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江 易旭
貴州的王老師是《家庭醫藥》的老讀者,近三年來,她遇到一個情況:頭暈。剛開始以為更年期月經不調導致的精神癥狀,可是頭暈一直未見好轉,還愈發加重。去醫院檢查,發現有輕度貧血,于是,吃了不少中藥和補血藥,飲食上也經常吃一些補血食物。如此一來,血色素是升上去了,可是頭暈仍然不見好轉,近半年頭暈甚至明顯加重。在編輯的建議下,王老師去醫院做了全面檢查,結果發現她的頸動脈狹窄明顯,最嚴重的地方狹窄度已經達到了90%。醫生告訴她:她頭暈的癥狀全是因為頸動脈狹窄導致供血不足所致的。
在與王老師的交流中,編輯發現她還有不少疑問,特請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神經內科王延江教授來進行解釋。
疑惑:頸動脈怎么會狹窄?
答疑:頸動脈也是血管,只要是血管皆有可能狹窄。
顧名思義,頸動脈狹窄就是頸動脈管腔出現狹窄。頸動脈狹窄,硬化斑塊是“罪魁禍首”。研究發現,約90%的頸動脈狹窄性病變是由動脈粥樣硬化所致。
人隨著年齡增長,以及吸煙、高血壓、血脂異常、運動量減少、情緒緊張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下,血管老化,鈣質及脂質沉積在血管內壁上,形成“水垢”樣的硬化斑塊,使動脈壁質地堅硬,失去彈性。部分斑塊逐步突入血管腔內造成管腔狹窄。
據統計,在我國60歲以上人群中患頸動脈狹窄者約占9%,多發生于頸總動脈分叉和頸內動脈起始段。有些狹窄性病變甚至可能逐漸發展至完全閉塞性病變。
那么,引起頸動脈狹窄的原因是什么?頸動脈狹窄的主要原因有由高血壓病、糖尿病、血脂異常等導致的動脈粥樣硬化,其次和大動脈炎癥及血管壁發育不良等有關。其他病因如外傷、動脈扭轉、先天性動脈閉鎖、腫瘤、動脈或動脈周圍炎、放療后纖維化等,只是這些因素較為少見。
疑惑:為什么頸動脈都狹窄成這樣了,才出現頭暈?
答疑:那是因為忽視了頸動脈狹窄的早期癥狀。
一些嚴重頸動脈狹窄患者才出現頭昏、記憶力、判斷力減退等腦缺血癥狀。大多數頸動脈狹窄患者在早期沒有癥狀,或者癥狀不明顯,很容易被忽視。
【提醒】嗜睡、記憶力下降、工作時注意力不集中,都有可能是頸動脈狹窄所致。黑朦、一側肢體麻木無力以及言語困難,是頸動脈狹窄的典型癥狀。
由于頸動脈狹窄造成腦部供血不足,早期主要表現為嗜睡、記憶力下降,工作時注意力不能集中。
頸內動脈系統短暫性腦缺血(簡稱TIA)的癥狀是頸動脈狹窄的典型癥狀,它包括:常突然發作,一側眼暫時性黑朦,一側肢體(包括同側面部、上下肢)麻木無力以及言語困難等。這種癥狀出現可僅數秒、數分鐘,也可持續數小時,但在24小時內完全消失,不留后遺癥。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小中風”或“腦血管痙攣”。
TIA發作后2天內發生腦卒中危險性超過5%,7天內出現卒中的風險率約8%,3個月出現卒中的風險為10%~20%,5年達到24%~29%。但遺憾的是,僅有8.6%的人能正確認識這一典型癥狀。
疑惑:怎樣才能發現頸動脈狹窄?
答疑:專項檢查抓住病灶。
①頸部多普勒彩超:頸動脈超聲目前已經在臨床醫學領域廣泛應用,用于頸動脈病變引起的缺血性腦血管病(頸動脈狹窄)的早期診斷,可及時發現頸動脈狹窄,以便選擇有效的治療時機。該方法具有無創、便捷的優點,廣泛用于頸動脈狹窄的初篩。
②磁共振頸動脈血管成像(MRA):該方法無創、直觀、可靠、無痛苦,可明確診斷;但影像質量較差,有時有假陽性或“夸大”狹窄情況。
③頸動脈CT血管成像(頸動脈CTA):基本上無創。對于大多數頸動脈狹窄來說,頸動脈CTA足以滿足檢查、確診的需要,尤其64排CT甚至256排CT的問世,大大提高了CT血管成像的清晰度和確診率。但CTA結果有時會夸大狹窄。
④頸動脈血管造影(DSA):為診斷頸動脈狹窄和斑塊形成的最確切指標,被認為是金標準。但缺點是有創檢查、價格較高、有嚴重心肺疾病或全身狀況較差者不能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