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智 曹玲
摘要:韓國貿易結構的調整實現了以貿易出口為主的經濟增長,貿易結構的適時調整取得了顯著成效。根據2000年以來韓國國際貿易的實際情況,本文采用實證分析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其貿易結構變動的方向和特點,根據中韓貿易的實際情況計算出中韓貿易結合度,產業內貿易指數等,旨在為進一步研究中韓貿易的發展方向提供依據。
關鍵詞:貿易結構;產業內貿易指數;勞倫斯指數;貿易合作
中圖分類號:F753 文獻標識碼:A
近些年來,韓國不斷優化調整其貿易結構,從發展輕工業和初級產品貿易逐步向重工業一級高科技產業轉移。2000年以來,韓國的出口額相比于20世紀60年代增長了1 000倍,成功實現了經濟騰飛,事實證明韓國貿易額的增長和其對貿易結構的不斷優化是分不開的。
一、韓國貿易結構變動的指數分析
近10年來韓國根據國內外經濟形勢不斷調整貿易結構,根據國際貿易產品的SITC分類分析了韓國歷年各類產品的進出口貿易情況。0類商品是食品與活動物,從表1可以看出該類商品的出口競爭力比較弱,國內供給主要靠大量進口,近10年來進口大幅增加。1類商品是飲料和煙類,從表1中可以看出近些年來韓國不斷擴大出口,從2000年的進出口差額在2倍以上,而5年來進出口額不相上下,可見韓國在這類產品中的出口力度正在加大。2類商品為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包括生皮及生毛皮、油籽及含油果實、生橡膠及合成橡膠、木材及紙漿、紡織纖維、天然肥料、金屬礦砂等,從表1中可以看出這類產品的進口額逐年大幅度增加。3類商品為礦物燃料、潤滑油及有關原料,此類產品雖然進出口額逐年增加,但是進口額增加幅度遠遠大于出口額。4類商品為動、植物油脂及蠟,這三類商品大部分是輕紡制造業與資源加工業的原料來源,表1中可以看出此類產品出口的不多,幾乎靠進口來維持國內需求。5類商品為化學成品及有關產品,近10年來進出口不相上下,但是多數年份里是出口大于進口。6類商品為制成品,主要包括輕紡、橡膠、礦冶、金屬制品及木材加工品,該類商品的出口競爭力受紡織工業的帶動,競爭力很強。7類商品為機械及運輸設備,進出口額逐年增加。8類商品為雜項制品,包括衛生、水道、供熱及照明設備、家具及其零件、旅行用品、服裝及衣著附件、鞋靴、化學儀器、攝影器材、鐘表等,從數據中可以看出,這類產品的出口額很大,進口相對較小,進出口差額最大。
勞倫斯指數(L)可以用來反映貿易結構變化的程度。勞倫斯指數值的變化范圍從0到1,指數越接近1代表一國的貿易結構變動幅度越大,越接近于0說明貿易結構變化越不明顯。公式為: L=(1/2)∑ni=1si, t-si, t-1,其中si, t=xi, t/∑ixi, t,即si, t為i產品在t年在一國總出口中所占的份額。從表2可以看出2005年韓國的貿易結構變動幅度最小,其次是2002年和2008年。2004年韓國的貿易結構變化最大,達到了0.239,其次是2001年的0.164。進一步分析可以得知韓國貿易結構的變化呈波浪形發展趨勢,2008年以來結構調整幅度開始增大。
貿易競爭指數(TC 指數)是分析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一個有力的工具,能夠反映本國生產的一種產品相對世界市場上供應的他國同種產品來說是否具有競爭優勢,綜合考慮了進口與出口兩個因素,能夠反映一國某一產業部門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是否具有競爭優勢。貿易競爭指數的計算方法是某經濟體某商品的出口減去進口再與該產品貿易總額相比,可以用公式TC=(Xit-Mit)/(Xit+Mit)。X、M分別表示出口額和進口額,i表示某一國家或某一產業、某一產品。貿易競爭指數介于-1和+1之間。貿易競爭指數大于、小于或等于零,分別表示該經濟體該產業的生產效率高于、低于或等于國際平均水平,具有競爭優勢或處于競爭劣勢在公式中,如果TC>0,表示該國該種產品的生產效率高于國際水平,具有貿易競爭優勢數值越大,優勢越大。反之,如果TC<0,則表示該國是該產品的凈進口國,該種產品的生產效率低于國際水平,處于競爭劣勢。從表3可以看出,屬于初級品的SITC0-4類產品的TC多數小于零,這和韓國國內資源稟賦有關,依靠原料出口的商品競爭力相對較弱。由于SITC5-8類的工業品競爭優勢較大,特別是SITC-6類的制成品,主要包括輕紡、橡膠、礦冶、鋼鐵及木材加工品競爭力很大,這主要與韓國紡織服裝等行業的拉動有關。其次是SITC-7類的機械運輸設備,競爭潛力比較大,特別是2006年韓國加大了對這類產品的研發力度與科技投入,其競爭優勢逐年顯現出來。從表3中可以進一步看出韓國貿易結構調整的重點方向是重化工業品,特別是科學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調整力度很大,調整方向是以重化工業帶動輕工業的發展。
二、韓國貿易結構變動的主要特點
通過對SITC類產品的貿易指數的分析,得出韓國的商品貿易結構的變動呈現如下特點:
1.初級品的出口比重逐年下降,紡織、服裝等輕工業產品的出口比重下降幅度很大。2002年韓國初級產品的出口比重進一步下降到只占出口總額的2.45%,下降了35倍之多。重化工業的出口比重在幾十年里上升了80多倍。2009年進出口總額較2000年下降了1/3。輕工業產品以及初級產品的對外貿易逐漸向重化工業傾斜。
2.重工業的貿易競爭優勢不斷增強。韓國的制造業和機械運輸設備貿易優勢都居其他產業的前列,和其他產業相比具備了比較明顯的比較優勢。這些產業都屬于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高科技含量較高,特別是通訊電子類產品的出口一直居世界領先水平。
3.出口商品結構優化升級。從1970年樸正熙總統發表“重化學工業化宣言”,開始發展重化學工業以來,韓國大力發展信息產業,重點推進計算機軟件,半導體等信息技術的開發以及機械運輸等重大設備的進出口。通過一系列的舉措,從2000-2009的10年里, 韓國機械電子業的比較優勢不斷加強, 化學工業的競爭力逐步提高, 而農業和紡織業的比較優勢越來越小的變化過程。在比較優勢不斷演進的同時, 韓國的貿易結構逐步成長,實現了高度化。韓國也從生產纖維、鋼鐵、船舶等產品逐漸向生產計算機,辦公電信和通訊設備等產品轉化,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升級,高科技含量的產品逐漸在韓國的對外貿易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三、中韓貿易結構的發展現狀
2000年來中韓不斷擴大雙邊的貿易范圍,雙邊貿易額也逐年增加,韓國對華的進出口比重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只是由于2008年經濟危機的影響自華進口額有所回落,但是整體上貿易往來良好,沒有出現巨大的波動現象。中韓貿易結合度可以進一步反映中韓之間的貿易狀況。貿易結合度是指一國對某一貿易伙伴國的出口占該國出口總額的比重,與該貿易伙伴國進口總額占世界進口總額的比重之比,其數值越大,表明兩國在貿易方面的聯系越緊密,貿易結合度的計算公式:
Tab=(Xab/ Xa)/(Mb/ Mw)
Tab表示a國對b國的貿易結合度,Xab表示a國對b國的出口額,Xa表示a國出口總額;Mb表示b國進口總額;MW表示世界進口總額。如果Tab>1,表明兩國在貿易方面的聯系緊密,如果Tab<1,表明兩國在貿易方面的聯系松散。表4中TKC表是韓對華貿易結合度,ICK表示華對韓貿易結合度。從表4中可以看出 2001 年以來中韓貿易結合度指數都始終大于 1,這表明兩國間貿易聯系相對緊密。 特別是韓對華的貿易結合度指數明顯高于華對韓(見圖1),這表明韓國對華貿易有很強的依賴性,且整體上呈上升趨勢。但是就中國而言 ,對韓貿易結合度指數整體上卻呈下降趨勢, 中韓貿易結合度指數的變動表明,在韓國加強了同中國的貿易關系的同時 ,中國對韓的貿易結構轉變熱情不高,這和中國發展多元化的貿易方式不無關系。
進入新世紀以來,韓國也不斷調整對華各類產品的進出口比重,從圖2中可以看出對于SITC0-4類的初級品進出口份額比重不大,占對華總進出口比重的20%左右,而對于SITC5-8類的工業制成品的比重則占到了80%左右,這種情況需要進一步結合中韓之間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來說明。產業內貿易指數(IIT)是用來測度一個產業的產業內貿易程度的指數,是指同產業中雙方國家互有不同質的貿易往來,表明在該產業有著互補的貿易需求,并且越是高位的分類顯示出的產業內貿易指數越有說服力。
IIT=1-|X-M|/(X+M)
其中X和M分別表示某一特定產業或某一類商品的出口額和進口額,并且對X-M取絕對值。 若IIT<0 無產業內貿易 ;0
四、中韓貿易發展的幾點建議
通過對韓國貿易結構與中韓貿易狀況的分析,不難看出近年來中韓兩國間的貿易關系得到了進一步加強,兩國已成為彼此重要的貿易伙伴。隨著中韓經濟的不斷發展,兩國在資源稟賦上的差距正逐漸縮小,兩國貿易模式逐漸由互補型轉化為過渡型,表現出了明顯的產業內貿易特征。但是,由于國際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形勢的迫切影響,中韓貿易也面臨了嚴峻的挑戰。我國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揚長避短,充分利用韓國貿易結構的優勢發展中韓貿易,具體有以下幾點:
1.不斷調高中韓貿易的互補性。例如中韓間的農產品存在著大量的貿易逆差,通過調整我國某農產品的貿易結構可以適當減少中韓貿易摩擦,對韓出口沖擊力小的農產品,適當調整出口政策來放松對韓農產品沖擊大的品種,這樣不僅能擴大我國貿易,而且又增加了雙方貿易的互補性,減少了貿易摩擦。
2.利用韓國產業優勢提高我國貿易商品的技術含量。韓國貿易結構的特點是重化工業,走出口知識技術含量高的貿易模式,這些工業化產品在韓國具備很強的競爭優勢。我國要充分利用韓國的貿易結構的特點,取長補短發展我國對外貿易。韓國在工業化過程中,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形成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技術。一方面,我國要與韓方開展技術交流,加強在機械制造,通信辦公設備,高科技和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合作,促進兩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我國要號召出口企業加強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形成產品的個性化競爭優勢,努力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盡快從“以廉取勝”和“以量取勝”轉向“以質取勝”。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在競爭中保持乃至擴大市場份額。
3.進行戰略性經貿合作。目前,中韓之間要不斷加強戰略性貿易合作,發展長期的、全面的合作互補的貿易伙伴關系。面對新的國際形勢,我國要充分利用韓國資本技術密集型,水平分工的產業模式,不斷將中韓貿易模式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轉化,不斷將貿易結構將產業間分工向產業內分工發展,不斷改善我國貿易結構,提高我國產品的貿易競爭力,我國可以為韓國提供極具潛力的市場和勞動力資源,更加和諧的投資環境,韓國可以為我我國提供先進的技術、設備,高水平的研發團隊等等,兩國要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促進中韓兩國穩定的經貿發展。
4.加快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目前,兩國貿易表象出了越來越多的競爭,兩國見的貿易摩擦也越加頻繁,這嚴重影響了兩國的經貿關系。加快推動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這樣可以通過聯合與合作來消除外部競爭與內部摩擦。但是,目前中日韓三方在推進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上態度不一,中日韓三國經濟合作的進程緩慢。因此,中韓之間要優先推進雙邊的貿易合作,不斷加快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這樣可以某種程度上消除雙方的投資與貿易壁壘,實現貿易的自由化。
參考文獻:
[1] 李準曄,金洪起.中韓貿易結構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2002,2(2):52-53.
[2] 張鴻. 我國對外貿易結構及其比較優勢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06(4):47-50.
[3] 藍慶新. 中國貿易結構變化與經濟增長轉型的實證分析及現狀研究[J].經濟評論,2001(6).
[4] 中國對外貿易統計年鑒[M].2008.
The Changes in Korean Trade Struc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rade in China
and Korea
ZHANG Hui-zhi,CAO Ling
(Northeast Asian Studies College ,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China)
Abstract:The adjustment in Korean trade strtucture has promoted economic growth and has gained remarkable effects.From the year of 2000,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Korea international trade,the paper use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anges in trade structure and calculate the TI,IIT and so on to provide a further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Key words:trade structure;IIT;Lawrence Index;trade cooperation
(責任編輯:關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