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紅
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對某一知識點的學習有困難時,在不影響學生掌握必須的知識體系的前提下,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對教材作適當的調整和改進,使其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況且,生物教學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很多生動有趣的生物教學實驗和實踐活動內容來源于日常生活,不難找到相關的知識點來調整。經過幾次的嘗試,均取得理想效果,下面以實例來說明。
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下冊中,提供了一個有趣的實踐活動:自制一瓶醇香濃郁的米酒。該實踐活動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自己制作米酒,認識微生物的生活條件以及與人類的關系。
該活動依據的實驗原理是:在適宜溫度下,氧氣充足時,淀粉被毛霉、曲霉分解成葡萄糖,酵母菌大量繁殖;在沒有氧氣的條件下,酵母菌經過代謝,把葡萄糖轉化成酒精。
其操作步驟如下:
清洗容皿→淘米→浸泡→蒸熟→冷卻→放酒藥→攪拌→裝入沙鍋→封蓋→保溫。
每個步驟看似簡單,而實際操作起來并不是那么容易,特別是對于沒有生活經驗的初中學生來說,更是難把握好操作過程中的細節,而這又是實踐活動成敗的關鍵。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活動時,就遇到了不少的問題,且來看看其缺點所在。
(1)糯米沒有完全浸透,就不易蒸熟,淀粉沒有膨化將會影響發酵;浸泡時間過長,會因水分太多而使米飯變爛,增加了黏度,影響了操作;若是米飯燒糊了,則焦嗅味不能清除,使釀出來的米酒有異味,影響了對結果的檢測,這就降低了學生的興趣。
(2)操作過程過于繁瑣,容易感染其他雜菌,使實踐活動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3)放酒藥的技巧不易把握,米飯的溫度太高,酵母菌可能會被殺死,酒藥撒得不均勻,同樣會影響發酵。
(4)活動需用到廚房炊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同時,這樣的活動人數不宜太多,不利于組織班級教學活動。
對于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然而,初中學生又是有這樣的心理特點:好奇心強,但不夠細心,耐性不足;當獲取成功時,興趣就被激發,求知欲望增強,積極性高;當遇到了挫折,失敗了,興趣急降,見異思遷。因此,在開展該活動時,學生總是虎頭蛇尾,開始時感到很新奇,興趣正濃,當困難一個接著一個來時,甚至于失敗了,興趣也就全無了,這是很不利于學生的求知與發展的。
遇到這樣的問題,教師就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內容,以適應教學。生物學教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只要平時多留意身邊的事物,不難找到與教學相關的內容。因此,教師深入到生活實際,了解到當地有家庭喜歡自制葡萄酒調理身體的習慣,其制作的原理和方法正好同教科書介紹的自制米酒的原理和方法相似,于是將自制葡萄酒技法引人課堂教學,經過幾次的改正后,很適合初中學生操作,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以下是家庭自制葡萄酒的實驗步驟。
材料器具:
新鮮紫色葡萄2斤(提子亦可),廣口玻璃瓶一個(2500mL),保鮮薄膜適量,有篩孔的塑料籃子1~2個,潔凈的毛巾一條。
實驗步驟:
(1)將廣口玻璃瓶充分清洗干凈,晾干。
(2)將葡萄放人清水浸泡3~5min,再用自來水沖洗,以除去表皮殘留的農藥和雜質,清洗時不要用手搓,以保留葡萄皮上的白霜(上面有大量野生酵母菌)進行發酵;接著摘粒除蒂,同時挑出爛粒,然后置于塑料籃子內,晾干至表面沒有水珠。
(3)洗干凈雙手,并用毛巾擦拭干凈手上的水,然后將葡萄粒裝入廣口玻璃瓶中,并用手捏爛,若瓶口太小,可以邊捏爛葡萄邊裝入玻璃瓶中,或裝瓶后用干凈的木棒輕輕搗爛,皮與子不必除去(注意:葡萄不能裝得太多,需留一定的空間,一般是裝至瓶子的一半,以保留一定的氧氣供酵母菌大量繁殖)。
(4)待葡萄裝入廣口玻璃瓶后,先在瓶口蓋上一層保鮮薄膜,然后再輕輕蓋上蓋子,不要完全擰緊。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避免發酵時產生的大量二氧化碳將瓶子撐破,另一方面是更好地使瓶口密封,形成厭氧環境;同時,也便于啟封瓶蓋。
(5)最后將瓶子置于潔凈溫暖(20~25℃)的環境中。
葡萄裝入發酵器(廣口玻璃瓶)后,大約會在12h以內啟動發酵,表現為葡萄汁中有氣泡產生;7d左右,可以看到瓶內有大量氣體產生,瓶內水分亦增多,當輕輕開啟瓶蓋時,可聞到少許酒精的香味;這是酵母菌在無氧的條件下分解葡萄糖時產生的二氧化碳和酒精。為防止雜菌進入,要快速按原樣將瓶子封存;20d后,一瓶濃香甜美的葡萄酒便制成了。
從活動過程來看,該活動比“自制一瓶醇香的米酒”活動要簡單實用得多,其并沒有繁瑣的操用過程和不易把握的技術尺度,學生只要做好清潔衛生(防雜菌污染)、密封(制造無氧環境)和保溫工作就可以了。同時,該活動操作連慣,省時,經濟,不受時間、地點、人數的限制,有利于在班級中組織教學活動。
從活動的效果來看,該活動趣味性高,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大家分工合作,有條不紊,認真操作,輕松活潑,而且都能取得成功,學生獲得了成就感,激發了求知的欲望,
因此教學效果非常顯著,很受學生的歡迎。
教學不單是在作業數量上減輕學生的負擔,更主要的是在組織教學內容的質量上減輕學生的負擔,使學生以輕松愉悅的心態去接受新知識,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根本上解決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沖突,以達到全維度、高質量地培養適應現今社會發展的新人。
因此,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著手,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教學內容,使其更有利于學生的理解與掌握,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更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獲得成就感,最終掌握生活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