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幾乎每年都會與CUBA的創始人和操盤者見上一面,大家撫今追昔,多少有些壯志未酬之感。在如今的中國體育生態下,僅憑懷揣美好夢想,一意孤行做事,想在理論上的沃土之上耕耘而且有收獲,還是有極大的“做先烈”的風險。也許,很有必要先解釋一下CUBA—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發軔,至今有14個年頭,在校園內一度風生水起,但狀態基本上處于“等待下一次革命高潮來臨”,常被人們開玩笑為“古巴聯賽”。
必須欽佩創始人當年的勇氣以及有識之士的鼎力推進,時至今日,大家在眺望美好未來時,還在品評美國大學生體育的至高殿堂NCAA,依照人家的模版,設計咱的路線圖,只是走得一路坎坷。我與這些“先驅們”想法一致,彼岸正在發生的一切,就是我們并不遙遠的未來。以此支撐,哪怕當下凄風苦雨。
還得解讀幾句NCAA,如果你要顯得專業的話,念這個縮略詞時千萬要“N-C-double-A”,而非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蹦出來。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直譯出來好像我們的“大體聯”,功能是協調組織美國大學生體育競賽。千萬別誤會了,該組織沒有任何官方色彩,不過是美國民間大學生體育組織中影響力最大的一家,且是財政收入最豐沛的一家。
美國大學生體育的校際交鋒歷史可以遠溯至1862年,耶魯與哈佛的一場賽艇比賽催生了校際賽艇協會。20世紀初,大學生橄欖球比賽兇悍野蠻,常常傳來惡性傷害甚至死亡的消息,不少學校開始禁止橄欖球運動。時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做了件大好事,倡議組織了NCAA的前身,當時僅13所學校加入,但經過該組織耐心疏導,運動不再野蠻,走上現代化之路。如今NCAA旗下有1281個大學、學院、機構,競賽組織跨越美加兩國,深深影響了美國人的日常生活乃至幾代人的人生命運。
每逢奧運年,我們都鄭重其事地探討中國體育的未來出路,“舉國體制”似乎不用重新定義,就是我們的體育現實嘛。其實,這個詞本不該屬于我們,更該是美國體育的現實形態,中國體育更精確的表述應該是“舉國行政體制”,大量的社會資源無法配置到體育發展之中,其最大的缺憾就是教育體系的缺失或者遠離。而美國恰恰是體育與教育水乳交融,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體育超級大國風范。體育只要是自然生長,怎能錯過學校這個最大的青年人生態所在呢?
我們時常被一些概念性的東西桎梏,談起美國學校體育也總是認定:遍地果實,一切正常。其實大多數的美國學校組織,無論是全國性還是地區性的,財務并不寬裕,而NCAA不過是其中體量最大、收益最佳的,最近的一系列研究證明了這一點。在美國的體育框架中,職業體育與大學體育大約可以形成均衡之勢,NCAA男子籃球比賽更是深受美國人喜愛,有一種說法是NCAA男籃決賽階段Final Four的熱鬧場景絕不遜于NBA總決賽。最新的財政年度,NCAA的收入達到了8.6億美元,NCAA今年剛剛與CBS以及其旗下的TBS簽訂了價值6.66億美元的電視轉播合同。相比之下,女籃比賽的價值小了不少,但ESPN也乖乖地給出了1880萬美元的支票。兩者相加,籃球為NCAA貢獻了80%的收入。
一項賽事的媒體版權價值基本上定義了其整體價值,研究者還以此衡量NCAA的凈資產,結論是5億美元。對此,我無法判斷,第一個反應是不少,第二個反應是健康。這還不是最關鍵的,還有一個數字吸引了我,去年美國社會向NCAA的捐助款為2.431億美元,是其8年前的4倍之多。美國人對教育素有捐款之風,談及任何一所名校,人們總愛加上一句:它的捐款花不完啊,位列全美第幾第幾。
我們依舊受到概念的桎梏,捐款形式和支配方式極其多樣,甚至有些錢是不得支配的,設置了諸多先決條件,并非可以隨意花銷。8年前,NCAA創建基金會,開始吸納社會捐助,基金會的成員由大學校長擔任,共同評估決策資金的使用狀況,爭取讓更多的學校和競賽項目從中受益。NCAA早就有一個注重運動多樣性發展的規定,所有參與NCAA的學校若想獲得充足的財務回報,必須開展一定數量的運動項目,不能扎堆在熱門項目上,例如曲棍球和摔跤這樣的冷門項目也必須開展。這是百多年歷練而成的生態法則,保證了美國校園生生不息貢獻體育力量。
回到我們自己的時代和世界,如今的大學體育還是行政撥款與商業經營相結合,尚處于初級階段,因為沒有完整的生態鏈條,中學與大學、大學與社會沒有有機的血脈相連,只靠單點式的爆發,徘徊在初級階段。但只要心平氣和地看看NCAA的歷史,我們還是可以有所期待的。唯有時間不可跨越,沉淀與自我修正慢慢會起作用,體育終會用來定義更為現代化和正常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