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個城市已經嘗到了低空經濟的甜頭,《若干意見》的出臺進一步明確了低空空域改革的方向和目標,改革已“破冰”,但空域管理體制機制和服務保障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
今年7月出臺的《國務院關于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若干意見》)為關注低空空域改革的人們再次傳遞了一個令人振奮的信號:低空空域改革的春天并不遙遠。
《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通用航空實現規模化發展,飛行總量達200萬小時,年均增長19%的發展目標。同時,它還提出要做好推進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配套工作,逐步形成一整套既有中國特色又符合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發展特點的組織模式、制度安排和運行方式。
低空空域改革之所以備受矚目又令人期待,主要在于其能帶來規模巨大的低空經濟“蛋糕”。《關于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就明確提出,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目的是盤活中國低空空域資源,提高空域利用率,促進通用航空事業、航空制造業和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發展,拉動內需,擴大就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目前,我國已經有多個城市從發展低空經濟中嘗到了“甜頭”。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稱的江蘇華西村成立的江蘇華西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今年8月取得了民航華東管理局頒發的商業非運輸航空運營人運行合格證,“空中游華西”成為了當地一道全新風景線。成功舉辦中國版“飛來者大會”的遼寧省沈陽市法庫縣計劃力爭用3~5年時間實現年產飛機1000架,帶動相關年產值300億元,并早日把該產業基地建設成為千億元產業集群規模的新興產業基地。
據報道,未來10年,中國私人飛機市場規模將以每年20%~25%的速度增長。如果這些私人飛機的需求全部得到滿足,將帶來巨大的規模效應,有力地促進航空制造、維修、管理等相關行業的發展。
通用航空光明燦爛的發展前景得益于低空空域改革的輔助。按照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方案,長春、廣州、海口“兩區一島”已經進行了試點放開。今年,低空空域放開范圍已經擴大至東北和中南“兩大區”,以及唐山、西安、青島、杭州、寧波、昆明、重慶“六小區”。按照《關于深化我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見》,2015年底,將在全國推廣改革試點,逐步形成政府監管、行業指導、市場化運作、全國一體的低空空域運行管理和服務保障體系。
雖然已經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是低空空域改革仍要進一步深化,低空空域管理體制機制有待更加先進合理,法規標準和服務保障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低空空域資源需要得到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
低空空域改革已經成功“破冰”。相信在政策東風的支持下,我國低空空域改革的春天并不遙遠,通用航空振翅高飛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