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勝

在湖北省大冶市東岳街道辦事處東風社區,有一位84歲高齡的老中醫——馮子健。他年輕時參加過中國人民解放軍,經歷過戰爭歲月的洗禮,深知生命的可貴。退休前,多年潛心自學中醫藥理的馮子健經常免費為病人開處方;退休后,他在自己家里義診27年,從不收貧困患者分文。
年輕時,他曾在部隊當了3年中醫老師
1928年,馮子健出生在湖北省大冶市城關,是地地道道的大冶人。因家里的兄弟姐妹多,生活困難,馮子健勉強讀到小學四年級便輟學了。14歲時,父母把他送到一家藥店當學徒。小小年紀的馮子健對中藥藥理非常感興趣,師傅也很愿意教他。經過幾年刻苦學習,馮子健掌握了一定的中醫基礎知識。
1948年,20歲的馮子健怕被國民黨軍隊抓去當兵,悄悄地從藥店溜了出來,流浪到大別山。在這里,他遇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隊伍,便主動要求參軍。部隊的同志問馮子健有沒有念過書,他說念過4年書,于是一入伍他就被分配到連部當文書。
馮子健入伍后參加過解放海南島和西藏的戰斗,在槍林彈雨中經受了嚴峻考驗。被提拔為干部后,他在團部當過干事、助理員。
全國解放后,馮子健利用業余時間認真研讀中醫書籍。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虛心向駐地的老中醫請教。他白天做好本職工作,晚上就自學醫術。在他當宣傳干事期間,遇到戰友們誰有個小病小恙的,他就開幾味藥讓戰友們服用,結果效果都不錯。久而久之,“馮子健是名自學成才的好醫生”的消息不脛而走,他的名聲一下子就在部隊里傳開了。
1958年10月,毛主席指示:“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部隊領導把馮子健調到醫院里當醫生,并讓他給基層衛生員講授中醫知識。
此后3年,馮子健成了一名部隊自學成才的中醫老師。為了教好課,他精益求精做教案,常常一整夜備課不睡覺,第二天照樣為大家講課。這期間,馮子健還把一些老中醫的驗方收集起來,并在實踐中取其精華,既教會了別人,也提高了自己的醫術。
1962年,馮子健從部隊轉業回到大冶市房產所工作。雖然不再行醫,但是他并沒有放棄對中醫學的鉆研,經常為患者免費診病開處方。同時,他一直懷揣著一個夢想:有朝一日,自己能開一間醫藥堂治病救人。
退休后,他發揮余熱在家為百姓治病
1985年,馮子健從單位退休,開始在家為一些上門的患者把脈、看病、開處方。患者拿著他開的處方到醫院抓藥,他從不收取一分錢。
1997年,馮子健已80歲高齡的哥哥,被查出患有肺結核、肺氣腫;馮子健時年39歲的兒子也患上了糖尿病和肝癌。當時,已是七旬老人的馮子健給哥哥和兒子認真開好處方,讓家人去醫院抓藥。剛開始,兩人服藥后,竟都沒有什么效果。馮子健想:“這就怪了,以前有的患者吃這種處方的藥都痊愈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決定自己拿著處方親自去醫院抓藥。他這一去,才搞清了事情的真相。原來,處方里有的藥材醫院里沒有,就用其他藥材代替;處方里比較貴重的藥,醫院就減量提供。所以,馮子健的哥哥和兒子服藥后病情不可能有什么起色。
此后,馮子健到醫院把他所需的多種藥材,分別都買一斤回來,由他自己親自動手調配。果然,他哥哥和兒子的病情逐漸有了好轉,后來都痊愈了。
有了這次經驗教訓,馮子健為了確保自己所開的處方能用上真材實料,他花錢添置了大型藥柜。藥柜里設置了許多抽屜,每個抽屜裝4種藥材,總共足有上千種。他的家,從此變成了醫藥堂。
馮子健家住在一處舊家屬樓的頂層。醫藥堂既是他的工作室,也是他的休息室。房內墻壁上掛著很多面錦旗,大藥柜的柜頂上,還擺著許多大大小小裝著藥的瓶瓶罐罐。兩張桌子上,也放著分門別類的藥材。
馮子健把他哥哥和兒子的病治好后,人們都把他當成了“神醫”。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找他求診的患者天天絡繹不絕。很多外地患者打電話來求藥方或藥材,馮子健都給他們郵寄過去,患者及家屬都對他感激不盡。
話人生,八旬老人至今不忘人民軍隊宗旨
凡是慕名來找馮子健求診的患者,只要是家庭比較貧困的,他絕不收一分錢,有時還要倒貼錢。有的外地患者沒錢買回家的車票,馮子健就給他們出路費;碰到下雨天,他就送雨傘。
有一次,一位中年農村婦女找馮子健看病。她說自己已在醫院里住了半個月,花了好幾千塊錢,也沒治好病,家里對她的病已經無能為力了。馮子健仔細地給她看了病,開了好幾服藥,耐心叮囑她怎樣煎藥、怎樣服用。臨走前,這位農村婦女問馮子健需要多少錢,馮子健說不收她一分錢。這位農村婦女誠懇地說:“馮老醫生,這怎么行呢?您都是80歲的老人了,不僅給我這樣的晚輩費心看病,還給了這么多的藥。您不但沒賺一分錢,還倒貼了不少錢。如果患者都像我這樣,您的藥店還怎么支撐下去呢?不管怎么說,這些藥不能讓您倒貼錢!”說完,她摸摸索索從身上掏出了一大把毛票,10元、5元、2元、1元的都有,總共約有近百元。馮子健老人一把抓起這些錢,塞到她的手里,和藹可親地對她說:“我說過不收你一分錢,就不收一分錢,不要再這樣謙讓了!你要謹記我的話按時服藥,希望你的病能早日康復。”一個月后,這位農村婦女又專程來到馮子健老人的家,一定要給馮子健老人200塊錢。老人一時懵了,竟沒想起來對方一個月前曾來找他看過病。這位農村婦女說,她吃了老人開的幾服藥,現在病全好了。她這次來,是專門來送藥錢的。馮子健老人這才想起來,但他最終還是沒收錢。這位農村婦女感到實在沒法報答老人的大恩大德,一再稱老人是“救命恩人”、“再生父母”。
對于那些生活不是太貧困的患者,馮子健老人也僅僅收藥材成本費,絕不多收一分錢。有人問馮子健老人:“收了藥材成本的,算您沒虧本。可是有的患者您沒收一分錢,您怎么能維持下去?”老人回答:“我家里并不缺錢,我和我老伴都有退休金,兒女們也有他們自己的工作和收入,他們經常還要接濟我。再說,我們兩個老人也用不了多少錢。錢這個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夠用就行。”
有人勸馮子健老人在城關開一間診所,他說:“來我這里看病的一般都是窮苦人,我深知他們的艱難。我在家為他們義診,節省了不少的開支。如果讓我去街上開個診所,那就要租場地、雇人,要付租金和人工工資,這么大的一筆錢,該從哪里來呢?如果從病人身上收取,那我的義診也就變了味。”
多年來,馮子健老人將自己行醫的經驗進行匯集,編寫成了《中醫驗方雜癥篇》、《中醫驗方錄》、《驗方醫囊》、《疑難雜癥效驗秘方》、《中醫臨床效驗醫方集》等40余冊書簡,全是他親筆書寫和親手裝訂的。在其中一本藥方集的前序里,馮子健老人寫了這樣的一段話:“行善為德,何不立心與人醫……花心血數載,精撰醫方成果,來之于眾生,施之于眾生,樂善積德,何樂而不為。”
回首自己的人生經歷,馮子健老人說:“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做人要活到老學到老好事做到老,要珍惜貴如黃金的每一分鐘每一秒鐘。毛主席教導我們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要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我要把毛主席的話,時時刻刻牢記在心中,永遠不忘。”
現在,馮子健老人年事已高,很少下樓。他說,在家為患者義診,提起筆寫寫字,在房內和樓頂平臺上踱踱步,向遠方眺望眺望,內心感到日子過得很有滋味很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