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雙 劉瑛
進入21世紀,如何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已成為各國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全球角度觀察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探索規律,獲取啟示,從而創新我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意義十分重大。
該文主要從國內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態勢著手,對國內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異同進行了比較思考和規律探索,旨在尋求我國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研究的啟示及方法。
從我國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現狀來看,加強和改進其創新性的緊迫性
注重傳統優勢,發展變化不足。我國悠久的歷史傳統中,歷來重視人的群體性和共性方面的品德培養,并以一種共性的要求來塑造個性。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人們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都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政治教育也凸顯出一些弊端,主要表現在社會適應性不強、時效性不強、學校德育與社會現實脫節、其有效資源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等方面。就教育本身看,存在忽視學生成長成才的主觀能動性、一味讓學生被動接受別人的思想和觀點等弊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能得到有效而充分的發揮。
重“顯性教育”,輕“隱性教育”。顯性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體方式。它是通過有意識的、直接的、外顯的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自覺受到影響的有形的道德教育,它具有目標明確、條件可靠等特點和優勢。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條件的變化,顯性教育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問題,單純的顯性教育已難以完成道德教育任務。顯性教育往往是把道德目標作為教育活動的出發點,而不是把道德需要作為教育的前提。“隱性教育”可以彌補“顯性教育”的不足,卻沒有人去確切落實和實施它。隱性教育活動大都表現為學生的個體性學習活動,是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完善”的主體性活動,所以,“隱性教育”在現在的教育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社會參與不充分。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而大部分老師還是習慣用最古老的方式授課,這就使學生過分倚重于說理和灌輸,缺乏科學分析,忽略了人的主體性。這種教育方法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F在的學生是改革開放后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愿意接受新的事物和觀點,嘗試新的生活方式,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界而言,如果我們不變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方法,還是用基于過去時態的“憶苦思甜”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很難想象會在當代學生中產生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中外思想政治工作比較研究對加強和改進我國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性的啟示
教育內容比較。我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幾大方面,構成一個有機的統一的整體,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和愛國主義教育。而國外一些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主要圍繞政治教育、道德觀和價值觀育、健康人格教育、宗教教育等幾方面進行,對學生的人格教育、人格展傾注了濃厚的興趣,并把它引向高等學校學生教育的范疇。
教育途徑比較。在我國,思想政治工作尚未真正形成家庭、社會和學校教育的合力,多樣性和社會性的教育途徑的開發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入。國外很多地方都注意通過多樣的、社會性和隱蔽的教育途徑和教育機構共同對青少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充分發揮間接滲透性和隱蔽性途徑的作用。一些國家很注重使用潛在的影響方式,通過隱蔽課程進行教育。他們認為,學校和課堂的氣氛、教師的形象、學校的規章制度、校內的輿論導向、校園文化建設等對學生的政治觀、道德觀和價值觀形成的作用絕不亞于正式課程,所以稱之為“隱蔽課程”。
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隊伍比較。西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學生事務工作隊伍完成,一方面,從事高校學生事務工作人員大多是經過專業培訓后取得了碩士、博士學位的專家。另一方面,根據崗位職責,西方高校又將從事學生事務的工作人員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層次,不同崗位管理人員的聘任和晉升都有明確的要求。通常情況下,申請初級崗位的人員應具備心理咨詢、學生事務實踐、學生發展等方面的碩士學位,若要取得中級層次的管理職位,不僅要擁有相關領域的博士學位,還要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對于高級管理人員,除前述條件外,另必須具有豐富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務經驗。
在我國,從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員,學歷普遍偏低,因其缺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必備的政治理論、文化底蘊和心理素養等方面的綜合能力,致使對學生提出的一些社會問題、人生問題以及馬列主義的基本問題不能科學回答和正確解釋,往往只能回避或者粗淺應付。
創新途徑探索
堅持“意識形態化”,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導向。各個國家都在旗幟鮮明地宣揚本國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美、英、法、德、日都在宣傳資本主義如何優越,新加坡、韓國則一方面毫不含糊地宣傳自己的資產階級民主建國理念,一方面又抵制“西方”思想的侵蝕。所以我們絕不能忽視政治性和傳統性。中國一定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并且宣傳四項基本原則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含義,抵御西方敵對勢力對我國的“西化”和“分化”。并在此基礎上,發揚自己優秀的傳統文化,對西文文化,應當分清精華和糟粕,政府和媒體應當有正確的導向。
改革教學方法。針對當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陳舊,難以吸引學生興趣的現狀,教師應根據學生特點,研究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教學改革,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上新臺階。教學改革應根據不同學校、不同專業、不同學制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教學改革一定要充分考慮各方面因素,尤其是新的教學方法是否能夠真正提高教學效果。不能只注重形式上的革新,而忽略其時效性。教學改革應該既有堅持又有創新。教學改革的內容可涉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幾方面。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同時,社會實踐是課內課外相結合的重要形式和載體。
進一步發揮理想教育的優勢。隨著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對人的影響至關重要。一個重視科學理論思維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這一點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被世人所認識。自我國進入全面開放性社會以來,中西文化相互激蕩日趨激烈,人們的價值觀念日趨多樣化,這樣就越需要一種主流的思想觀念來引導和幫助人們識別正誤,認清方向,這種主流的思想觀念只能是馬克思主義,是當代的中國化了的馬克思主義。我們要堅定不移地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們的精神支柱,進一步加強理論教育、理想教育、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教育,不斷提高整個民族的理論素養。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和重中之重。
[1]袁仲俘.今日美國的高等教育[M].上海: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88
[2]周光迅.大學教育綜合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3]陳立思.當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鮑承模.美國的品質教育與中國的素質教育[J].教育發展研究,1999.09
[5]張蔚萍.思想政治工作史[M].北京:中國方正出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