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雅靜
1 城市道德的形成
人類在農業時代就創建了城市。城市不進行農作物的生產與畜禽類的飼養,但城市進行農作物與畜禽類的交換。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需要也隨之增加。有一些人放棄了對土地的依賴,轉而專門從事交換工作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不同需要。不同的需要造就了不同的行業,不同的行業之間的交換越來越復雜,這就需要有相對固定的地點來完成這樣的交換。當交換的指向地比較明確的時候,一個有別于鄉村模式的公共場所便形成了。這個場所一經形成,便釋放出巨大的磁性,吸引著人力、物力、財力甚至是權力紛紛流向這里,逐漸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建筑實體,城市由此產生。和城市同時產生的還有各種社會管理制度、活動規則、懲治措施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城市道德,也就是城市內在的約束力。
人類數千年的文明演進史實際上也是城市的發展史。一個城市存在與發展要靠經濟力量,但歷經千百年滄桑而屹立不倒、仍然保持旺盛的生機與活力則要靠城市道德的力量,城市道德是城市之魂。
2 城市道德的表現
2.1 公德與慈善
公德是人們在公共生活中應遵循的基本道德,是“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列寧語),具有共同性和群體性的特點。作為密集人口生活的城市,公德問題尤其重要,是衡量一個城市文明進步的標志。為了滿足所有城市人(或途經城市的人)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城市必須縮小個人占用的私有空間,以便把更多的地方建成政治、文化、商業、交通、醫療等公共空間;公共空間的擴大使得人們的接觸和聯系日漸增多,各種矛盾也會隨之產生。要保證公共生活空間秩序的正常運轉,除了必要的制度和措施規范外,還需有人們彼此認可的、可供遵循和有約束群體作用的道德規范來調節,這就是城市公德。城市公德是一個城市健康發展的精神保證。
城市是人們共有的家園,在鋼筋水泥林立的空間,仍然有暖風穿行,溫暖著城市的銅墻鐵壁,給城市增加熱度,這股暖風便是慈善。城市是物質財富創造的集散地,相對的,鄉村的物質文明程度遠遠落后于城市,城市主動和自主地“反哺”鄉村就是城市的善行表現。而城市本身在發展中由于各種原因也有貧富差距的存在,富裕的主動幫助困難的,使所有的心靈都能得到慰藉和滿足,兼顧社會公平,構建和諧城市,這也是城市發展的目標之一。
2.2 誠信與合作
誠信是最古老最原始的道德要求。誠信保證了城市結構合理地調整,促進了城市社會生活有序地進行。
鄉村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而城市則更多地體現出一種相互交換的關系。交換成功的前提是合作愉快,所以說,城市的生存模式是一種彼此密切的合作。有機的合作是城市發展壯大的基本要義,一座優秀的城市就是一個合作的典范。
2.3 包容與和諧
城市是大量人口密集之地,比之地廣人稀的鄉村,城市矛盾更加多樣與突出。不同的利益訴求在狹小的城市實體中碰撞,如果協調不當就會造成城市社會秩序的混亂。但是,城市從數千年的遠古一直能走到今天,這得益于城市所具有的包容性,它將宗教、政黨、文學、藝術、科技等通通吸納進來并協調各方取長補短、互相借力、和諧相處,形成城市特有的文明狀態。
復雜的城市關系得以維系,全賴于城市人際之間、社會之間的和諧。城市的和諧意味著社會秩序的良性運轉、人們之間的和順寬容。厚德載物、風雨同舟、分工協作等都是和諧的應有之義。在人口密度極大的城市空間里,和諧承載了更為艱巨的調和任務,特別是在加快城鎮化進程的今天,和諧縮短了鄰里之間、行業之間、城鄉之間的差距。沒有包容,就沒有城市的產生和成長,而和諧共處則是城市能興盛的保證。
2.4 教化與榜樣
一座城市是它所處區域內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馬克斯·韋伯在他的《經濟通史》中敘述了城市的功勞:城市創造了政黨、創造了藝術史、創造了科技史的奇跡,城市使宗教文化發揚光大……一直以來,城市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于鄉村,城市成了讓鄉村仰望的地方,因此,城市責無旁貸地就應擔負起教化與榜樣的職責。城市是一個風向標,城市的風吹向鄉村,鄉村隨風而動。城市以其雄厚的物質財富作基礎,以先進的思想作先導,引領著社會形態的更替,社會風氣的轉變。
2.5 繼承與創新
繼承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創新是繼承的最終目的。無論是在農業文明時期,還是在工業文明階段,抑或是進入現代信息社會,城市道德始終追隨著城市發展的腳步,在保持相對穩定性的同時,不斷補充、完善自己的體系,以期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優秀的城市傳統道德曾經在歷史的相應階段促進了城市的發展,這無疑是一筆豐厚的精神遺產。今天,城市更加依托于現代科學技術,數字化手段加快了城市發展的步伐,城市道德只有具有強烈的時代性才能與城市發展相統一。創新是一個城市活力的源泉,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創新觀念、創新體制,才能塑造和培育出城市的時代精神,才能使城市的發展朝著美好的目標前進。
3 城市道德的作用
城市有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有貨物云集的商貿市場、百貨商廈,有高品質的電影院、音樂廳,有設施先進的學校、圖書館……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城市所擁有的硬件設施越來越完善,越來越有利于人們生存和發展。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離不開這些現代化的設施,但是,這并不是人們生活在城市里的唯一需要,人們真正需要的是物質與精神的完美統一,正如聯合國人居組織在1996年發布的《伊斯坦布爾宣言》中強調的那樣:“我們的城市必須成為人類能夠過上有尊嚴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滿希望的美滿生活的地方”。
城市能成為這樣的地方,首先取決于城市的經濟力量,但是,城市道德的作用同樣重要。如果一個城市缺乏公德與慈善、誠信與合作、包容與和諧、教化與榜樣、繼承與創新等品質,那么,這個城市就只是一座冰冷的水泥建筑,了無生機。正因為有道德的自覺調節作用,才使得城市活泛如溪水,在時間的歷史長河中奔流不息,綿延不絕。
城市道德調整了城市中各種生活關系,使四面八方匯集而來的人們能夠求同存異、互相包容,和諧共處;城市道德協調各種交換關系,使城市中百業興盛,財富日豐;城市道德以其自身的傳承性和時代性結合,滲透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約束人們的不良行為,使城市更加文明。城市道德也在協調著城市與鄉村的關系,使得城鄉差別越來越小,共同繁榮。
參考文獻
[1]趙達.縱論道德文化在城市發展中的作用.光明網(北京),2011-11-18.
[2]吳艷玲.論城市精神的培育[J].經濟學研究導刊,2011.19.
[3]宋圭武.論城市精神.中國改革網,2011-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