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軼
到底市場上有沒有真正具備價值投資的品種呢?回答當然是肯定的,只是需要投資者仔細甄別。隨著市場重心近些年來的不斷下壓,一些優質標的被一而再、再而三的低估,這些品種的投資價值正在凸顯,安全邊際正在構筑。
市場近來看起來越發的欣欣向榮。截至5月7日,上證指數收于2451.95點,2月27日的高點2478似乎觸手可及,發起一試究竟的攻擊看似不可避免。滬深300已經毫不客氣的創出了1月以來的新高,藍籌股的不俗表現不可小覷。是郭主席唱多藍籌得到了回應?還是市場再次踏上價值投資的歸途?
細細的分析市場,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自1664點以來,有些股票迭創新低,有些股票則沒再創出1664對應的新低,甚至反倒創出了歷史新高。市場在悄無聲息的分化,有些行業在經濟轉型的背景下被無情的邊緣化,有些行業則孕育著新的希望。長期被低估值的行業,其背后往往存在著某種市場邏輯與共識。像銀行股,近年來較高的ROE增速遲遲換不來股價的表現,這里面其實反映了市場的一種顧慮。一旦由于經濟放緩、地方債等因素使得壞賬率有所提升,譬如說提升1%,則其對凈利潤的吞噬將是可怕的,極端的情況下,資不抵債的情況都可能會發生。除此之外,銀行板塊的長期低估值,也反映市場對依靠不斷再融資的輸血模式的唾棄。正是這種種隱憂,制約了銀行板塊的長期表現。房地產行業也有這種類似的邏輯。當地產業對經濟的綁架已成我國經濟轉型途中最大的攔路虎,對地產業的政策打壓就變得不可避免,房地產業與地產股的去泡沫也將不可避免。但是,令人關注的是,這波行情中,銀行和地產類公司表現不俗,一些個股甚至創下近幾年來新高了。市場的共識疑慮似乎正在分化,這些情況要值得大家思考。但就眼下的市場情況看,這一輪行情中,以“金改”題材為主的熱點表現越發像似概念炒作,結果恐怕還是會一地雞毛,而概念的炒作盛行,表明中長線投資者仍然在冷眼旁觀。
那到底市場上有沒有真正具備價值投資的品種呢?回答當然是肯定的,只是需要投資者仔細甄別。隨著市場重心近些年來的不斷下壓,一些優質標的被一而再、再而三的低估,這些品種的投資價值正在凸顯,安全邊際正在構筑。像某些公共事業領域,它們幾乎是唯一在通貨膨脹形勢下,還沒有怎么漲價的東西。例如火車貨運業為主的某上市公司,它的貨運價格幾年都沒有變。目前鐵路貨運價格的低迷,在某種程度上是在為鐵道部的改革預留空間。當初鐵路部門都是屬于政府的行政序列,可以犧牲利潤,但是一旦變成企業,就需要利潤來支持其發展。當完成公司制的改革后,流入個人的利潤必將在市場化下,流入公司制下的企業。
總之,類似的優質公司還是存在的,當它們的股價逼近估值下沿時,投資價值已經顯現。至于投資的時機問題,這類問題恐怕永遠都是哥德巴赫猜想。低估再低估并不意味著立即上漲,甚至在短期內其繼續低估的可能更大,但如果你確實深入了解這些價值低估的上市公司,時機問題就不是最重要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