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寧華 李鴻光

家住江蘇常州65歲的李蓉(化名),為了繼承父母留下的著名畫家張大千、王 8幅國畫(其中6幅已被拍賣,成交價為人民幣468萬元;另外2幅流拍),把居住海內外的6位陳姓兄弟姐妹起訴至上海市靜安區法院,要求依法享有平等的繼承權。
父早死幼女被送外地人家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李蓉的生父母陳重重(化名)、齊鳳(化名)共生育了原被告共7名子女。
1950年,李蓉的父親陳重重因曾做過國民黨軍官,作為“敵特分子”被判處死刑。當時李蓉的母親齊鳳沒有穩定工作和收入來源,只好被迫將年僅4歲的李蓉送到老家常州,交由李蓉的親舅舅撫養。不久,舅舅又將李蓉托給婚后多年未育的鄰居李素大(化名)夫婦撫養,舅舅每月支付生活費。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陳重重生前喜歡收藏名人字畫。“文革”抄家時,身為國民黨遺屬的齊鳳在抄家財物登記中,上交“字畫8扎”。
李蓉到李素大家生活后,備受疼愛。1964年9月,17歲的李蓉離開常州赴南京讀書,1966年8月又去江西讀書。1969年2月,李蓉畢業后被留在江西某廠工作。1987年8月,李蓉調入揚州某工廠,工作至退休。
1992年1月下旬,李素大夫婦曾以聲明的形式寫下,李蓉“原名陳蓉,原是陳家子女,因陳某1950年去世后,其母一人無法照料眾多子女,故將幼女陳蓉寄養在我家,今特聲明李蓉(陳蓉)不是我們所生。”
為遺產和兄弟姐妹對簿公堂
2010年8月26日,李蓉到法院起訴其他兄弟姐妹,訴稱自己是陳家子女,2008年政府發還抄家物資,共有8幅張大千等人的字畫。2009年12月,其他兄弟姐妹通過上海拍賣公司拍賣成交了6幅,成交價468萬元;另兩幅因流拍,現在被告手中保管。李蓉認為自己也是遺產合法繼承人,要求依法享有平等的繼承權。
李蓉還向法院提供了多份證據。她的親生哥哥陳善(化名)于1992年1月28日書寫有一份聲明,上面蓋有母親齊鳳的私章,聲明中齊鳳確認李蓉從小寄養李素大家中,雙方是寄養關系而非送養;李素大夫婦于1992年1月27日在公證處寫下的聲明,也證實李蓉是寄養。根據李蓉檔案材料家庭關系申報表,1992年就已經明確了她的父母就是陳重重和齊鳳。李蓉女兒的戶口遷移證上,也寫明了她是齊鳳的外孫女。
面對李蓉起訴要求分得名人字畫的訴求,陳善等4人辯稱,李蓉從小就送給了常州的李素大夫婦撫養,她與李素大夫婦形成了養父(母)女關系,依法不能繼承生父母陳重重、齊鳳的遺產。陳善等人向法院提供江蘇常州公安局常住人口登記表等證據,證明李素大與李蓉是父母子女關系,形成了收養關系。
法庭上,李蓉大姐陳芝(化名)卻承認,李蓉是她的親妹妹,認為李蓉應當分得繼承遺產。大哥陳敬于2010年11月被法院宣告失蹤后,財產由其子女代管,其財產代管人也表示,對李蓉享有繼承權無異議。
法院破解爭議作出判決
本案的爭議焦點在于:第一,李蓉與李素大夫婦之間是寄養關系還是收養關系?第二,涉案的字畫是陳重重、齊鳳夫妻的共同財產,還是齊鳳的個人財產?
針對爭議焦點一,法院查明,除了李蓉提交的證據,在1995年3月期間,齊鳳生前曾向邗江公證處陳述,李蓉沒有送給人家,僅是寄養在常州李素大家中。而且當時陳善在給邗江公證處出具的證明中也表述道,李蓉是我的妹妹,應該回到陳家子女關系上來,并非是送給人家等內容。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規定,生父母無力撫養的子女,可以由生父母的親屬、朋友撫養,撫養人與被撫養人不構成收養關系。不管寄養多長時間,生父母可以隨時領回子女。鑒于李蓉父親陳重重原為國民黨軍官,在當時政治運動不斷的社會背景下,李素大夫婦為了給李蓉提供較好的生活環境,把陳蓉的名字改為李蓉符合常理。法院確認李蓉與李素大夫婦不構成養父(母)女關系,李蓉依法可享有繼承生父母陳重重及齊鳳遺產的權利。
針對爭議焦點二,法院查明,“文革”期間齊鳳被抄家,其中有字畫一捆。“文革”結束后,由于抄家檔案清單中的字畫未具名,原物已無法找到。2008年,齊鳳生前的單位和有關部門,與齊鳳家屬辦理了字畫頂退手續。齊鳳的子女共拿到張大千等人畫作8幅,此8幅作品均為清一色民國裝裱。
陳善等人向拍賣行提供的“陳氏家族關于陳重重先生舊藏作品的說明”表明,陳重重在世時,家中就存“十幾板箱的字書畫”;陳重重“在他任職的幾十年里,只要略有閑錢,就一直不停地購買,也不斷有新的收藏。”法院作出一審判決,涉案字畫拍賣所得款468萬元,由多名被告共同向李蓉支付69.42萬余元;現存被告陳仁(化名)處的張大千、王翚畫作各一幅,歸李蓉等7人所有,各占七分之一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