦皮層的神經元飛速生長并萌發出大量神經突觸,其數量在出生六個月時將增加7倍多,至兩歲時幼兒大腦皮層的突觸密度達到頂峰,每個神經細胞平均有15000個突觸,這約是成人數量的1.5倍。整個兒童期,突觸數量及活躍程度一直保持在遠高于成人水平上。可見,兒童期是人腦突觸生長的高峰期,也是人類充分發展智力、學習知識技能的絕佳時期。
2.2 兒童心理發展的需要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會看見幼兒隨意在墻上、地上亂涂亂畫,這些看似無意義的符號實際上向人們展示了幼兒這一行為的動機——表達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傳遞心中的喜悅或憤怒等真情實感,試圖引起注意等心理活動。馬斯洛在解釋個體行為動機時強調這是需要的作用,所有行為都有其自身的意義,都有其特定的目標,而這種目標來源于行為者的需要,即需要影響、支配著人的行為方式和行動方向。兒童表達自我情感和與他人交流的迫切需要刺激其不斷學習新的技能。當兒童利用文字做到了通過言語表達所不能做到的事情時,便開始意識到字詞的運用能夠為其與別人交流提供便利,由此也激發了兒童學習更多新字新詞和表達方法的動力。兒童的這種內部學習動機使幼兒識字教育獲得了很好的操作基礎和實施平臺。
通過以上對漢字成字規律及兒童身心發展特點的理論總結,可以看出,以象形字為媒介的幼兒漢字教育不僅是可行的,也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它不僅符合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而且傳遞了華夏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更豐富了兒童成長中的價值認識和情感體驗,對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注釋
①林成滔著.字里乾坤(第二版).中國檔案出版社,2004.8:37.
②唐蘭撰.中國文字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6:68.
參考文獻
[1]瓊·布魯克斯·邁克雷納,吉列·多利·邁克納米著.早期文字教育(中文版),賈立雙.譯.遼海出版社,2000.1.
[2]李靜著.漢字中的幼兒教育——幼兒漢字多元化教育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4.
[3][蘇]B.A.伊斯特林著.文字的產生和發展(中文版).左少興,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6.
[4]朱智賢,林崇德著.思維發展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4.
[5]陳琦,劉儒德主編.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