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陽平
如今的美爾雅早已不再滿足于“世界男裝品牌加工廠”,在湖北發展步入“黃金十年”的戰略機遇期,為打造百年民族品牌,美爾雅開始了新“黃金十年”的征程。
《詩經》有風、雅、頌之分,中國服裝有“美氏”之別。群山環繞的石頭城蹦出個美爾雅,見證了服裝王國的跌宕起伏。
如果以五年計劃來界定近十年來的美爾雅發展歷程,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消化歷史包袱,第二個五年計劃是自主品牌建設。如今,渠道瘦身,品牌“增肥”,走上第三個五年計劃的美爾雅,整合創新鑄品牌,站在去年工業總產值、主營業務收入首次雙雙突破10億元的新起點上,正在開啟新“黃會十年”的銳變之旅。
一天只產一件西服
在美爾雅美紅服裝公司六樓,有條“U”字形車間。桌上,擺滿面料、卷尺、電燙斗、針線,唯獨沒有一臺縫紉機。27名80后女工依次坐開,埋頭細織。
這是業界罕見的純手工西服生產車間,號稱“極品”西服。多件標價69800元的成衣,掛在生產線入口顯眼處。
“27人的專業手工團隊,一天只產一件西服,每一件都是藝術品。”據統計,一件純手工“極品”西服需約20萬次以上的穿針引線完成。手工針距均為0.1cm,若一針出錯則返工。
消耗如此大的人力、物力成本,為何要保留這條純手工生產線?
車間負責人汪女士稱,確保“輕、薄、柔、圓”,讓每一件衣服都活起來,有人性,這代表對品質的追求。汪是美爾雅最早一批手工工藝的老員工,她的老師是日本70歲高齡的田部中村。
她說,服裝制造不是簡單的加工、縫合,再好的面料和款式,如果沒有工藝師的手藝作保證,也只是一個“豪華的贗品”。
在流水線作業的批量生產線,獨門“裝備”也不少。一件西服工序多達760道,比同類廠家多出近200道工序,每天的產量也只有800件左右。
逆向突圍轉內銷
每一道工序都是為了品質,為了打造自主品牌。這是一條以品質帶品牌之路。
1985年,美爾雅成為國內第一家中外合資的高級西服成衣生產企業,成為日本服裝的“代工之王”。10年前,美爾雅人開始反思“代工模式”。
因為,若一個月無日本訂單,就將面臨關門的窘境。也因為,過去生產的西服90%以上都讓外圍人穿了,而且老外穿了還不會回頭,而如果回到國內市場,好西服讓中國人穿,穿了就是穩固的市場。
美爾雅開始逆向突圍,摸索出一條“兩條腿走路”模式:依托國外市場,拓展國內市場;依托加工市場,開發品牌市場。
在突破自我的手術刀面前,美爾雅選擇了“刮骨療毒”。從2002年到2003年期間,全國除湖北市場外,銷售網點從逾200個收縮到不足20個。把拳頭收回來,再集中力量打出去。美爾雅開始大瘦身,主輔分離,回歸服裝主業,對內銷市場采取“收縮”戰略。
2004年9月,著名影視明星孫紅雷出任形象代言人,美爾雅人加快拓展國內市場。借助男裝優勢渠道,進軍國內女裝市場,2007年起相繼成立了女裝分廠、女裝研究所,甚至成立女裝公司。20余年工藝的積淀,美爾雅女裝很快闖出“半邊天”,銷售額直逼男裝。
不再是守株待兔,而是全民皆兵。
美爾雅常務副總經理張四海說,“現在是成熟一個發展一個,做足、做好省內市場,穩步向外拓展。”
從2007年起,美爾雅在國內市場銷售額達到1億元,其內銷利潤首次超過貼牌加工利潤。2011年,美爾雅集團工業總產值、主營業務收入首次雙雙突破10億元。
牢牢把握國際國內經濟格局深刻調整這一宏大背景,美爾雅乘勢而上,重回鼎盛榮光,全國專營店再次開到了300余家,且穩居湖北市場銷售額頭把交椅。
品牌再造
自接外貿第一單起,杰尼亞、扎拉、登喜路、阿蘭德隆等大牌服裝都在美爾雅加工。但是,面料、手工相同的服裝,在國內賣2000元或許無人問津,倘若貼上國外品牌,售價提高一兩倍還很走俏。
市場神經末梢的銷售從業者反復講述沒有品牌的尷尬。
最初,美爾雅與日企“牽手”,日企開出條件,要求100%滿足日本市場的生產需求,以至于在日本業界,“沒有人不知道美爾雅”。但是在國內市場,受制后端產業鏈跟不上。
美爾雅并未輸在工藝上,而是在自主品牌上未能跑贏國外品牌。
“明明是自己精細工藝加工,若無外國品牌的‘護身符就賣不出價格,且外人對你還不屑一顧。”美爾雅掌舵人楊聞孫把這當作恥辱。他認為,美爾雅起步之初,由于對品牌定位和目標消費群體的經營戰略思路不清晰,錯過了最早一波創品牌的時間窗口。
2002年,美爾雅開始品牌化運作,請來國內品牌策劃大師葉茂中進行營銷策劃,將男裝定位為“商政男裝”。
“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楊聞孫以他獨特的角度拿宋朝崇陽縣令張乘崖的典故為例說,創品牌的過程比較漫長,需有日積月累之功,“要做的就是盡可能縮短這個過程”。
“中國文字難學,就如中國品牌難做一樣。如果品牌能做到像中國文字那樣既博大精深又精準到位,中國品牌自然就是世界品牌了。”楊聞孫說。
兩件“鎮店之寶”
“尺子+剪刀+腳踏縫紉機”是服裝生產的基本特征,由于面料、設備都是別人的,紡織服裝產業一般被當作技術落后的產業。楊聞孫對此擲地有聲:“說紡織服裝產業沒有技術含量是一種誤讀。”美爾雅有兩件“鎮店之寶”名揚業界。
旗下的黃石錦繡紡織有限公司位于鄂東長江大橋一側,記者在車間實地參觀了環保防縮羊毛技術。該公司總經理耿學剛介紹,環保防縮羊毛技術是世界首創,且是目前世界唯一的一條生產線,被譽為“綠色羊毛防縮整理法”。
“這種技術不僅不會破壞羊毛鱗片,且保證了羊毛原本的特性,達到控制羊毛縮水率的目的。”他說,該技術在服裝界引領了一場紡織服裝的綠色革命。
有趣的是,該項技術在美爾雅生根升級后,日本人要作進一步了解,還要來美爾雅研究。在紡紗車間,武漢紡織大學徐衛林教授研發的“徐氏如意紡”——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復合紡紗技術,在美爾雅開花、結果成為另一大亮點。“這面料多細,摸起來多圓潤。”拿出新技術織成的面料,耿學剛稱,這項技術實現了三大突破,其中將低支原料“裝扮”成高支紡紗,可增加原料的附加值約20%至30%以上。
而另兩項技術也不可小覷:紡紗支數的上限和紡紗工藝對原料長度、等級、品種等要求的下限,從而極大地拓寬了可紡纖維的范圍。
從銷售末端到上中游產業,美爾雅對全產業鏈的打造,把命運掌控在自己手里。
四大整合
人民幣升值壓力、國際貿易保護壁壘、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使許多加工企業無利可圖。1元人民幣的生產總值,所需成本是世界平均值的2.3倍,是日本的7—8倍。美爾雅實施倒逼機制,開啟了新一輪整合創新。
7月底,美爾雅開始實施“大財務”概念,拉開財務整合序幕。
美爾雅集團財管中心副總經理詹宏文說:“資金大整合,有利于集中優勢辦大事。這一‘硬拳頭的形成,將會獲得銀行更多的授信額度,可為山南工業園快速發展提供保障。”山南工業園是美爾雅產學研一體化的孵化基地,將與武漢紡織大學、北京服裝學院等科研院校合作。
如果不具備紡織原料和出口產品的定價權,就無法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自主定價權是美爾雅在日本市場摸爬滾打出的心得,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牌子,自己說了算,才有自己真正的市場。
如果從2002年開始劃分,美爾雅第一個五年是消化歷史包袱,第二個五年是自主品牌建設,現在的第三個五年計劃將是,以2012年為起點,對財務、生產、人事、后勤等四大優勢資源再次整合升級,在業界鍛造出“美氏定價權”,拉開重塑品牌的新元年。
四大板塊整合也得到楊聞孫的證實,“一個人的力量太小,需要整合企業的、社會的力量,進一步擴大品牌的市場影響力。整合資源都要圍繞品牌轉,一切整合都是為了品牌。”
軍人出身的楊聞孫也許并不畏懼戰場,但卻十分敬畏瞬息萬變的市場。如今的美爾雅早已不再滿足于“世界男裝品牌加工廠”,在湖北發展步入“黃金十年”戰略機遇期,為打造百年民族品牌,美爾雅開始了新“黃金十年”的征程。