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春生
后現代主義是20世紀中期產生于西方的一種思潮,它以后現代工業社會為背景,注重創新思維和分析方法,以否定和批判并且超越近現代主流文化的理論基礎與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為基本特征,其代表人物有杰姆遜、???、科布、達爾等人。后現代主義是當代最富爭議的文化思潮之一,有人認為它是現代主義的反撥,也有人認為它是現代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它不僅風行于文學界、哲學界,藝術界等,還在大眾文化和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滲透。電影作為大眾傳媒之一,一直受到后現代主義的浸染,從電影角度解讀后現代主義,是審視和研究后現代主義思潮的一個新視角。
在電影領域里,后現代主義不僅是一種類型,更代表著一種斗智和銳氣。后現代電影中那些著名的橋段,不僅是反傳統、反道德禮教的剪影,更是挑戰權威、顛覆傳統的影像表達?!昂蟋F代主義電影在廣義指帶有能反映后現代主義時代特征之藝術風格的電影類型。這種藝術在風格上是拼貼的、戲仿的,它模糊了高雅與世俗、藝術與生活經驗的界限,往往是與消費社會的商業邏輯和高度發達的科技媒介聯系在一起的。狹義上指對后現代社會的時代特征進行反映和反思的電影類型。它具有知識分子精英的懷疑氣質,不再相信真理的存在和可追求性,不再相信人類解放的宏大敘事,也不再相信主體人的偉大神話,它是對崇高感、悲劇感和使命感的疏離和拆解。”①
1 后現代主義引導電影的轉向
20世紀60年代是西方社會的危機和動蕩時期。嬉皮士、反文化和性解放思潮的嚴重泛濫,反映著人們對資本主義社會普遍的憤懣和反抗。作為人們思想和美學傾向的一種表達,后現代主義思潮和后現代主義電影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最初,人們將后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混為一談、并沒有為它下一個確切的定義,甚至后現代主義電影藝術也往往是現代藝術和后現代藝術的復合體。漸漸地,與現代主義電影迥然不同的另類電影出現了,它們以反文化的立場顛覆傳統電影的深度思考,以消費主義姿態拼貼五花八門的藝術技巧和手段,為后現代主義電影提供了滋生的溫床。電影語言從蒙太奇轉向拼貼碎片,日益成為后現代主義電影誕生的標志。阿瑟·佩恩的《邦妮和克萊德》、阿侖·雷乃的《生活是部小說》、費里尼的《八部半》和安東尼奧尼的《一個女人的身份證明》,可以看作是后現代主義電影的先聲。
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現代主義開始傳入我國。這時的中國已經歷經了改革開放的求索,民眾的人生觀念和信條有了明顯改變,他們不再奢望從共同的政治理想中尋找精神支柱,而是力求在技術層面獲得心靈的慰藉,哪怕只是暫時的歡愉。此外,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電視、錄像機等大眾傳媒日漸普及,影視文化開始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在這樣的歷史語境下,后現代主義脫穎而出。
1988年是中國后現代電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這一年,作家王朔的四部小說被拍成電影——《頑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浮出水面》、《大喘氣》。這些電影往往借助于人物的調侃,把“莊嚴”的政治語匯放在日常的生活瑣屑中,營造出語言和語境極度不協調的黑色幽默,從而將嚴肅的政治話語非神圣化。這種調侃既滿足了觀眾淡化政治的心理訴求,又帶來一種掙脫規范的語言自由,表達出一種游戲歷史、游戲人生的姿態。這是一種典型的后現代主義式的“狂歡”,它在嘲笑別人的同時也嘲笑了自己,所以輕松自如、游刃有余;它譏諷種種現實規則但并不在行動上進行抵制,所以嬉笑怒罵皆自由;它直言不諱卻并不一意孤行,所以既不會引起“超我”的焦慮,又能宣泄“本我”的郁積。正是這種所謂的“口腔快感”使得后現代影片中的人物總能超脫于勝負之外,能理智而不失幽默地拒絕受痛苦,在現實的碰壁中成功地自我撫慰、自我娛樂。以此為開端,中國加入了世界電影后現代主義轉向的潮流。
后現代主義電影是一種對世界的意義深感不信任的文化,它促使人們對“習以為常的事物重新認識,進而提出改變的設想,提出新的視覺,對因循守舊的感情和價值作一番清理”。②利奧塔曾在《后現代狀態》中預言,“元話語”和“宏大敘事”沒有意義,消解“元話語”的時代正在來臨。世界電影的后現代主義轉向正在成就這個預言。
2 后現代主義在電影中的表征
在具體的電影設置上,后現代主義往往將自身的銳氣巧妙地融入到影片的內涵、視角、框架和鏡頭中,使得電影顯現出一種強烈的前衛立場。其最集中的特征是對經典的顛覆、對多重可能性的猜想和對人生意義的重建等。
2.1 后現代主義對經典的顛覆
在中國影壇上,后現代主義電影總是被貼上一個共同的標簽,那就是對經典的顛覆,這些顛覆有的體現在敘事上,有的體現在造型上,還有的體現在語言上。臺灣導演蔡明亮的《愛情萬歲》生動而貼切地說明了在現代社會中,家庭的意義正走向蕩然無存。影片描述了人們每天按部就班地回家和上班的生活狀態。他們花盡所有積蓄買來巨大的房子,雖然趕走了貧困,趕走了寒冷,卻總也趕不走如影隨形的孤獨,以無情的審視激起了都市人群對自我生存狀態的共鳴。影片雖然以愛情命名,卻自始至終都沒有愛情的絲毫影蹤,正是這種巨大的落差,凸顯了人類不可救藥的孤獨和消解寂寞的渴望。“愛情萬歲”只能成為欲望都市里的一個絕望的口號?!洞笤捨饔巍肥呛蟋F代主義顛覆經典的力作。影片開頭有這樣一段對話:觀世音說,“孫悟空,你這個畜牲,你本來答應如來佛祖報唐憎去西天取經的,你居然跟牛魔王串通起來吃膩師傅,你知不知道你犯了什么彌天大罪?”孫悟空說,“少啰嗦!你追了我三天三夜,因為你是女人,不要以為我怕你!”唐憎說,“悟空,你怎么可以這樣跟觀音姐姐說話呢?”影片以當代男女的關系來看待人神關系,顛覆了傳統觀念中觀音至尊至圣的地位。電影中的孫悟空和白骨精可以談戀愛,唐僧成了最最嘮叨的老媽子,幾個和尚西天取經的原著變成了一部愛情故事……古典名著被修改得面目全非。當周星馳被稱為后現代主義大師時,當人們滿大街都在模仿《大話西游》的對白時,后現代主義已經悄悄走進人們心里。
2.2 后現代主義對多重可能性的猜想
相信多重可能性的存在是后現代主義尋求差異性和不確定性的重要表征。后現代主義認為,任何一個被給定的文本或符號都有無限多層面的解釋可能性,事物的字面意思和傳統解釋應當讓位給作者的意圖和讀者的反應。美國電影《羅拉快跑》就是后現代主義多重可能性的演繹,它所表達的是一種時間的迷惑及人類對自身存在的疑惑。整部電影分為三個不同的段落,三個段落又因不同的細節呈現不同的結尾。羅拉的第一次奔跑因遲到而導致曼尼搶劫便利店,最終羅拉被誤殺;第二次奔跑羅拉搶到銀行里的現金,曼尼卻遭救護車撞倒;第三次羅拉贏得賭局、曼尼搶回自己的錢,結局圓滿。這三段之間彼此平行且互不影響,為觀眾制造出不同的結果和不斷的驚喜。在影片中,沒有任何事情是被承認的,三種不同的結果本身就暗含了結論的不確定性。在羅拉不斷奔跑的旅程和導演營造的視覺沖擊中,觀眾在情感上超越了時間,真的相信羅拉確實活在不同的可能性中。
2.3 后現代主義對人生意義的重建
后現代主義主張無中心意識和多元價值取向,由此帶來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評判價值標準的模糊。社會理想、人生意義、國家前途、傳統道德等也在后現代主義的浸淫下被邊緣化,這就難免導致文化生態的不平衡和社會大眾文化素養的低俗化。影片《搏擊俱樂部》就是探討這一問題的作品。影片講述了一群患睪丸癌的男人成立了搏擊俱樂部,并在搏擊中尋找人生意義的故事。電影中的人們都在麻木地演繹自己的生活角色,忠誠地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而事實上大多數人都無法理解自己所為之奮斗的目標究竟是什么。上學、工作、戀愛、結婚、生子……一切在傳統既定的軌道上進行。面對這樣一種空虛悵惘的精神狀態,人們需要重新建立人生的意義,要么斗爭,要么妥協,每個人都面臨著兩難的抉擇。由布拉德·皮特所飾演的泰勒是精神領袖的象征,他不僅要帶領人們顛覆傳統的生活方式,更要首先要顛覆這一代男性所面臨的即將被閹割的男性意識,于是他們選擇以暴力作為手段,力圖帶領這群人奪回男人的自我本色?!恫珦艟銟凡俊吠ㄟ^對人生意義的重新思考,揭露了世紀末社會文化交叉點上的尷尬和矛盾,也描繪了后現代主義對人生意義的重建。
3 電影視角下的后現代主義價值評判
從電影視角對后現代主義進行價值評判,需要從正面和負面兩方面來辯證地分析。
3.1 后現代主義的正面價值
首先,后現代主義思潮主張尊重個體的主體認識,呼喚人的自由、價值和尊嚴,給文化界帶來了一股清新的風氣,這不僅是一種電影理論與創作實踐上的新探索,更是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其次,后現代主義者堅持打破一元論的權力話語霸權,將一元向多元擴展,豐富了民眾的聲音,為不同階層的人提供了表達意愿的平臺。后現代主義對現代社會的不斷揭露和強烈批判,在很大程度上啟發了人們對當下生存現狀的反思和對自我的反思。再次,后現代主義電影消解中心和權威,把鏡頭投向了社會中的弱勢群體、被忽略者、非中心者和被剝奪權利者,這種對邊緣人群的關注對于市民社會,尤其是那些渴望實現自身價值卻又郁郁不得志的人們有巨大的鼓舞力量。
3.2 后現代主義的負面價值
在后現代主義不斷的消解中,人類對真理、良善、正義的追求也在不斷被淡化,生命的價值和世界的意義很容易被遺忘。后現代性文化有效地取消了人們對于世界和自身的現實處境的實際感受,同時也使人們將對于改造世界的實踐熱情遺棄在那些災變的影像奇觀和天道有常的幻想之中。電影中那些歡聲雷動的場面不過是公眾廉價的避難所,它是一種逃避,而且不只是逃避現實行動,也是逃避對于現實的思想。③可以說,人們在追求后現代歡樂的同時,犧牲了對世界的實際感受和對真理的追尋。
后現代主義電影往往把關注的目光放在當下,放在世俗的眼前利益上,這就容易助長人們的實用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在這種文化氛圍的影響下,人們的價值觀念不斷世俗化、功利化、并且以自我為中心。后現代主義對所謂“時尚”的標榜使一些人在物質生活上崇尚名牌,互相攀比。享樂主義漸漸成為一種文化意識形態。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們的斗志,回避了社會的矛盾,同時也削弱了社會發展的動力。
注釋
①先鋒視線·后現代主義電影元素.中央電視臺CCTV星播客視頻.http://video.cctv.com/opus/28485.html.
②弗雷德里克·杰姆遜.后現代主義——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http://chin.nju.edu.cn/zwx/zhouxian/meixue8/21.htm.
③尹鴻.后現代語境與當前中國電影文化.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3-07/11/content_969170.htm.
參考文獻
[1]高宣揚著.后現代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1).
[2]佘碧平著.現代性的意義與局限[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5).
[3]張國清著.中心與邊緣——后現代主義思潮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