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剛 朱紅霞
一、引言
研究的背景及問題的提出。2008年以來,全國多數火電企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虧損局面,導致火電企業負債經營,有的金融業已停止向發電企業放貸,形勢嚴峻。如何讓火力發電企業走出低谷和困境,是當前值得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
研究的目的。本文通過深入探討影響火電企業虧損的因素,最大程度來破解制約火電企業發展的難題,釋放出火電企業應有的活力,讓火電企業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面對火電全行業虧損局面,本文以省內某電廠為例,通過對虧損原因的內外部因素分析,提出有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
二、電力行業發展狀況
(一)電力經濟發展趨勢綜述
裝機容量。2002年國家電力體制改革后,五大電力集團公司在全國各地”跑馬圈地”搶占市場。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全國新增發電裝機容量9051萬千瓦。其中火電裝機容量6575萬千瓦,全國共有30家發電公司裝機容量超過200萬千瓦,其裝機容量達到55702萬千瓦,占全國總裝機容量70.28%,同比增長14.42%,高于全國裝機容量增長率4.08個百分點。2008年,全國發電量3433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18%;全社會用電量3426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23%。
電價。面對煤價連年上漲和排污成本的增加,國家發改委已意識到電力行業虧損,曾適度上調電價,但煤價上漲幅度遠超電價上漲的幅度,立即吞噬了火電企業電價上調帶來的效益。
區域電網市場。2003年以來,東北、華東、華北、華中和西北5家區域電網公司相繼掛牌亮相。新組建的5大區域電網公司和先期成立的南方電網公司,共同構成我國電力市場的骨干平臺,為下一步電力競價上網機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二)中國經濟及社會發展對電力需求
國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加快農村電網建設改造。國家十二五經濟規劃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帶來投資增長對電力的進一步需求。與此同時,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依然在蔓延,我國經濟增速放緩,電力增長速度遠大于電力需求。
三、案例借鑒
自2008年以來,五大發電集團火電企業年年都在虧,在2010年,五大集團運營的436個火電企業中已有236個處于虧損狀態。
2010年9月,山西13家火電企業因資金鏈斷裂無錢買煤,電煤嚴重短缺無力自救,聯名上書向政府求救。據悉,9月初,山西省調電廠電煤總庫存為189.5萬噸,庫存低于7天警戒線的電廠有18座;缺煤停機10臺。2011年上半年,山西24家主力火電企業中,17家虧損,數額已達24億元。2011年的山西上演了一出“身在煤海沒煤燒”的尷尬戲。
2012年的湖南,全省35臺30萬千瓦級及以上火電機組,最少的時候只開了6臺。開工率不足大大減少了電煤消耗,電廠庫存持續走高。6月上旬湖南火電廠存煤近600萬噸,可供電廠滿負荷發電使用50天,而去年同期電煤庫存僅為100萬噸左右,可保證1周左右的發電用煤。
前期采購的煤炭價格高,由于火電機組負荷率偏低,庫存無法盡快消化,無法采購低價煤炭。2012年5月份以來的煤價下跌,并未讓企業嘗到太多的甜頭,反而因為庫存高企、開工不足而使得企業負債率走高,虧損難以扭轉。
四、寶熱虧損的實證分析
(一)大唐寶雞熱電廠基本情況
大唐寶雞熱電廠(2?30MW)新建工程是積極響應國家“上大壓小”產業政策建設的熱電聯產項目。2009年兩臺機組如期投產,當年12月份開始供熱。大唐寶雞熱電廠人員主要來源于大唐集團在陜企業延安、韓城、略陽等老小電廠。
(二)企業近年經營虧損情況
發電量:2009年完成8.22億千瓦時,2010年完成25.22億千瓦時,2011年完成33.76億千瓦時;供熱量:2010年完成79.88萬吉焦,2011年完成160.6萬吉焦;利潤情況:三年累計虧損4.5億元。
(三)虧損原因分析
火電企業運行體制與市場經濟要求還不太相適應.我國電力體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運行體制還不夠完善,沒有實行輸配、配售分開。目前”廠網分開”只是電網和發電企業實行了體制分開,二者是賣方與買方的關系。而供電公司與電網在體制上并沒有割離,實質是一家,既當裁判員又是運動員,這樣在電網負荷分配及電價等問題上難于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電網公司以直供、外送等為由,對電價低于標桿進行差異化定價,對新投機組按照實行新機新電量等,一定程度上侵蝕了火電企業的效益空間。這是火電企業虧損機制上的原因。
企業管理理念和市場意識落后于市場的變化。計劃經濟模式下運行多年的火電企業,對市場經濟中的競爭觀念、價值觀念和供求規律的認識淺薄。就寶雞熱電來說,雖是一個新企業,但人員全部來源于老小電廠,思想僵化、勞動生產率低下的現象較為突出。企業遲遲不能實現由生產管理向市場經營的轉變,重發電輕營銷習慣、服務意識淡薄等問題依然存在。
省內電力建設超常規發展,導致火力發電企業運行設備利用小時降低。寶雞熱電投產于2009年,生不逢時。以2009年陜西電力市場為例,陜西省售電量僅增長5%(增速同比回落6.53個百分點),全網新增裝機容量292萬千瓦,總裝機容量達1742萬千瓦。容量新增幅度大于用電負荷增長的速度。到2010年寶雞熱電火電機組平均利用小時僅為3821小時。2012年,寶雞地區的寶雞二發電公司兩臺66萬機組又陸續投產,在電量爭發和燃料供應方面,都形成了強烈的區域競爭態勢,使寶雞熱電雪上加霜。
電煤價格持續攀升,火電企業發電成本不斷上升。國家對煤炭市場按照市場化運做,而電力作為戰略資源受國家“審慎”控制,計劃電、市場煤的直接結果是煤價飛速上漲和煤源緊張,而電價卻因關乎穩定和民生,無法實現煤電聯動,導致火電企業成本飆升。盡管火電企業成本因素較多,但電煤價格影響占主流。
煤價高企是寶雞熱電虧損的決定性因素。自建廠以來,一直沒有固定煤源,燃料方面一直是吃“百家飯”,不僅煤量煤質受制于人難以保證,煤價更是節節攀升。自2009年底至2012年一季度,煤價上漲幅度超過200元/噸,因煤價上漲給企業發電供熱增加成本支出達4億元。
財務費用較高,加劇了企業虧損。寶雞熱電總投資27.6億元,但是20%的工程資本金遲遲不到位,導致財務費用居高不下,每年支付銀行付息上億元,2008年電煤價格上漲,導致貸款總額增加,加上銀行多次貸款利息調整,使財務費用不斷增長,加劇了企業虧損狀態。
當地熱價較低,供熱虧損嚴重。寶雞市集中供熱市場尚處于待開發狀態,寶雞熱電建成后,由于供熱面積較小,同時躉售熱價偏低,加之燃料成本逐年上漲,供熱虧損嚴重,3年來,累計供熱虧損已達3400余萬元。
持續性虧損造成企業信用度下降,融資困難。持續政策性巨額虧損造成了資產負債率不斷攀升,銀行信用等級連年下降,火電企業已不再是銀行的優質客戶,有的銀行已將火力發電企業列入慎入或關注類,給企業融資帶來了困難。
五、對策探析
火電企業虧損有政策性因素,有其共性的一面,但具體到個別火電企業來說,又有它特性的一面。具體到寶雞熱電,如何走出扭虧增盈的路子,既需要國家政策的調整和市場的變化,也需要企業自身的努力。
走內涵擴大再生產之路?;鹆Πl電企業要從困境中崛起,必須從企業發展和利國利民的長遠角度出發,堅決推進以大代小工程建設,才能以大機組能耗更少、發電效率更高、污染更小的優勢,降低生產成本和排污指標,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持續發展。
開源節流,增強企業經營效益。要進一步健全管理體系,優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開源就是要多發電,在積極爭取電量計劃的同時,提高機組負荷率,重點關注電量結構調整,保證各類電量分配合理。同時加強邊際成本分析,在保證利潤的前提下多爭取外送電量。節流就是要抓好成本控制,深挖內部潛力。
抓好設備技術改造,優化生產運行指標。始終把節能降耗作為電力生產的重點,切實抓好設備技改整治工作,對設備系統和運行方式進行優化,確保好的投入產出比。
以人為本,增強企業的核心竟爭力。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綜合實力的競爭。寶雞熱電人員源于老小電廠,年齡偏大和技術斷層現象嚴重。應輸入新鮮血液,調整人員結構,強化培訓提升員工整體素質,以增強企業的核心竟爭力。
呼吁政府救市,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多渠道向政府呼吁,促使其充分發揮引導和調控職能,以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相結,多措施降電力企業經營風險,促使火力發電企業真正走出低谷困境。
目前火電企業虧損的主要原因在于計劃電與市場煤根本性矛盾,政策因素是主導因素,因而解決的方法還要著眼于以下具體措施。
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建全完善電價體系?,F行的電力體制暴露出一些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弊端。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12年將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繼續深化電價改革,逐步完善上網電價、輸配電價和銷售電價形成機制,逐步理順煤電價格關系。”業內專家建議,要科學決策電力企業設備利用率和發電量,并以此為基礎確定電價水平,保證發電企業在合理的利用小時內保持合理的利潤水平。
轉變思想觀念,增強市場意識。長期處于壟斷地位的電力企業,自然淤積了很多的劣根與陳腐。受計劃經濟體制影響較深,職工的理念比較保守。行業的優越感,使一些職工養成惰性,不思進取,不敢面對市場竟爭,更不敢下海游泳。所以火電企業的領導和職工必須要迅速轉變觀念,打破“皇帝女兒不愁嫁”的思想,加強職工隊伍培訓,提高全員整體素質,牢固樹立“效益為中心”的意識和電能產品質量意識,走“內涵式”發展走路。
健全市場營銷體系,全面提高營銷人員素質。要借鑒世界先進市場營銷經驗,健全營銷組織機構,從實際出發開拓完善電力市場。不斷提高優質服務水平,樹立全員營銷的理念,要強化營銷人員的市場意識、服務意識、競爭意識和營銷技能。與電網調度部門及供電部門建立并保持一種共同發展的新型供用電關系。
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財務費用的控制。發電企業為了滿足融資、采購燃料所需資金,而向銀行借款或發行債券等籌資方式所發生的利息和手續費等數額龐大。如何控制財務費用,總體思路是建立資金結算中心,科學調整資本結構,壓縮庫存,加強應收賬款的管理,嚴格控制財務費用支出。一是要調整貸款結構,靈活采用長貸,短貸相結合的融資方式,形成以中長期貸款為基礎,用短期貸款做周轉,到期轉中長貸款的多層次結構;二是加強資金管理,根據支付需要,做到用多少貸多少,隨用隨貸,實現”零存款”和”資金不落地”的模式,高效利資金用;三是拓展融資渠道,用轉換融資方式達降財務費用;四是全面推行預算管理,嚴格控制各種可控成本。
把握市場行情,控制燃料費用的上升?;痣娖髽I的成本中燃料占比最大,寶雞熱電燃料成本占發電成本的75%。事實上,電力企業每年從上級主管部門獲得的成本費用是固定有限的,成本額外增加只能靠自身來消化。企業無從補足煤價上漲所增加的成本缺口,“虧損”再所難免。要控制火電企業成本,必須從燃煤價格和品質入手,根據市場合理布局燃煤原點,穩定供應渠道,不斷提高燃料成本管理效能。還要抓好燃料指標管理,一是數量指標,合同量,重點計劃,煤炭庫存等;二是質量的指標,控制發熱量,揮發份、硫份等;三是經濟指標,標煤單價,預付款額等;四是效能指標,熱值差,原煤耗等,在對以上指標應用和分析基礎上,提升燃料管理水平,內部挖潛。
發揮政府調控職能,改善發電企業營銷環境。盡管受全球經濟衰退影響,國內現貨煤價曾出現小幅下滑,但是煤價高位運行的基本格局并沒有改變。政府應當積極發揮其市場調控和監管職能,多措施改善火力發電企業運營環境。首先,國家應出臺政策鼓勵煤炭企業與電力企業簽訂中長期供貨合同,穩定煤炭供貨渠道與價格。同時政府應當引導和促進“煤電聯營”,建立起煤電互保機制,穩定和平衡煤價波動,降低煤炭和電力企業經營風險。其次,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補貼、減稅返稅等過渡措施,對火電企業政策性虧損由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分級進行彌補,適當分流部分煤炭漲價因素。第三,對于熱電企業來說,政府應該加大區域小鍋爐關停力度,幫助企業開拓集中供熱市場;適當提升熱價,緩解供熱企業虧損問題。第四,政府應用足電價上調空間,幫助發電企業度過當前經營難關,確保電力能源安全。但是上調電價只能一時緩壓,解決煤電之爭的根本出路在于電力的市場化,要通過電價改革來實現。
本文著重于從政策和電力行業特點進行研究,通過案例與特例相結合,對火電企業虧損情況進行了分析并提供了具體的對策和措施。但由于作者認識和水平原因,在分析問題的深度上還需要進一步拓展,對于企業內部如何通過挖潛降耗、降本增效方面探求有限。
[1]中國產業競爭情報網和慧聰電氣網相關文章
[2]中國行業研究網火電行業發展形勢研究分析文章
[3]中電聯電力行業分析報告(歷年)
[4]大唐寶雞熱電廠經濟活動分析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