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華
該文以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現狀入手,指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構建高職校園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具體分析實現路徑。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到2009年底,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090所,高職(專科)院校1215所[1](其中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院校1184所),招生313.4萬人,占普通高校招生總數639萬人的49%,在校生964.8萬人。10年來,高職院校為國家培養了近1300萬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社會提供培訓超過2000萬人次[2]。
這些學生幾乎遍布各個行業和產業,直接處在國家生產建設的第一線,他們的職業素養,道德品質直接關系到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高職院校成立時間已過十載,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是物質基礎的發展并沒有帶來文化的繁榮。有人總結現在的高職院校存在幾大不足:文化底蘊不足、系統規劃不足、自身特色不足、人文熏陶不足、建設投入不足、社會影響不足。甚至還有人說,現在的高職院校是“文化的沙漠”。這樣的提法可能會有些過激,不過,它卻在一定程度上提醒我們:高職院校的發展正在經歷一個成長的瓶頸,即如何從規模化發展邁向內涵式發展。無疑,文化應該成為突破這個瓶頸的有力武器。正如重慶市委教育工委書記趙為糧在2011全國職業院校宣傳部長聯席會議年會上所說的那樣,“抓教育其實就是抓文化,抓文化必須抓教育。辦學校必須講文化,講文化才能辦學校。”事實證明只有有了文化,學校的發展才能有后勁,只有有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學校才能辦出特色[3]。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旗幟鮮明地提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構建和諧文化的根本;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這就突出強調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包括校園文化建設中至關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為高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
發揮兩個課堂的教育引導作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師生的共識
高職院校起步晚,發展快,由于和歷史現實的原因,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鮮有能形成自身特色的院校,且大多缺乏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其實用性的培養目標決定很多院校對文化建設方面不夠重視。隨著網絡的普及和我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化,各種思想潮流交流碰撞:激進的,保守的,先進的,落后的,傳統的,西方的。而技能為主的高職院校師資力量年輕,政治面貌多樣;學生主體意識薄弱,政治敏感度低。在這種思想現實面前,首要的工作就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師生認識。學校可以借助思想政治理論課和黨課兩個大課堂,抽調部分理論強的骨干教師組成宣講團,向師生系統的講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國情形勢教育,倡導主流價值觀,增強師生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念和信心,為構建和諧班級和諧校園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
利用傳導機制,充分發揮黨員及黨支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
先進思想的傳播規律總是在一部分人中傳播并內化為內心信念后再經這部分人向基層群眾傳播,最終形成燎原之勢。可以以教師學生黨員為主體,以黨組織活動團組織活動為載體,開展一些諸如確定主題的組織生活,讀書會,優秀黨員事跡展,先進人物報告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的結合起來,感染和帶動普通學生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依托學生社團發揮校園文化活動的實踐性功能
校園文化活動對大學生的文化涵養,道德情操有著潤物細無聲的浸潤作用。“高校學生社團活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適應社會,促進學生成長就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新形勢下有效凝聚學生,開展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學生社團活動以學生為主導,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參與性,其對學生的號召力和感染力是校方或老師為主導的活動,課堂難以比擬的。在實踐中,可由團委老師給予一定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去搞一些愛國,愛校,感恩,服務社會為主旨的活動,弘揚主旋律,引導學生明是非,知榮辱,養成良好的自律意識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講正氣,促和諧的校園文明風尚。
關注校園網絡文化積極利用新媒體技術開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
一般來講校園文化劃分為三個層面:物質層面,制度層面,精神層面,這是從校園文化內涵方面出發作出的劃分。但是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學生中電腦的普及,網絡文化正逐漸成為大學生校園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且所占比例越來越大。QQ聊天交友,空間博客里記日志寫心情,微博上傳信息,網站上看影視作品電子書打游戲……大學生的思想動態,興趣愛好,關注焦點,朋友圈子從他們的所言所寫所玩可以一覽無余。雖然很多學校以至系部都建立了自己的網頁,但有限的資源更多的是承載新聞宣傳作用,對學生的吸引力有限,難以成為學生的精神家園。應該逐步嘗試拿出一定資源讓學生自己管理網絡,采用符合大學生身心特點的方式傳遞教育信息。建立特色文化版塊,建立以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題的教育網站,設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為主題的博客、QQ空間。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生活。
鼓勵創新,包容差異,將時代精神注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去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思想觀念也日新月異。作為學校的管理者,教育者思想應與時俱進,根據變化了的時代社會大環境以及學生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體現時代精神。應該鼓勵教師教書育人的時候使用新理念,新手段,比如使用多媒體教學,圓桌教學,戶外教學等等;應該有勇氣且提供場所—現實的和網絡的經費,放手讓學生去展示自我,開展活動,只要符合法律和學校規章制度前提下,不拘一格,包容異類和另類。只有鼓勵創新,包容差異,思想解放了,校園文化才能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時代精神和校園文化建設才能真正結合,校園文化建設才能充滿生機和活力。
高職院校建立時間短,雖然相對缺乏文化積淀但是沒有歷史包袱,我們應該抓住機遇,切實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專業設置,解放思想,創新制度,以師生為本,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高職校園文化,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中國的建設事業培養不僅技術過硬而且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合格人才做貢獻。
(作者系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講師)
[1]教育部,200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j],中國地質教育,2010.04
[2]倪光輝,今后十年高職以提高質量為核心鼓勵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n],人民日報,2010.09
[3]高職院校成長亟須突破校園文化“瓶頸”,中國青年報,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