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仁 韓丹丹



文章通過對陜西省內各市的工業固體現狀的調查與分析.指出了陜西省工業固體廢物產量除渭南、安康和楊凌示范區在2009年有波動外,其他市的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是隨著年份的增長而增長;指出了陜西省工業固體廢物的產生具有地域特色及其獨有的特點,主要由該地區的工業結構、工業發展水平和資源結構決定;指出了陜西省工業固體廢物在綜合利用、管理、處理技術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指出了陜西省工業固體廢物產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固體廢物是指人類在生產建設、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在一定時間和地點無法利用而被丟棄的污染環境的固體、半固體廢棄物質[1]。依照國家相關法律,危險廢物必須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置,因此本次調查的工業固體廢物不包含危險廢物。
陜西省工業固體廢物現狀
產生情況。陜西省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如圖1所示,從2002~2009年,陜西省工業固體廢物產量的隨著年份的增長而增長。2002年產生量為2887萬噸,而2008年達到6136噸,7年的增幅達112.5%,年平均增長率為8.9%。但是在2009年,我省的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相比2008年下降了9.6%,其產量為5546萬噸。究其原因是2008年我國利用舉辦奧運會的機會,大力宣傳環保理念,對其產業結構做了部分調整,導致陜西省在2009年的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有所下降。
陜西省工業固體廢物產生總量伴隨著陜西工業生產總值的增加而增加。如圖2所示,從2002~2009年,陜西省工業固體廢物年產量與陜西省工業年產值的基本走勢趨于一致[2,3]。
表1顯示2002~2009年陜西省各市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中,渭南市、榆林市為陜西省各市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較高的地區,其中渭南產生量最大。渭南、榆林的工業固體廢物產量之和占陜西省工業固體廢物總量的比例分別為64.2%、61.9%、67.7%、69.7%、67.2%、68.2%、61.9%、51.5%,平均在60%以上,最高達到69.7%。其中,在2009年陜西省西安市、寶雞市、咸陽市、延安市、漢中市、榆林市、商洛市、楊凌示范區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都有所增加,榆林市的增幅最大,為22.1%。
綜合利用情況。2002~2009年,陜西各市工業固體廢物利用率見表2。在調查年份中,利用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地區是西安。8年中,西安市工業固體廢物利用率均在90%以上,位居陜西省各市的首位;利用率超過陜西省平均水平的地區為咸陽、寶雞、延安;而利用率較低的地區包括渭南和商洛;利用率增長最快的地區為榆林,從2002年的9.3%增長到2009年的79.9%,并在2007年已經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同時,在調查年份中安康的工業固體廢物利用率的變化與榆林具有相似性,都在2006年出現大幅度的增長,到2009年安康的工業固體廢物利用率已經達到91.8%。就整個陜西省而言,2002年工業固體廢物利用率為24.3%,2009年為54%,逐年呈上升趨勢。
排放情況。陜西及陜西省各市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如表3所示,榆林和安康為陜西省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較高的地區,其中榆林排放量最大。這兩個市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之和占2002~2009年當年排放總量的比例分別為:30.3%、52.7%、79.6%、80%、83.7%、95.1%、90.7%、92.6%,平均在66%以上,最高達到95.1%。2009年同比2008年,榆林的排放量降幅最大,約20萬噸。就整個陜西省而言,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呈下降趨勢,從2002年78.93萬噸下降至2009年的17.27萬噸。在排放率方面,陜西省及陜西省各市的工業固體廢物排放率都在不斷下降,不斷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陜西省工業固體廢物現狀分析
產生情況分析。由表1知,陜西省內渭南市、榆林市、商洛市都是資源型城市,它們的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較大,能源開采與粗加工及銷售成為它們工業和經濟的主要支柱。但是由于開采技術等方面的欠缺,造成資源利用率較低和環境污染較為嚴重,這是它們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大的主要原因[4]。楊凌示范區、安康市和延安市為陜西省工業廢物產量最少的市區。楊凌示范區是一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它的工業生產高位運行,基礎好,產業結構調整轉變較快,所以它的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很小且很平穩;延安市是一個革命文化基地,加之工業處于欠發達狀態,同時,產業結構中客觀存在的低度化、開放性低和生態環境惡化等不合理因素對區域結構優化的制約,這是延安市產生工業固體廢物量較少的原因;由于安康市的工業經濟規模尚顯弱小,結構不盡合理,工業產品市場競爭力弱和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低等條件的制約,經濟處于不發達狀態,它的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也就較少了[5~7];西安市、咸陽市作為一個文化旅游城市,工業主要是高科技產業并且分布較為集中,旅游服務行業在產業結構中所占的比例較大,這是西安市、咸陽市歷年來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較少,增加幅度較少的主要原因。寶雞市、漢中市都是以重工業為主的城市,它們的第二產業,特別是軍事工業、機械、電子、航天等行業的技術裝備是相當先進的,與銅川、渭南、咸陽等城市相比,具有明顯的相對優勢[8],這樣造成它們的三大產業的比重呈現出“中間大、兩頭小”的箭頭型結構,但是由于長期這樣的發展,寶雞、漢中的產業格局嚴重失衡、高科技產業弱小、特色產業與強勢產業尚未形成、經濟的外向性弱,產業關聯度低,這是寶雞、漢中市經濟不及西安的原因和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較大的原因。
通過陜西省各市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的分析,可知工業固體廢物的產生也具有地域特色和自己獨有的特點,主要有該地區的工業結構、工業發展水平和資源機構決定。渭南和榆林市的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最大,這反映了陜西省資源消耗高與污染物排放物高的現狀[6]。究其原因是陜西省仍以傳統工業模式發展工業,工業結構不合理,產品粗加工的資源開發型工業所占的比例大,工業結構型污染問題嚴重。
綜合利用情況分析。由于陜西省工業主要是能源和原材料,主要包括煤炭、電力、冶金工業、有色金屬工業等,能源工業固體廢物如粉煤灰,冶金工業固體廢物如礦渣、鋼渣等,但在陜西省的渭南和榆林及商洛市存在著大量的冶金、開采企業和煤礦企業,工業固體廢物利用率在2009年以前不到30%,雖然在2009年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它的利用率水平還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就整個陜西省的工業固體廢物利用率較低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個事實來說,陜西省工業固體廢物在綜合利用上存在著巨大缺口。陜西工業固體廢物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陜西省工業靜脈產業發展滯后[9],加之國家政策激勵、扶持力度不足,造成工業固體廢物回收市場缺乏商機,甚至市場失靈[10]。此外,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缺乏合理規劃,管理水平低也是造成陜西省固體廢物利用率低的原因。
排放情況分析。通過表3我們可以知道,陜西省及陜西省各市的排放量在不斷降低,同時,排放率也在持續下降,陜西省從2002年的2.7%下降到2009年的0.3%,不斷接近全國平均水平。雖然陜西省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和排放率在不斷減少,但是這并不能說明陜西省工業固體廢物排放污染情況得到緩解。首先,從2002~2009年,如表4所示,陜西省在西部地區中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所占比例忽高忽低,從很大程度上說明了陜西省在工業固體廢物管理、處理技術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在加上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很脆弱,巨大的污染排放會導致嚴重的環境問題[11~13]。其次,陜西省工業固體廢物治理投資不斷增加,2009年陜西省固體廢物治理投資金額約是2002年的三倍,這說明了陜西省仍然采用以末端治理為主的方式治理工業固體廢物,清潔生產沒有得到廣泛的推行。
結論及建議
結論。陜西省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隨著陜西省工業生產總值的增長而增長,由2887萬噸增加到5546萬噸,除渭南、安康和楊凌示范區在2009年有小幅降低外,陜西省其他市的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是逐年增長;陜西省工業固體廢物的產生也具有地域特色和自己獨有的特點,主要由該地區的工業結構、工業發展水平和資源機構決定。同時,陜西省仍以傳統工業模式發展工業,工業結構不合理,產品粗加工的資源開發型工業所占的比例大,工業結構型污染問題嚴重,這是陜西省工業固體廢物產生的主要原因。陜西省的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最高為54%,最低為22.5%,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說明了在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存在著巨大的缺陷。陜西省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占西部地區總排放量的比例平均為5.3%,而工業固體廢物治理投資金額約為2002年的三倍,這說明了清潔生產沒有得到廣泛的推行。
建議。加快推進工業發展模式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促進工業產業的健康發展。根據地區的實際情況,大力建設生態工業園區,形成生產鏈,使其達到最大限度利用。同時大力發展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不斷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增強法制和宣傳教育。強化公眾的環保意識,建立健全公眾參與制度,加強社會監督。同時,加強各個單位的環保法制建設和教育,努力降低環境污染發生的頻率。加強資源化技術創新與運用,提高綜合利用率。發展各種技術,大力提高爐渣等的綜合利用水平。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加強管理體系建設。
(作者單位:1.西安市環境保護局新城分局;
2.陜西省現代建筑設計研究院)
[1]周富春.固體廢物的處理現狀及研究進展[J].山西建筑,2009.35
[2]牛冬杰,孫曉杰,趙由才.工業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7
[3]李金惠,聶永豐,白慶中.中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預測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1999.19
[4]渭南市統計局編.關于對渭南、三門峽、臨汾工業經濟的調研報告.渭南市統計局,2008.08
[5]馮飛.延安區域產業結構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D].西北大學.2003
[6]李揚,楊延梅.中國西部地區工業固體廢物現狀調查[J].環境科學導刊,2010.29
[7]姜鑫,邊增光.關于我國固體廢物處理利用發展現狀分析[J].市場現代化,總第607期
[8]康江峰.關于調整寶雞產業結構的思考[J].現代企業,2003.04
[9]James Greyson. An Economic Instrument for ZeroWaste: Economic Growth and Sustainability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7.15
[10]巴里·菲爾德,瑪莎·菲爾德.環境經濟學[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6
[11]朱琳.西部地區工業經濟增長中的環境污染分析[J].寧夏社會科學,2004.04
[12]常紀文.我國循環經濟法制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A].發展循環經濟落實科學發展觀——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
[13]陜西省統計局編.陜西省統計年鑒[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2~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