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內蒙古自治區農牧廳2011年統計,全區農產品批發市場600處。其中,產地批發市場118處,銷地市場482處。由于內蒙古季節性較強,在夏秋季每個市場銷售外地蔬菜占70%,當地蔬菜占30%。冬季基本上是外地蔬菜。
定點市場作用突出
在現有的市場中現代化管理方面,農業部定點批發市場走在前列。如呼和浩特市美通首府無公害農產品物流中心、赤峰市西城市場、包頭友誼蔬菜批發市場、巴彥淖爾市四季青蔬菜批發市場、烏蘭察布市察右中旗蔬菜批發市場、滿洲里口岸農產品批發市場等。都已建設了兩大現代化科技系統:大屏幕信息發布系統,每天定時免費發布全國主要農產品市場果菜價格;速測系統,每天抽查市場經營的蔬菜、水果農藥殘留量,保證市場食品安全。并且設有市場商務信息中心、財務結算中心、電子秤、安全監控設備配套齊全。
全區現有26個農業部定點農產品批發市場,3個產地批發市場,1個升級改造批發市場,各定點市場是農業部價格行情信息采集點,每個市場直接與農業部和自治區農牧業廳信息中心進行了鏈接,進行信息采集。同時,將各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交易信息發布網上。通過信息網絡,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各地區農產品知名度,拓展外銷市場,從而為農牧民和各種流通組織提供準確及時的生產技術、價格等流通信息。
規范管理效果明顯
政府職能部門積極引導,加強對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管理。在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實施標準化管理過程中,自治區按照“政府引導,企業為主”的原則,充分發揮各級農產品批發市場的積極性,幫助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和完善標準體系、檢驗檢測體系等,將農畜產品市場建設成具有一定規模,有地方特色,有貯藏、加工、包裝、金融為一體的現代化農畜產品流通市場。
調動企業積極性,發揮企業在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實施規范化管理中的主體作用。在制定標準、完善檢驗檢測設施等方面,企業做了很多工作,投入了大量資金。如呼和浩特市美通首府無公害農產品物流中心,是華北地區輻射功能較大,配送功能、交易功能、信息功能、市場導向和制衡功能較強的無公害農產品物流中心,基本形成一個運輸、倉儲、裝卸、包裝等完備的規模化高效物流服務系統。
依靠農產品批發市場專業合作組織、經營大戶等是推動市場質量安全工作的關鍵。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農民與市場對接的橋梁和紐帶,通過形成有機的整體,實行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既保持了家庭經營的獨立性,又克服了單家獨戶的分散性和勢單力薄的局限性,增強了農業綜合效益和農民參與市場的整體競爭力。如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鄉的笤帚苗子專業協會,引進了美國優質笤帚苗品種,比當地品種效益高出很多,為農牧民創造了良好的效益,調動了農牧民的積極性。
通過農產品批發市場實施規范化管理,進一步規范了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促進了標準化管理的實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通過市場指導生產者、經銷商實施統一包裝、等級分類和重量標準化,使交易商對所交易的農產品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批發交易的效率。進入批發市場的農產品也逐步向品質好、檔次高和注重等級、包裝、品牌等方向發展,并逐步得到普及。
通過在農產品批發市場推行標準化管理,推動了基地生產的標準化。交易商對基地按標準化要求生產的產品認同度逐步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基地的銷量和效益,促進了農產品市場的競爭力,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農產品生產“基地”和“市場”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重要關口。一方面要加強基地建設和產品認證,提高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總量;另一方面更要加強農產品基地和市場監督管理。推進農產品生產“從基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努力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市場競爭力。
加強市場升級改造
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入,農產品商品率正在逐年增加,落后的批發交易市場已不能滿足農產品流通的需要。加強批發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成為當前工作的重點。要建立科學、嚴謹的結算和交易方式,實現批發市場內部交易結算電子化和管理信息化。建立檢驗檢測系統,電子監控系統,全面監控批發市場日常運行情況及電子結算系統的交易情況。并逐步完善農產品分選、加工、包裝、儲藏、保鮮等配套設施,通過構建高效、通暢、有序的現代化營銷網絡體系、電子結算體系、保鮮貯藏體系、檢驗檢測體系等形成合理的資源調劑和補充,發揮批發市場吞吐、集散、物流和輻射功能,建成現代化大型物流中心批發市場。
實現市場組織創新
走出傳統的只注重數量增加而忽視優化市場質量的發展模式,在重視市場硬件建設的同時,加強市場軟件建設,完成市場由外延擴張向內涵發展的過渡。市場建設的重點要放在市場功能的完善上,通過對現有市場的改造、擴建和軟件設施的配套建設,來擴大市場規模。大力發展專業化市場,綜合性市場,建立專業交易區,專業性市場要重點培育代表市場特色的品種,形成市場自己的特色,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市場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