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林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改革開放的程度越來越深,外來文化開始滲入我國傳統文化,現代青少年被新的價值觀和外來文化元素形成的強勢文化沖擊著,造成了中國青少年傳統文化知識薄弱,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輕視民族文化,對民族音樂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領悟不到位,這種現象引起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我國教育部制定的《音樂課程標準》中規定在音樂教學中必須要加強文化傳承和弘揚我國民族音樂,盡管西方的科技文化是先進的,值得我們借鑒的,但是中國五千年的燦爛傳統文化的價值也不可估量,青少年中存在的“一切西方科學文化才是先進的”等等諸如此類的思想一定要加以糾正。如何將日常教學中文化知識與音樂課程中相關的民族音樂內容有機的結合起來,相互融匯,相互貫通,彼此對應參照,既增強趣味性又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從而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培養具有人文精神和民族意識,科學思想和求真務實的復合型人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也是擺在廣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
1 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就是人類的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不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而且影響到物質文明建設。它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化個性的核心內容;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個國家的國民人文修養的水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由此可見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對于我國青少年的人文精神的培養是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
2 在民族音樂教學中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2.1 促進思辨能力的培養
可以培養青少年的人文思辨能力,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謂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所謂辨析指的是對事物的情況、類別、事理等的辨別分析。人文的思辨能力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征:首先,人文性問題的思考通常都具有很大的爭議性。其次,在進行人文性問題的思考和辨析過程中時,要維護之一觀點主要是進行辯護性解釋和說服性論證。最后,人文性思考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或確證一個科學的定理,而是為了鑒別和選擇一個最佳的價值理念或行動準則。民族音樂的教學是我們培育青少年思辨能力的一個契機,我國是一個擁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地域廣闊,各民族的生活習慣和風俗都是不同的,正是由于這種差距使得每個民族的音樂都是風格迥異的,這些多種多樣的音樂構成了我國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文化,在這種文化環境下對于培養青少年的人文思辨能力是極為有利的,不同文化在不斷的碰撞中給青少年形成一種文化震撼,讓他們開始反思人類文化之間的巨大差距,認識到文化是有局限性的,不能只局限于自己所認可的文化而忽視其他文化,減少這種會偏見對青少年的認識能力的影響,從而看到自身的缺失,利用音樂帶來的沖擊反思自身,有利于人文思辨能力的發展,促進學生發展創新能力養成人文精神。
2.2 促進民族精神的培養
學生可以從豐富的民族音樂中了解民族音樂中的文化內涵和文化精神,以及其中凝聚的民族精神,由于民族音樂都是基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創作出來的,因此它反映了我國不同民族的日常生活,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我國共有56個民族,各個民族的音樂都涉及到的題材非常廣泛,而且風格很鮮明,比如新疆的木卡姆和漢族音樂相比在律制上的差別很大,而且不同的音樂有不同的用途,比如嗩吶曲百年朝就是用來娛神和超度的,不同的地域會形成不同的音樂風格,用漢族音樂來說,北方的音樂風格豪邁,旋律起伏大,較為高亢,而南方的音樂風格則偏陰柔,感情細膩委婉,旋律平緩,由于音樂和地域環境的緊密相連,所以音樂可以創造出一個情感空間,用來加強地域群體之間的聯系,形成歸屬感,在這個空間內,同屬一個地域的群體一起高歌熱舞形成了空間規范。有些音樂還寄托了千百年來中國儒家思想,比如古箏曲漁舟唱晚表達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歸隱田園,寄情于山水之間之間的追求,我們在這些極為豐富的民族音樂寶庫中發現豐厚的文化內涵可以成為師生進行交流時的談資,我們可以通過民族教學來加強師生間的對話和交流從而提高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促進人文思辨能力的發展。與此同時,學生可以在對多元文化的審視過程中反思自身,樹立起自己的人文理想和精神追求。
2.3 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交流
民族音樂的交流和傳播能促進民族間的相互理解與尊重,由于我國幅員遼闊, 擁有56個民族,音樂文化源遠流長。每個民族各自的音樂文化中也會將他們獨具特色的生活習俗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反映出來。可是,盡管文化間的差異會造成文化誤讀,導致民族沖突的發生,但是不可否認音樂同時也是加強各個民族之間溝通理解的紐帶,不同民族可以通過音樂了解尊重彼此之間的文化,有效地促進文化間的交流,加強彼此的民族間、人際間的了解和溝通。
許多培育人文精神的重要契機都蘊含在民族音樂教學活動中,這就要求教師真正領會民族音樂的的文化內涵,把握住這種契機,但是遺憾的是,還是有很多的音樂教師并未認識到這一點,使得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偏差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出現, 導致當前的民族音樂教學陷入困境,是青少年人文精神缺失危機的客觀原因。
3 當前民族音樂教學中遇見的問題
就目前民族音樂教學的現狀來說,由于工具理性及西方音樂學科的長期影響,在民族音樂教學中嫁接了很多西方音樂體系,形成了輕文化重音樂的現狀。
3.1 缺乏對文化內涵的了解
導致學生缺乏對民族音樂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內涵的了解,是由于現在的音樂教學活動熱衷于分析音樂作品的形態,忽視了音樂存在的意義。比如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我們在進行該曲的音樂教學時都只是籠統的介紹下曲目的來源和年代,然后就開始分析曲式,學生渾渾噩噩的聽完了分析,卻沒有體會到這個曲子真正的美麗之處在于中國古典音樂的神韻,而對該曲所具有的特定的地域環境,特有的音樂傳承方式,特定的歷史因素則完全沒有概念,更不用說思考與我國儒家哲學和中國傳統文化之間深厚淵源了。被忽視的這些因素正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點所在,可是卻被大多數教師和學生所忽視。
3.2 太注重于培養技術
在民族音樂的教學中教師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術,使得學生被技術所牽絆,成為單向度的人。當前我國的民族音樂教學活動中,學生迷戀于訓練演奏技能,唯一的目的就是掌握一定演奏技能,學習過程枯燥乏味,情緒被對演奏技能的掌握程度所掌控,演奏技能本來是為人類服務的工具卻成為了人情緒的主宰,在技能技巧的規訓下,學生機械的演奏音樂,經常擔心在某個動作或是某個樂段演奏失誤,演奏的過程不再是享受的過程而是成為了一種精神負擔。但是,在我國的民間藝人中,這種情形卻非常罕見,由于民間藝人并不受演奏技巧的束縛,可以隨心所欲地進行演奏,將至性至情抒發出來。
4 改進我國民族音樂教學的措施
4.1 加強優秀民族音樂的推介
將我國悠久的民族音樂歷史和文化介紹給學生,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中,民族音樂文化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將一個民族的精神、性格、心理素質和審美情趣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內涵,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社會歷史和時代風貌,在7000多年前的原始社會中,我們的祖先就創造出了音樂,出土于河南舞陽的骨笛已經有八千多年的歷史了,被稱為“世界第一笛”,這充分說明當時的原始人已經可以使用樂器演奏出美妙的音樂了,當時的音樂功能不像現在供人們欣賞,而是服務與生產和生活,具有很實用的功能,我國古代音樂的發展水平很高,世界上最早的根據數學制定的十二平均律是我國明朝的律學家朱載在制定的,不僅僅本國的百姓鐘情于中國悠久的歷史和豐富多姿的藝術體系,也大為鄰邦景仰,比如至今日本的雅樂中還保留著唐朝音樂的成分,四五千年中,我國的音樂涉及77種體制、機構樂律、樂種、樂器、音樂人物、著作、曲種、美學,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寶貴財富,是世界文化寶庫中極為瑰麗的一顆明珠,因此,在教師進行民族音樂教學時,不僅要將音樂知識與技能傳授給學生,還要向學生傳播民族文化知識,讓學生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精神。
4.2 使欣賞優秀民族音樂成為一種常規
讓學生收到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的感染,培養高尚的情操,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中往往反映了作者對現實的思考,將人類高尚的情感、思想都凝聚在一起,經常欣賞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領略到其中蘊含的精神文化,提高藝術修養。
4.3 把民族音樂教學溶入音樂各科教學中
在音樂各科教學中融入民樂,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欣賞素養,教師有意識的在進行聲樂、鋼琴、樂理的教學時加重民族音樂的教學,比如,在聲樂課上,教師可以將各民族的歌唱技巧和各種戲曲、曲藝的唱腔傳授給學生,而不是僅限于傳授西洋的唱法,進行鋼琴教學時可以將我國膾炙人口的名曲用作練習曲目,學生在彈奏時不僅可以欣賞我國民族音樂的優美還能了解和學習我國民族音樂獨特的作曲技術理論和曲式理論,讓學生從感性和理性兩方面掌握我國民族音樂。
4.4 合理開設民族音樂第二課堂
拓寬民族音樂教育的途徑,引入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開辟第二課堂,一方面定期請一些民族音樂家來學校開辦民族音樂知識講座,同時在選修課中增加民樂課,定期舉辦古箏音樂會,并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比賽、演出。通過實施積極有效的措施,使學生逐步喜歡上民族音樂,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
總之,民族音樂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我們一定要在音樂教學中加強民族音樂教學,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