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見偉
1 家庭經濟因素
經濟因素是一個現代社會個體生存的物質基礎,一個人經濟地位的構成也或多或少的對一個人的心理產生影響。弗洛伊德在他的文集里曾經說過這樣的話能“我們將把一個本不能得到滿足的事實稱為一次挫折,把產生這種挫折的規章制度稱為‘禁律,而把產生這種禁律的條件稱為貧困。”①看來弗洛伊德看的不僅僅是本能貧困,也有其他方面的貧困,貧困成了一種象征性的符號,它往往超脫了具體物的存在。但在傳統精神分析不討論或者很少討論經濟要素對一個人的影響當然有精神分析自身的原因。一方面精神分析被譽為貴族式的游戲,參與分析的人很少是下層貧苦人民,當然不是貧苦人比富裕人痛苦少。另一方面,參與精神分析的理論家大多是富裕階層,很少有經濟上的壓力,對他們來說很少有金錢上的缺失。從參與治療的雙方來說都沒有意識到金錢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因而,經濟因素在治療中很少被談及,但隨著臨床的觀察,貧困對一個人的影響占到很大的作用,特別是在當今貧困大學生群體中占到很大的比例。
在商品現代社會,金錢不僅僅是它的價值意義,而更多的表示在它的符號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說金錢是一種隱喻。②有足夠經濟基礎意味著更多的選擇機會、更多的話語權以及更多的支配他人的欲望。因此說,金錢對于維持人類自身的存在感有一定的保健意義,沒有金錢則意味著你比別人多一個缺失。
對于家庭地位較弱的成員來說,在社會無形中會定位成一種弱勢群體。經濟條件的相對剝奪不一定會導致自卑感,但常常與人格因素互動會形成自卑行為的表現,特別是當今農村大學生,由于金錢的相對不充分性,導致成長機會過多的缺失,身上的潛能沒有充分的發揮。由于視野上有較高層次的精神追求,而自身地位的經濟局限,往往會有一種挫敗感,作為一種缺失的補償,往往對金錢有一種變態的瘋狂補償。因此說家庭經濟因素對一個人的自卑感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但絕不是決定因素。
2 家庭教育方式因素
關于家庭教育的方式在微觀環境中雖有探討,但那是在無意識層次層面,而后期的家長教育方式對孩子的自卑形成有一定的影響。教育方式大概可以分為幾種類型:專制型、民主型和忽視型。一般說來,專制下的兒童容易形成自卑,他有一個強大的超我,嚴厲的父母往往剝奪了孩子獨立發展的能力,踏入社會往往沒有一定的獨立能力和獨立自主的觀點。這在中國比較突出,孩子往往依賴性過強,獨立性差。民主型的父母一半給孩子處于一個很好的良性互動,以朋友的身份來參與合作,這樣的孩子往往獨立自主,自信有想法。這是西方人常常采取一種教育方式,相信孩子,并給與孩子成長的機會。但沒有一個謙虛的文化制衡模式,往往導致個人過分張揚,甚至目中無人。忽視型的教育方式,父母往往是衣食上的父母,而精神層面的關注較少,導致愛的缺失,沒有安全感,不信任人。或者采取相反的方式,通過爭取好的表現來吸引別人的關注,這樣的孩子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特別希望別人的夸獎,存在于別人的掌聲和認可聲中,一旦沒有得到就會極度不安,他追求的是一種虛假的幻象。總之,早期的客體關系對孩子的人格結構的形成具有決定性因素,但后期的教育方式可以緩沖甚至修改孩子的自卑人格結構。
3 孩子的出生順序
阿德勒認為孩子的出生順序會影響孩子的心理特點,這并不是父母特殊照顧而引起的,主要是孩子在家庭結構中的位置所決定的。長子,處在出生順序的第一位,他得到全家人的關注,容易形成自我為中心,但隨著第二個孩子的出現,他會出現一種失寵心理,他不會有太多的自卑感,它可以通過領導其他孩子可以獲得一種權欲感,進而體現一種責任感。第二個孩子,往往有較高的競爭性,但容易受老大的壓制,但他對于關系的平衡很重要,當上下關系平衡的很好,他就有合適的定位,有一個超越的對象,又能對下面的孩子起到自己的權威作用。老小的位置很特殊,阿德勒這樣描述“父母兄弟都幫助他,許多人都刺激他的雄心和努力,而無人來攻擊他,分散的他的注意。”③但也有確定不利情況,“最小的孩子通常都雄心勃勃,但大部分有雄心的孩子都很懶。懶惰是雄心與沮喪相混的一個信號:一個人的野心越大,以至于他不能看不到任何實現的希望。有時候,最小的孩子不承認有一個什么雄心,但這是因為他想在一切方面都優秀,他希望不受限制,自己是唯一。自卑的孩子有很深的自卑感”。④
獨生子女有特殊的心理特點,特別是他接受全家族的關注的同時也享受著家族欲望的承載,關注多,會有優越感,但也面對強大的欲望,如果自身能力不是很勝任的話往往造成極度的敏感與自卑。
4 家庭成員的和諧程度
從早期的客體關系中我們可以看到,母子的互動如果以一種良性互動的方式進行孩子能夠形成健康的人格結構,并把這最原初的人際交流模式運用到與其他人的交流過程中,能與人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積極樂觀自信的品格。能夠進行很好的合作溝通,把自身興趣擴大到社會中去,最終能夠實現自我的潛能。但人的人格結構不是一成不變,它是一個動態的的可修復的過程。如果自卑型的人格結構能夠在和諧的人際關系中互動,自卑結構也也可以修復,他可以重新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改變自己的不良生活風格,形成一個健康的互動的生活風格。而孩子由原初的母子互動到父子互動,再到與其他家庭成員的互動,這個互動過程為未來的社會人際關系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平臺。和諧的家庭關系能夠很好促進或修復不幸的人格結構,而不良的家庭成員互動關系則阻礙人格的健康發展。另外在家庭關系最重要的因素要有愛,能夠給孩子帶來安全和歸屬感。 總之,一個和諧的家庭可以概括為民主平等,有序充滿愛。
綜上所述,家庭微環境可以影響孩子的自卑感的形成,經濟因素可以增強個體的缺失感,容易在與他人的比較過程中淪為弱勢群體;家庭教育方式可以修正先天的不足,但也可以加劇自卑感的形成,起到催化劑的效果。孩子的出生順序有利于造成父母對孩子的期待效應,因而形成老小位次孩子的自卑或自負。因此,我們要善于發現影響孩子積極自信的因素而因勢教導,培養孩子樂觀自信的心態。
參考文獻
[1]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第八卷).車文博主編.圖騰與禁忌[C].長春出版社,2004:122.
[2][美]K.O.多伊爾.走向金錢心理學.邵原子,譯.美國行為科學家,1992(6):25-30.
[3]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生命對你意味著什么[M].孫明之等編.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114.
[4]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生命對你意味著什么[M].孫明之等編.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