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睿
2011年國務院下達了《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在《指導意見》中著重提到了要全面推動中原文化事業的大繁與大發展。信陽淮濱的泥叫吹正好趕上了這個契機,信陽淮濱的泥叫吹是整個河南民間藝術的一個分支,它被埋沒了很久,在偏遠的角落里默默地散發著自己獨特的魅力,現在我們已經深深地感受到了它極強的藝術感和藝術生命力。但它的發展狀況卻不容樂觀,大部分人甚至不知道信陽地區還有發展了近百年的泥塑藝術。面對這樣的窘境,我們一定要牢牢把握住這次國家推動河南文化事業發展的契機,把信陽地區唯一的這項民間泥塑藝術發展起來,讓它能夠逐漸恢復以往的繁榮,展現出它極具魅力的獨特風貌。
淮濱小叫吹是用本地膠泥手工捏制而成,剛挖出的泥一定要經過錘煉,用起來才會順手,不容易干裂。捏制好造型后,要放在陰涼處晾至全干,再以800度左右的溫度燒制。出窯后就開始著色,傳統泥泥狗是把全身染黑色作底,然后用大紅、黃、白、綠、桃紅五色點畫出由圓弧曲線、直線和點組成的各種圖案,線條活潑而生動,色彩絢麗又不失沉穩。但是到了信息發達的現代,藝人們的創作有了很多改變,從顏色、圖案,到整體造型都與以前有了很大的變化,沒有千篇一律地都用黑色作底色,在藝人們的筆下,湖藍、翠綠、桃紅這些在傳統制作中用作裝飾的色彩都能做底色,有的還呈現出別樣的風貌,給人以新穎的視覺感受。此外,它的一個特點尤為特別,那就是每一只泥叫吹都是有孔可吹,開孔的位置也甚為巧妙,讓人不覺得是刻意為之。吹響小叫吹的時候,聲音或悠遠明亮,或活潑俏皮,練得時間久了,還能吹出簡單的旋律。這個特點便是泥泥狗最有靈氣的一點,有了能吹響的小孔,它們仿佛被賦予了生命。
近年來,我國也進行了全國民間文學藝術十大集成的搜集整理和編纂出版工作,國家派出大量的文學藝術工作者深入到民間,甚至田間地頭,進行民間傳統文化的搜集、記錄、保存和傳播等工作。“這些工作者記錄了數以億計的文字量和數量可觀的圖例、錄音視頻影像資料,把民間鄉土文藝和民間美術、音樂、舞蹈、戲曲等文化遺產以文本的形式保存下來。”①但是,正如我們建立泥叫吹網站的初衷一樣,“民間傳統文化不僅僅只需要需要搶救和保護,最重要的是需要我們進行大力地推廣和開發,以充分挖掘多樣性文化的社會價值,讓它們的文化價值能夠深入地影響我們現代的各項藝術創作,取其精華,讓它更好的服務于現代文化藝術建設”。②在經濟、文化全球化交互融合的時代,每種文化都應該是開放互通的,封閉的文化不可能有長久的生命力。因此,我們的民間文化的保護和創新需要樹立一種與時俱進的、開放的本土文化觀念。這就必然要求我們的藝術文化工作者應對民間傳統文化的意義、地位、價值有這充分的認識,樹立在全球化時代尊重文化的傳承性,以及肯定文化多樣性,理應用包容的胸懷、開闊的視野、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參與到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認定和推廣傳播的事業中來。
眾所周知,信息的傳播是影響一個社會發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作為傳播信息最重要的媒介,互聯網絡正以極其驚人的速度發展著。從網絡的誕生到現在的蓬勃發展,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植入了我們的生活,直至到現在的根深蒂固。無可否認的事實是我們已經大踏步地進入了或正在進入信息社會亦稱網絡社會。也正因此,隨著信息技術與互聯網絡的快速發展,計算機深入到每一個家庭,中國年輕一代在虛擬空間里通過各種渠道努力吸收新知識、新技術,并相互交流與溝通。這樣也就催生了上海交通大學竺培芬教授所提出的,互聯網絡促使中國的“e”文化誕生。所謂“e”文化,她認為,互聯網賴以發展的信息技術,加快了跨文化傳播的速度并拓展了文化交流的時空。在網絡上人們接受的知識和信息不單單來自一個方面,可能來自最時尚的倫敦、米蘭,也可能是最落后遙遠的某個不知名的小村落。因此,“e”文化不僅深刻地打上了信息技術的烙印,而且反映了東西方文化和不同領域文化的全方位的融和”。③
在這個信息時代里,如果我們淮濱小叫吹建立了屬于自己的主題網站,就找到一個可以推動發展小叫吹這項面臨傳承困境的民間藝術的光明之門。一方面,通過網絡,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僅僅是對泥塑藝術感興趣的小學生,我們都為他找到一條了解藝術的道路,通過我們,他們可以盡情的徜徉在民間藝術的知識海洋里,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隨著全球信息向網絡化方向發展,Internet(因特網)在世界上已不再單純是一種技術,更主要的是 Internet已成為一種新的經營模式,從4C (Connection、Communication、Commerce & Co-operation)層次上徹底改變了人類的工作、生活、學習和娛樂方式,已成為國家經濟和區域性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④眾所周知,互聯網正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公共資料庫,這座倉庫包羅萬象,充斥著無數好的、壞的、有用或無用的各類信息。我們已經習慣了百度搜索,在網上找我們需要的各種資料,而網絡往往也不會讓你失望。它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對知識攝取的方式,而這種方式的改變恰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好的契機。文化的傳播也不再簡單的依靠紙質媒體,網絡媒體不受地域、國界的限制。正如我們致力傳播的民間藝術——淮濱小叫吹,我們可以利用網絡,使僅僅局限于一個村、鎮、縣城的好的民間藝術品傳播到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因為網絡世界里大部分信息都是免費,只要有人對它感興趣,愿意購買、愿意學習、愿意成為這類文化的傳播者,我們就能實現他的愿望。這樣的推廣、傳播速度和范圍是我們通過其它手段所不能及的。
當然,在這個自發自愿的傳承這項目前還不為人知的民間藝術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有可能不被人理解,有可能遇到資金運作的困難,但是我們一定把拯救民間藝術的行動堅持下去,不輕易退縮,因為讓我們信陽地區唯一的泥塑藝術得到傳承,讓這個民間文化的瑰寶更加閃亮,這樣才能更好的為我們的藝術創作服務,實現它的更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