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乾偉
1 背景簡介
納撒尼爾·霍桑是美國十九世紀杰出的浪漫主義小說家,也是美國文學的真正奠基人之一。1804年,他出生于馬薩諸塞的塞勒姆鎮。他的家庭曾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幾代祖先都是狂熱的清教徒。據說他的五世祖約翰·赫桑是審判1692年聲名狼藉的塞勒姆驅巫案的三大法官之一。這件事在霍桑幼年的心靈上留下了很大的創傷,在大學時他在自己的姓氏Hathorne中加進一個w,變成Hawthorone,即霍桑,以區別于不光彩的祖先。因此罪惡問題成了霍桑許多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主題,也是《紅字》的主題之一。
他的小說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上都獨具一格。他的作品想象豐富、結構嚴謹。《紅字》通篇運用大量的象征主義手法,體現了作者思想復雜矛盾的內心情感。因此,通過對小說中象征手法的分析,可以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文章。透過象征,可以看到作者對善與惡、個人與社會、道德與愛情等問題的困惑、關注和反思。本文僅對《紅字》中海斯特·白蘭姓名進行分析,通過分析,找出其象征意義,以更好的體會作者的寫作思想。
2 海斯特·白蘭的命名分析
“塑造人物有多種方法。最簡單的一種是給人物命名,每一個‘稱呼都可以使人物變得生動活潑,栩栩如生和富于個性。(姚乃強,2000:20)”人物特殊命名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屢見不鮮。霍桑常常根據特定創作意圖,給人物命名。他既想在人物姓氏中隱含他們的性格特征和主題寓意,又不愿意讓讀者一眼看出。因此,霍桑采取了較為隱晦的方法來給四個主要人物命名。(杜秀君,2003:14)《紅字》中女主人公海斯特·白蘭的英文名為Hester Prynne。霍桑在命名時對女主人公的姓和名都隱含了深刻含義,以暗示他的宗教觀、寫作思想以及人物命運。
首先,她的名字使人聯想起希臘神話中的灶神Hestia,在廣大讀者心目中她一定是一位美麗、熱情、莊嚴、優雅的女子,是一位受人愛戴的女神。在神話中,她是宙斯的姐姐,掌萬民的家事,是一位貞潔處女女神。在小說一開始,海斯特·白蘭出現的時候,作者霍桑是這樣描寫的:“這個年輕婦女身材頎長,體態優美絕倫。他的秀發烏黑濃密,在陽光下光彩奪目。她的面龐皮膚滋潤,五官端正,在清秀的眉宇間還有一雙深邃的黑眼睛,使之極為楚楚動人。(姚乃強,2000:45)”他將海斯特的形象塑造得真實完美,就像圣母一樣。這也從側面反映了他對海斯特反抗清教,追求愛情的一種肯定與支持,更贊揚了她的美好品德以及像圣母一樣具有的自我犧牲精神。
其次,Hester也是hasty(輕率的,不顧一切后果的)的諧音。輕率體現在她與學者齊靈渥斯的婚姻。這與其說是愛情,倒不如說是一種精神上的冒險。齊靈渥斯年老、畸形,沒有愛情的存在,使得他們二人的婚姻有名無實。在二人婚姻初期,齊靈渥斯并沒有發現海斯特的美,而是把她作為買回家的一件物品,任由她在家里存在,而沒有像人一樣看待她,沒有給予她丈夫應有的溫暖。相反,他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研讀書籍上,他是把“自己最好的年華都用來滿足如饑似渴的求知欲望的老學究(姚乃強,2000:63)”。他對海斯特的不聞不問還體現在讓海斯特孤身一人去波士頓,兩年內音訊全無。當看到海斯特抱著珠兒在刑臺上受辱時他 “在空中做了一個姿勢,然后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嘴唇上(姚乃強,2000:52)”阻止她說話。在獄中探視時,他不但沒有盡到做丈夫的責任,與海斯特共擔風雨,反而責成她不要說出他們的關系,要求她不要對任何人露出一點口風,說曾經管他叫丈夫。他對海斯特的態度也是有當時的社會背景的。當時清教勢力十分強大。對于家庭觀念,清教徒們認為,家庭是建立在夫權之上的。婦女結了婚、嫁了人,就成為丈夫的一部分,屬于她的丈夫。丈夫是家庭的中心,妻子和孩子處于從屬的、受支配的地位。清教徒認為是上帝讓丈夫管轄妻子,是上帝給予丈夫對妻子的統治和支配權,而這些決定了妻子的從屬地位,使他們只能以一種被占有者的身份存在(賈宏春,2011(08):56-57)。因此,當他看到妻子與人通奸受懲罰時,第一反應是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為了保全名譽,不愿與代表恥辱的海斯特相認。另一方面,清教倡導禁欲。作為清教徒的代表,齊靈渥斯在與海斯特的婚姻中,絲毫沒有注意到人性的呼喚,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到書本中。禁欲思想使他們的婚姻有名無實,他們的婚姻實際上算不上是真正的婚姻,她與齊靈渥斯的結合是草率而欠考慮的。二人的年齡差距和根深蒂固的清教主義思想,使海斯特在身心上都不能得到滿足。因此,當牧師丁梅斯代爾出現在她面前的時候,她就受不住誘惑出軌了。
而她與牧師阿瑟·丁梅斯代爾的結合則是出于激情,是一種不顧一切后果的沖動行為。在清教統治下的社會,一個女教民和自己的牧師相愛是絕不被容許的,更何況他們都有了孩子珠兒。而在他們的感情一開始,他們就知道這是邪惡的,是不正當的,是注定不會有好結果的。有了孩子珠兒后,她被作為恥辱的典型站在刑臺上示眾,作為懲罰要終生在胸前佩戴紅字A,要面對外表貞潔的清教徒們的指手畫腳,要遭受忘恩負義的人對她的橫加侮辱,還要面對邪惡的人散布的流言蜚語。這些都是由他們不計后果的結合造成的。而這種沖動的因素也是海斯特與生俱來的。她不甘被束縛,她性格中的反叛精神與外面的世界格格不入。就如同小說開始寫的,她是一叢野玫瑰,長在牛蒡、茨藜、毒莠等一些雜草中,在監獄邊爭妍競放,為囚徒奉獻溫馨嫵媚,“借以表達大自然對他們由衷的憐憫和仁慈(姚乃強,2000:40)”。因此,與其說海斯特的行為是一時的頭腦發熱,不如說她是以另一種方式來反抗清教的統治和束縛。而這種沖動的反抗方式為海斯特帶來的后果則是難以估量的。
3 總結
作者霍桑為人物命名都是頗有深意的,在《紅字》中,我們不僅可以通過人物名稱窺探作者的態度、想法、信仰等,更可以對人物有著深層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更好的把握情節,理解小說。女主人公海斯特·白蘭(Hester Prynne) 這個名字蘊含著“美麗、激情、輕率、欲望、靈魂凈化以及對人性的探究”等意義。通過對該人物姓名的分析,我們就可以看出作者對海斯特·白蘭所持有的寓褒于貶、明貶實褒的態度,以及蘊含在人名中的道德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